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体外循环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冶疗组(Ⅰ组,n=30例)、对照组(Ⅱ组,n=30例),两组灌注方法及体外循环方法相同。冶疗组病人于手术开始前、升主动脉开放后静注丹参注射液0.2 mL/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平平衡盐溶液。于手术开始前(T0)、心肺转流(CPB)后30 min(T1)、复灌后15 min(T2)、6小时(T3)、12小时(T4)、24小时(T5)共6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记录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体外循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观察心脏大血管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Ⅰ组CK、CK-MB、LDH、CTnI、MDA水平心脏复灌后明显低于Ⅱ组,而I组术后SOD水平要高于Ⅱ组;Ⅰ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除颤次数明显低于Ⅱ组;术后Ⅰ组心功能恢复优于Ⅱ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Ⅰ组低于Ⅱ组。结论丹参注射液对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丹参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对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体外循环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冶疗组(I组,n=30例)、对照组(II组.n=30例),两组灌注方法及体外循环方法相同.冶疗组病人于手术开始前、升主动脉开放后静注丹参注射液0.2 mL/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平平衡盐溶液.于手术开始前(T0)、心肺转流(CPB)后30min(T1)、复灌后15min(T2)、6小时(T3)、12小时(T4)、24小时(T5)共6个时点取颈内静脉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CTnI)的水平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记录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体外循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观察心脏大血管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I组 CK、CK-MB、LDH、CTnl、MDA水平心脏复灌后明显低于II组.而I组术后SOD水平要高于Ⅱ组;I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除颤次数明显低于II组;术后I组心功能恢复优于II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I组低于II组.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二尖瓣膜置换术病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患者,术中应用前列地尔(PGE1)作为心肌保护液的组成成分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5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术中于St.ThomasⅡ号冷晶体心肌保护液中一次性加入PGE1 0μg,对照组则单纯应用St、ThomasⅡ号冷晶体心肌保护液,两组其他条件相同。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30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min,1,2、6、24h取血标本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记录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及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cTnⅠ、LDH复灌后1h到24h;CK复灌后5min到24h;CK-MB复灌后6、24h,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活性治疗组复灌后1、2、6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治疗组为80%,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多巴胺用量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前列地尔作为心脏停跳液的组成成分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可对心肌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替换术中参附注射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对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替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例风湿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心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患者在冷晶体高钾停跳液中加入40mL/L参附注射液;对照组除不用参附注射液外,其它条件与治疗组相同。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术前、开放后15min、开放后1h、术后8h、24h、3d各时点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记录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术后多巴胺用量。结果:治疗组术后多巴胺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cTnI、LDH、CK-MB从转流毕到术后3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患者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维持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体外循环所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过程中肺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循环导致急性肺损伤,本研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应用乌司他丁后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变化,及探讨肺损伤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的变化规律的关系。方法10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的病人分为Ⅰ、Ⅱ组。Ⅰ组50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阻断40—55分钟,术中持续肺灌注低温氧合机器血;Ⅱ组50例,体外循环方法同Ⅰ组,在Ⅱ组术中用乌司他丁加低温氧合机器血行肺灌注;分别在不同时段取二组病人血液标本,测量P38MAPK活性,炎症细胞因子IL-6、ID8,及术后气道峰值压力、氧指数等。结果Ⅰ组P38MAPK活性明显增高,Ⅰ组肺损伤与Ⅱ组相比加重(出现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过程中,抑制P38MAPK活性表达可减轻肺损伤,术中应用乌司他丁肺灌注有抑制肺损伤的作用,为体外循环术中肺保护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磷酸肌酸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76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阴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38例。常规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各种手术,均采用4℃ThomasⅡ号液间断顺灌行心肌保护。实验组在灌注液中加入磷酸肌酸2g/L,分别在阻断主动脉前和开放主动脉后0min,1,6,24h测定心肌酶,比较两组自动复跳率、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复跳时间、复跳后血流动力学、围术期升压药应用、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术后心功能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心肌酶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对心肌缺血有良好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常温冠状动脉搭桥。对于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单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欠佳,如何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成为影响搭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应用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对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例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根据停跳液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主动脉根部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冠状动脉桥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分别于搭桥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2 h、6 h、24 h取血标本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搭桥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监测指标。结果与结论:肌钙蛋白Ⅰ复灌后2-24 h;CK复灌后5 min到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复灌后6,24 h,主动脉根部灌注+冠脉桥灌注组与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明显低于主动脉根部灌注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多巴胺应用等临床监测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应用心脏停跳液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的同时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搭桥可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瓣膜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而该手术风险高。为提高病人手术的成功率和生命质量,围手术期的护理尤为重要。我院胸心外科2000年4月—2006年6月开展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病人围手术期病情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5岁;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置换术36例,联合瓣膜置换术10例;心功能均在Ⅱ级以上;全组均采取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二尖瓣膜置换采用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跳液,联合瓣膜置换或主动脉瓣置换采用主…  相似文献   

9.
丹参停搏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阁  王刚  胡型锑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69-2971
目的:探讨含丹参注射液的停搏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成丹参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丹参组在4:1含血停搏液中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500mL),对照组单用4:1含血停搏液。所有患儿均于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即刻(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主动脉开放后3h(T4)、主动脉开放后24h(T5)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两组体外循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记录心脏复跳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结果:在体外循环后丹参组CK-MB、cTnI、MDA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SOD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程度丹参组较对照组轻。丹参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停搏液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心肌损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与心脏停跳二尖瓣置换术后护理工作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心脏不停跳组,B组:间断灌注冷晶心脏停搏液组,C组:连续灌注温血心脏停搏液组。对比观察3组不同心肌保护方法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血液心肌肌钙蛋白T(cTnT)、术后心输出量(CO),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心律失常和使用临时起搏器等情况。结果 cTnT在转机后即升高4.77-8.80ng/ml,且持续到术后2周,但A组的升高值(6.51ng/ml)较B组(7.43ng/ml)和C组(7.79ng/ml)低(P<0.01),A组术后心输出量(CO,5.14L/min)较术前(4.14L/min)明显改善,心律失常,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低,血管活性药用量少,患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短。结论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术较心脏停跳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稳定,并发症少,明显地减少了药品使用和护理工作量,是一种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含参麦、川芎嗪低温氧合血肺动脉灌注对犬体外循环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8条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Ⅰ组、实验Ⅱ组,每组6条.三组犬均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Ⅰ组、Ⅱ组均于体外循环开始后行低温肺动脉灌注,实验Ⅱ组中灌注液为4∶1低温氧合血和乳酸钠林格液,并加入参麦注射液、盐酸川芎嗪.对照组不灌注,常规进行体外循环.根据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AaDO2/PaO2)测定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后5 min(T2)、体外循环结束时(T3)、体外循环结束后2 h(T4)各时点血浆中TNF-α、IL-6、IL-10含量.[结果]CPB开始后各时点实验Ⅱ组血浆TNF-α、 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T3、T4实验Ⅱ组TNF-α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T2、T3、T4时点实验Ⅱ组IL-6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犬血浆IL-10在CPB后逐渐增高,其中T2、T4时点实验Ⅱ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 CPB开始后对照组RI逐渐增高,实验Ⅱ组在CPB开始后各时点RI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P〈0.01).[结论]含参麦、川芎嗪低温氧合血肺动脉灌注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提高抗炎细胞因子的水平而减轻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体视学定量法对比分析两种二尖瓣置换术(MVR)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将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20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MVR(不停跳组),20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行MVR(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切取少许心肌组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线粒体各参数在转流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停跳组在转流中、后线粒体平均直径(-↑Dmit)、平均截面积(-↑Amit)较转流前增大,但体密度(Vmit)、面数密度(Namit)、比表面(δmit)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在转流前、转流中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转流后停跳组肌原纤维Vvmyo、比表面(δmyo)均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途径注入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术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心功能Ⅱ级或Ⅲ级需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单纯人工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瓣膜病患者30例,年龄18~60岁,CPB时间在60~90 min,升主动脉阻段时间在40~60 min,体质量45~75 kg,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静脉组),B组(冠状动脉组)和C组(对照组)。A组(静脉组):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ug/kg,输注5 min,15 ml/kg冷血停跳液5 min灌注完;B组(冠状动脉组):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时0.5μg/kg右美托咪定加入15 ml/kg冷血停跳液中5 min灌注完;C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停跳液时用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5 min静脉输注,15 ml/kg冷血停跳液5 min灌注完。分别于阻断升主动脉前(T1)、CPB 3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1 h(T3)、6 h(T4)、24 h(T5)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测定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本组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师完成。结果三组患者T2、T3、T4、T5的cTnI、CK-MB、CK、AST、α-HBDH、LDH浓度明显高于T1;C组患者T3、T4、T5的cTnI、CK-MB、CK、AST、α-HBDH、LDH浓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A组患者T3、T4、T5的cTnI、CK-MB、CK、AST、α-HBDH、LDH浓度明显高于B组。结论右美托咪定有心肌保护作用,且其加入冷血停跳液中从主动脉灌注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优于定静脉输注。  相似文献   

14.
将18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按体外循环(CPB)时间分为:短于100min(A组);超过100min(B组)两组。观察两组病人体外循环中、循环恢复后胃粘膜PCO2,胃粘膜PH(PHi)的变化。结果显示:体外循环中,循环恢复后,存在胃粘膜低灌注及再灌注损伤。酸中毒。两组病人胃粘膜PCO2显著增高,PHi显著降低,以B组更明显。结论:胃粘膜PCO2、PHi可作为重症病人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温血心肌停跳液与冷晶体心肌停跳液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评价体外循环间断温血停跳的心肌保护价值。方法 在2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分别采用温血灌注 (Ⅰ组 )和冷晶体灌注 (Ⅱ组 ) :每组各12例 ,进行心肌保护临床观察。Ⅰ组先用4 :1温血停跳液灌注心脏停跳 ,以后每隔20min用冷血停跳液灌注一次 ,保持心肌低温 ,在心脏复跳前再用温血灌注。Ⅱ组为应用4℃冷晶体心肌停跳液灌注 ,每隔20min灌注1次。结果 I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 (P<0.01) ,术后低心排征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 ,术后应用心肌正性药物量及时间明显少于Ⅱ组 (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6h ,Ⅰ组心肌肌钙蛋白明显低于Ⅱ组 (P<0.05) ,24h后心肌磷酸激酶CK,I组明显低于Ⅱ组 (P<0.05)。结论 温血心肌停跳液较冷晶体心肌停跳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儒蓉  隋东虎  李崎  李坚  刘斌 《华西医学》2002,17(3):304-305
目的:探讨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不同时再灌注后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12条雄性杂种狼犬,按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不同分为两组,组I(n=6):主动脉阻断25min,组Ⅱ(n=6):主动脉阻断150min。分别于转流前和再灌注后180min抽取动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再灌注后血浆TNF-α和IL-6与转流前比较组I无明显升高(P>0.05),组II与转流前比较显著升高,转流后两组之间比较组II明显高于组I(P均<0.05),终止体外循环后组I心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组II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均显著降低并低于组I(P<0.01),TNF-α和IL-6与上述心功能指标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长时间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是造成再灌注后细胞因子升高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因子升高与心功能障碍的发生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期间右美托咪定对体循环阻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4月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3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Ⅱ或Ⅲ级,年龄35~60岁,随机分为试验组(n=16)和对照组(n=15),心脏停跳后保持灌注流量2.4 L/(min·m^2),中度低温体外循环。试验组经贮血器静脉端泵入右美托咪定(1.0μg/kg)10 min,继以0.5μg/(kg·min)持续输注;对照组则泵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给药前(T0,基础值)及给药后10 min(T1)、20 min(T2)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外周循环阻力(SVR),并测定对应时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结果与T0比较,试验组T1、T2时MAP、SVR下降,对照组MAP、SVR升高(P〈0.05),两组T1、T2时点MAP、S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1、T2时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较术前下降,对照组则较术前上升,两组间T1、T2时点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期间应用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SVR,减轻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心脏手术麻醉过程中温血灌注液和冷晶体灌注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2 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I组 ,温血组 ,给予 37℃温血全钾和温血半钾灌注液 ;II组 ,冷晶组 ,给予4℃常规的冷晶体灌注。两组分别于体外循环机转动前、停机后 12h、术后 2 4h抽血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磷酸激酶 (creatinekinase ,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检测心脏复跳情况。结果 两组体外循环机转机时间和阻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温血组复跳情况优于冷晶组 ;温血组GOT、LDH、CK和CK MB的升高低于冷晶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温血全钾和半钾灌注方法明显优于冷晶体灌注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温血灌注方法是一种有效、实用的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注射用复合辅酶(贝科能)对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心肌酶谱和心肌钙蛋白的变化,从而研究贝科能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30例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即全麻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病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双盲分成A、B两组,分别静滴贝科能和生理盐水,然后常规诱导。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压(BP)。分别于入室后(T0),手术开始1h(T1),术后8h(T2),术后24h(T3)采集血液2.5ml,定量测定心肌钙蛋白T(cTnI),及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A组病人cTnI、CK及CK—MB在术后8h及术后24h结果与入室后结果对比均增高(P〈0.05)有显著差异。B组病人cTnI、CK及CK—MB在术后1h,术后8h及术后4h与入室后结果对比均增高(P〈0.05),有显著差异,其中cTnI在术后8h及24h的结果与入室后对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A组病人对比,术后1 h、8 h及24 h的cTnI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CK及CK—MB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贝科能能减轻心肌损害,降低心脏病人术后心肌缺血以致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在围术期应用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磷酸肌酸停搏液保护心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在冷血停搏液中灌注磷酸肌酸停搏液10mmol/L,对照组在冷血停搏液中灌注磷酸肌酸停搏液20mmol/L,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前及开放后2h、24h、48h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术中复跳时间及复跳率,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主动脉开放前及开放后2h、24h、48hcTnI及CK-MB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心脏均自动复跳,复跳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心脏复跳时间[(57.6±31.4)s vs(87.4±36.2)s]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9.15±3.64)hvs(12.87±3.14)h]明显短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4% vs 33.33%),术后1d、2d肾上腺素、多巴胺、米力农应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作为心脏停搏液成分的磷酸肌酸停搏液可有效减少缺血/再灌注对心肌造成的损伤,其使用浓度以10mmol/L为宜,增加浓度不能更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