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正>脾易湿胜,湿易困脾,可见脾对湿有特殊的敏感性[1],故《素问·宣明五气》云:"脾恶湿。"后世医家叶天士亦曰:"脾喜刚燥。"多年来,关于脾证本质的研究重在脾病虚证,较少涉及脾病实证。临床上,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十分多见,有必要加强对此类证型的研究,现从实验与临床研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不外乎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药物损伤等方面.中医将肝硬化归属于胁痛、鼓胀、积聚等范畴,临床证型主要分为气滞湿阻、湿热内蕴、寒湿困脾、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其中,气滞湿阻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为A级;湿热内蕴、寒湿困脾为B级;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脾血瘀为C级[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重度手足皮肤反应(hand-foot skin reaction,HFSR)的中医证型及证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回顾性时间横断面观察法,收集140例中重度HFSR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通过聚类分析方法提取证候资料,得出中重度HFSR患者的中医证型,并进一步分析各证型的分布特征。[结果] 中重度HFSR中医证型分为3类:热毒蕴肤证、湿热瘀阻证、血虚风燥证;进一步从中分析出HFSR的病因病机为热毒、湿、瘀、血虚、风燥5个因素。中医证型频率分析显示,热毒蕴肤证占15.00%,湿热瘀阻证占56.43%,血虚风燥证占28.57%。所有患者平均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为(4.45±2.15)分,其中热毒蕴肤证平均NRS评分(4.14±1.35)分,湿热瘀阻证平均NRS评分(5.86±1.34)分,血虚风燥证平均NRS评分(1.83±0.87)分。轻度疼痛以血虚风燥证为主(71.15%);中、重度疼痛均以湿热瘀阻证(75.44%、93.55%)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重度HFSR临床最常见证型为湿热瘀阻证,血虚风燥证次之,热毒蕴肤证最少见;其中湿热瘀阻证患者的疼痛程度相对较重,而血虚风燥证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16年门诊、急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62例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流感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76±11.4)岁,临床以发热、恶寒寒战、疲倦乏力为主要症状,且肢体困重、纳减、口干不欲饮、恶心欲吐等症状亦较突出。中医证型分布以风热犯卫、风寒束表、热毒袭肺、热毒壅肺和湿证为主,其中以风热犯卫、热毒袭肺最为多见,二者占77.79%,而上述证型中又多兼夹有湿证、湿热证的特征。【结论】岭南地区流感患者普遍兼夹有湿证、湿热证的特征,中医证型以风热夹湿证为主,可能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鼓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在对1995年至2005年文献报道的中医药辨证治疗鼓胀病的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制定出鼓胀病的中医辨证规范,并对我院肝胆科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825例住院及门诊鼓胀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了鼓胀病的辨证规范的预测试验。对其中现代医学"难治性腹水"36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规律分析。结果鼓胀病的主要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阳虚水停型、肾阳虚水停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及肝肾阴虚型等七个证型,占总证型的95%以上。并经过鼓胀病辨证规范的预测试验。对其中现代医学"难治性腹水"36例患者,辨证规范分析发现,肾阳虚水停型或脾阳虚水停型占总证型的88.89%。结论鼓胀病的中医辨证规范证型为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阳虚水停型、肾阳虚水停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及肝肾阴虚型等七种证型。并经过鼓胀病辨证规范的预测试验,已得到了初步验证。同时提出肾阳虚水停型和脾阳虚水停型是鼓胀病难治性腹水的常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泉港区湿热质儿童感冒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收集湿热质儿童感冒740例,进行中医证型的辨证。所有数据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湿热质儿童感冒740例,其中证型分布从高到低分别为风寒342例,风热255例,暑邪143例,春季以风寒为主,夏秋季以暑邪、风热为主,冬季以风寒为主(P<0.05)。结论湿热质患儿感冒中医证型分类与季节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选取湿热挟瘀型淋证、气滞湿阻型胃痛、肝郁困脾型乳癖3个案例,简要介绍王键教授运用化湿法治疗慢性迁延性病证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的中医证候实质.[方法]抽取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及电解质,分离血液中的白细胞,提取总RNA,化学发光方法检测基因芯片,用ScanAlyze软件采集图像,GEArray Ana-lyzer软件分析数据.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验证.[结果]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患者血糖,血脂,电解质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基因芯片检测发现和健康人差异表达基因共38条,其中上调的基因有24条,下调的基因有14条.并发现湿热困脾证的特异性基因.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反向验证IRS-2和FOXC2基因,证实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患者和健康人白细胞中存在IRS-2和FOXC2存在差异表达.[结论]应用基因芯片筛选2型糖尿病湿热困脾证的差异表达基因,为2型糖尿病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脂肪肝中医证型与性别、职业、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就诊的脂肪肝患者263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流行病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症状、体征等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证型的发病率依次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脂肪肝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41~60岁,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肝郁脾虚型患者多见于无业及退休人员,脾虚湿滞型患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湿热困脾型患者分布于各职业类别中。结论脾虚湿滞型是脂肪肝的常见证型,41~60岁是脂肪肝发病的高峰期,脂肪肝的中医证型与职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探究各证型与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 (MCM5)、抑癌基因INK4a编码蛋白p16INK4a的相关性. 方法 对149例CIN及宫颈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MCM5、p16INK4a. 结果 本病主要证型依次为湿热蕴毒型、外染毒邪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脾肾阳虚型.CIN Ⅰ多见外染毒邪型,其次为湿热蕴毒型;CIN Ⅱ、CIN Ⅲ以湿热蕴毒型为主;宫颈癌以湿热蕴毒型、阴虚夹湿型为主.证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型由外染毒邪、湿热蕴毒、肝经湿热、阴虚夹湿逐渐加重,MCM5阳性率无增高趋势,但MCM5强度增加,p16阳性率及强度均呈增加趋势. 结论 中医证型与MCM5及p16INK4a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湿热蕴毒型、肝经湿热型、阴虚夹湿型出现持续性CIN及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证型体质以及与发病季节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诊收治的134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患儿不同中医证型(风寒束表证、暑湿袭表证、卫气同病证、风热犯表证、寒热夹杂证)与体质的关系和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 134例患儿中风寒束表证46例,风热犯表证36例,寒热夹杂证22例,暑湿袭表证19例,卫气同病证11例。暑湿袭表证主要出现在湿热质和痰湿质的患儿中,风热犯表证和卫气同病证的患儿以阴虚质所占比率较大,风寒束表证表现的患儿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的患儿所占比例较大。冬季发病患儿为最多,达57例,秋季为30例,夏季为27例,春季为20例,冬季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发病(P0.05)。夏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秋季患病的患儿主要体质为阴虚质为主;冬春季患病则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患儿为主。结论儿童体质决定了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型,且患儿不同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集成的基础上,制定循证的《小儿病毒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明确本指南的范围,规范了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术语和定义,提出本病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将本病分为风寒郁肺证、风热郁肺证、痰热郁肺证、阴虚肺热证、肺脾气虚证5常证和心阳虚衰证、邪陷厥阴证2变证,推荐了辨证论治方药及中成药、外治法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春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与sIgA相关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春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与呼吸道局部免疫分子SIg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时令病邪致病较典型的春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风寒型32例,风热型31例,并与30例健康人作对照,检测口咽部免疫分子SIgA状况。结果:疾病组SIg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风热组患者SIg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风寒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春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医证型与局部免疫分子SIgA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特点,确定其主要证候和次要证候,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观察16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3类证候特点:第一类,巩膜黄染重度,黄疸程度重,皮肤黄染晦暗,发热重,精神萎靡重,腹胀重,腹胀轻,呕吐重,大便颜色灰白,尿少色黄重,腹壁静脉曲张轻,腹壁静脉曲张重,肝大重,肝质地韧,肝质地硬,舌质紫黯,指纹紫;第二类,巩膜黄染中度,黄疸程度中.面色无华重,食欲不振重,食欲不振轻,呕吐轻,尿少色黄轻,便溏重,便溏轻,舌苔黄,舌质红;第三类,巩膜黄染轻度。黄疸程度轻,皮肤黄染鲜明,发热轻,精神萎靡轻,面色无华轻,肝大轻,肝质地软,大便颜色灰白。大便颜色黄,舌质淡.舌苔薄白,指纹淡。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主要分为湿热郁蒸、寒湿阻滞、气滞血瘀3个证型,病因主要为湿邪,其病理关键是湿阻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 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 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8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观察寒湿证、湿热证、暑湿证、伤食证、疫毒证分布情况,对各证候分布在不同季节进行比较,对各证候分布在不同年龄段进行比较。结果 1078例中湿热证464例(占43.04%),寒湿证321例(占29.79%),暑湿证218例(占20.22%),伤食证16例(占1.48%),疫毒证59例(占5.47%)。在不同季节,寒湿证、湿热证、暑湿证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寒湿证在春季比例最高,其次为冬、夏季,秋季最低;湿热证在冬季比例最高,其次为秋、夏季,春季最低;暑湿证仅见于夏秋季节,又以秋季为多。在不同的年龄段,寒湿证、湿热证、伤食证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寒湿证青年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老年患者,中年患者最低;湿热证中年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老年患者,青年患者最低;伤食证老年患者比例最高,其次为中年患者,青年患者最低。结论急性感染性腹泻以湿热证最常见,其次为寒湿证与暑湿证,疫毒证与伤食证均较少见,部分证候分布因发病季节及年龄段的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与口咽部微生态平衡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6 7例 ,其中风寒型 31例 ,风热型 36例 ,并与 30例健康者对照。对咽部菌群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口咽部菌群密集度增高 ,菌群多样性降低 ,优势菌发生变化。风寒型患者需氧菌中腐生葡萄球菌密集度增高。结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咽部微生态失衡是其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中医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症状探讨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我院接受治疗的感染后咳嗽患者200例,通过各种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处理,对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进行总结。结果风寒束肺证最多,占42.5%,风热犯肺证,占21.5%,风邪恋肺证,占19.0%,风燥伤肺证,占17.0%。结论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风邪恋肺证及风燥伤肺证为感染后咳嗽的4种主要中医证型。其中风寒束肺证最为常见,其他3型发病人数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患者舌象特点及其发生机制,为临床诊治慢性湿疹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湿疹患者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舌象采集仪和临床结合的方法进行舌象的采集分析。[结果]从舌色、舌形、苔色、苔质这4个方面对采集舌象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脾虚湿蕴型慢性湿疹患者的舌形、苔色及苔质和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及苔质和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证型慢性湿疹患者舌象之间比较显示,舌色、苔色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湿疹患者的舌象和正常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之间的舌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得出舌诊信息的综合运用在慢性湿疹的诊断和中医证候的区分上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为慢性湿疹的诊断和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