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柯东港  路坦 《安徽医药》2016,20(6):1140-1142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入路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预后影响的2年随访观察。方法 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ASAⅠ~Ⅱ级,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两组,A组经前外侧肌间隙入路,B组经后外侧常规入路,记录两组伤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2年,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术后2年人工全髋关节疗效Harri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结果 A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14±1.02)cm、(334.61±13.11)mL、(14.11±1.69)d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rris评分与SF-36评分均显著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周、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与SF-36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Harris评分与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假体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水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有利于患者恢复,但远期效果与经后侧路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松  王林 《贵州医药》2024,(1):103-105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前方入路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将4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n=176)和对照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n=270)。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部分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Harris、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髋关节活动度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增大髋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取后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观察组采取直接前入路微创手术,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相对减少,且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相对缩短(P<0.05);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2组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取直接前入路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切口双入路法与后外侧入路法在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3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6例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切口双入路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及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并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和WOMAC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4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前WOMA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及术后半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WOMA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手术治疗中,单切口双入路手术技法术中视野显露更清楚,能有效清除髋关节周围的瘢痕挛缩组织,有利于术后髋关节生物力学平衡,对患者髋部功能的恢复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术后得分皆高于术前(P 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显著,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外侧小切口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探讨此方法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其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于骨科以THA治疗的患者80例,36例患者采取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称作实验组,44例患者采取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称作对照组,分析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切口长度(9.25±3.17)cm、术中出血量(410.72±102.74)mL、术后引流量(420.46±113.57)mL和下床活动时间(6.49±2.16)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Harris评分(91.53±8.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7.72±7.73)分(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技术应用于THA的手术中具有所需切口较小、对周围组织侵袭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下床活动时间短等优点,可显著改善患者髋关节活动能力,是一种操作较为方便、医患双方均可获益的现代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外侧入路(B组)对比评价Superpath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组)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患者86例,记录2组手术相关数据(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48h引流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满1年时的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完成1年的随访,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和开始负重时间均低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3次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在减少损伤上更符合现在主流治疗理念和趋势,有助于股骨颈骨折患者早日康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缺点及适应症。方法自2006年2月-2008年10月运用前外侧入路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51例,并与同期按常规后外侧切口完成的51例THA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髋臼-假体黏附率、股骨-假体三点固定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具有单一切口内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不需要透视、不剥离任何肌肉附着点的优点,早期功能恢复快;但要有严格的手术指征,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专用的器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选择微创直接前方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凌源市中心医院2022年1月—2023年4月收治的5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对照组和微创观察组,每组25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设为对照组;采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手术切口长度及平均住院时间更短(均P <0.05)。术前,两组髋关节整体功能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术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出血、骨穿孔以及麻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相比传统后外侧入路,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整体疗效,更好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组研究将对我院骨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1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与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制定的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对本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前,本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61.71±8.65)分,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为(79.13±8.29)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2.47±7.51)分,术后Harris评分明显均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本组患者的SF-36评分为(63.67±7.28)分,术后1个月SF-36评分为(71.66±6.85)分,术后6个月SF-36评分为(87.75±4.13)分,术后SF-36评分明显均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关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信息-动机-行为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Model,IMB模型)制定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锻炼持续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中同时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持续干预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康复锻炼计划完成情况,以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干预组康复锻炼计划完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 vs.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髋关节Harris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49.73±4.90) vs.(46.63±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71.30±5.22) vs.(68.90±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相近[(83.20+5.51) vs.(81.30±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结论 信息-动机-行为模型护理方案有利于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有助于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直接外侧入路术中切开臀中肌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髋关节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 股骨颈骨折行THR患者76例分为直接外侧入路(A组,34例)和后外侧入路(B组,42例)两组.术后3、6、12个月分别进行Harris评分和Trendelenburg试验;并测定患侧与健侧髋关节外展最长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相仿.术后3个月A组Trendelenburg 试验阳性2例,术后6个月复查均为阴性.两组患侧与健侧髋关节外展持续时间的百分比数据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直接外侧入路行THR时,只要注意对臀上神经的保护和术后功能锻炼,对髋关节外展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入院的30例髋部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比较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情况、治疗前前屈、后伸幅度与治疗后前屈、后伸幅度,统计总体治疗优良率、临床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t检验,患者治疗前Harris评分为(35.12±7.12)分、治疗后Harris评分为(85.41±6.64)分,比较治疗前后Harris评分,治疗后Harri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前屈、后伸幅度为(25.12±5.12)°、(1.52±0.25)°,治疗后前屈、后伸幅度为(77.34±8.78).、(7.34±1.2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良率为86.70%,恢复尚可3例,恢复较差1例;发生感染2例,静脉栓塞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68%.结论 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骨性融合效果满意,有效提高了患者Harris评分,显著改善了患者髋关节前屈、后伸幅度,值得临床推广,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成人股骨头坏死Ⅲ~Ⅳ期的应用价值,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方法本组55例69髋,男39例52髋,女16例17髋,平均年龄51.23岁。选择髋关节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结果经3~60个月随访,平均16.6个月,Harris评分优40例47髋,良10例17髋,差5例5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股骨头坏死中晚期的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常规后外侧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疗效上的区别。方法 9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小切口组与常规组,每组47例。小切口组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常规组采用标准后外侧切口入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结果小切口组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开始功能锻炼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6%,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小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相较标准后外侧入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不同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至2011年6月,选取解放军第八二医院骨外科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种术式的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关节功能改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方面,经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χ2=5.272,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后外侧小切口术比较安全,且近期疗效优于后外侧标准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和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短(或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外侧、后侧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2例患者(全部为单髋关节)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患者疼痛程度、术后住院天数、患者满意度、髋臼假体前倾角、术前术后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t=1.8511,P=0.0668)、髋臼假体前倾角(t=1.2190,P=0.2554)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t=3.7184,P=0.0003)、手术出血量(t=4.5039,P=0.0001)、手术切口长度(t=37.7078,P=0.0001)及术后引流量(t=5.7998,P=0.0001)、术后3d VAS评分(t=7.0542,P=0.0001)、Hrris评分(t=6.6358,P=0.0001),外侧入路组均明显优于后侧入路组(均P<0.05)。结论外侧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地手术入路,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后外侧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及其与双切口入路的疗效比较。方法本研究分两组,OCM入路组20例,双切口入路组21例。记录术中、术后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的时间、弃拐时间和术后3月Harris评分等。结果术中、术后出血量OCM入路组较少,但无显著性差异。手术时间、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患腿单足站立时间、弃拐时间OCM入路组明显缩短,但术后3月Harri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微创全髋关节置换OCM入路组的近期术后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手术室规范化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于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6例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手术室规范化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选取的76例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手术室规范化护理下,护理后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91.63±5.1)分明显高于护理前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9.45±6.6)分,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规范化的手术室护理,才能保证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成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