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黏膜病变患者52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ESD手术完成率100%,术中出血7例(13.5%),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5.8%),穿孔3例(5.8%).52例手术共切除5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9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7处(95.9%);病灶位于结直肠8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7处(87.5%).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7处病变(82.5%),其中胃部41处(83.7%),结直肠部6处(75.0%).非治愈性切除10处(17.5%),胃部8处(16.3%),结直肠2处(25.0%).5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癌7例,增生性息肉4例.术前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1例.术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22例(73.3%).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共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行ESD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结果 3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85.7%(36/42),ESD切除病变直径1.0~4.5 cm,8例术中少量出血,出血率19.0%(8/42),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例,绒毛状腺瘤4例,良性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6例。36例术后3个月胃镜随访,无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准确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类癌的临床价值,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早期大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普通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然后经内镜超声检查确诊类癌,对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类癌患者29例行内镜微创治疗,直径≤1.0 cm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直径>1.0 cm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 29例均完全切除,病变直径0.6~1.8 cm,19例行EMR术治疗,10例行ESD术治疗。2例ESD术中创面出血,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穿孔。术后病理检查均显示为类癌。术后3个月结肠镜复查随访,所有患者创面形成瘢痕,无残留和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辅助下,内镜下EMR和ESD治疗起源于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早期大肠类癌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治疗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其中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31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分别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术中2例创面少量出血,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所有患者无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腺瘤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腺瘤并早期癌变5例;所有标本示基底、切缘干净,无肿瘤细胞残留,无淋巴管、血管浸润征象。3例早癌患者要求外科手术,术后标本无肿瘤细胞残留及转移征象。随访:1例EMR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肠镜局部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病变,继续随访无复发;1例高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无复发,此后因年龄因素未定期复查肠镜;3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6、12个月随访无复发及转移征象;余31例患者均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无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结直肠腺瘤并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变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到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斌 《云南医药》2007,28(5):500-504
内镜下剥离胃粘膜治疗胃肿瘤最早源于1968年高频电胃息肉切除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最初为粘膜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主要用于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变或对肿瘤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大块活检的方法,后来逐步运用到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切除。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多新的内镜下治疗器具不断开发,内镜粘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就此发展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良性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汕头医院行ESD术的100例术前活检病理等证实为食管,食管胃结合部,胃,结肠,直肠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不典型增生或早期癌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ESD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本组100例患者包括消化道息肉(腺瘤样或增生性)81例,不典型增生15例,早期癌4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3~87(62±12)岁。直肠病变12例,结肠病变54例,胃病变22例,胃食管结合部病变4例,食管病变8例。病灶直径0.5~4.0c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内镜下切除手术(1例穿孔较大行腹腔镜下修补),手术时间10~110(中位数38)min,出血量0~40(中位数5)mL。其中术中穿孔3例,术中出血4例,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通过保守治疗痊愈)。100例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有一例复发(低位直肠腺瘤并中度非典型增生,病灶大),后经外科手术治愈,余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只要掌握合适的病例,ESD治疗消化道息肉(腺瘤样增生性),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的差异,为提高此类组织病变性质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资料及其术前病理活检资料,分析病理活检和EMR/ESD标本病理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显示:3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例浸润性癌。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例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 2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7例浸润性癌。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活检符合49例,符合率为70.0%(49/70)。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率为28.6%(20/7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诊断升级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升级11例,术后病理诊断降级1例,为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标本术后病理降级为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结论术前病理活检诊断与EMR/ESD术后病理诊断间有较低的符合率,但其为之前的内镜随访和手术根治提供一定依据,从而减轻病理医师对癌与非癌诊断的压力,对高级别上皮内瘤或早期胃癌活检标本诊断级别降低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EMR/ESD手术,并根据术后标本病理诊断来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对95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48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对象,就诊于某院的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瘤体大小及部位,并对其病理性质进行确诊,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完成手术,取出瘤体的大小直径为20~40mm的概率明显高于≤20mm、40~50mm瘤体的概率(P<0.05);瘤体病变组织多分布在食道的中段,明显高于其他段位(P<0.05);大部分患者都发生了癌变;常见并发症为患者少量出血,或食管良性狭窄,未见明显穿孔患者。结论: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诊治,创伤小,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焦晨阳  王凯  钱鹏  杨斌  伏亦伟 《安徽医药》2019,23(11):2203-2206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腺瘤( LST)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以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5年 8月至 2018年 4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 103例 LST病人的相关资料,统计 LST病人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治疗方法、术后病理及其并发症,按内镜下形态分成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假凹陷型,比较四种类型 LST的病灶大小、病理特征。结果 103例病人的 104处病变纳入本研究, 104处病变中颗粒均一型 19处(占 18.3%)结节混合型 27处(占 26.0%)扁平隆起型 45处( 43.2%)假凹陷型 13处( 12.5%)。四种类型 LST直径的中位数分别为 30、30、15、2,5 mm,其中扁平隆起性和假,凹陷型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病理类型发生率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4处 LST中 51例行 ESD,53例行 EMR,整块切除率 100%。ESD治疗病人中 1例术中出血, 1例穿孔; EMR组 1例术后第 4天出血。术后 95例随访成功,其中 1例复发。结论 ESD和 EMR在 LST的治疗上有着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因胃间质瘤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我院2009年4月至2016年2月完成ESD治疗胃间质瘤22例,其中位于胃底19例,底体交界2例,胃体1例,肿瘤平均直径1.28cm,大于2cm者共5例;除1例转外科切除外,其余21例均内镜下彻底剥离,内镜下切除率达95.45%;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50毫升以下,术后无1例呕血、黑便;13例术中发生穿孔(穿孔率59%),1例穿孔后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并闭合穿孔,其他12例均在内镜下修补穿孔。术后病理示1例高度危险性,2例中度危险性,19例低度危险性,随访3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或转移。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率高,疗效肯定。术中穿孔为常见并发症,多可内镜下修补,无需转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内镜粘膜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息肉、粘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广基息肉、粘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上消化道广基息肉、粘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观察切除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38例患者,共33例广基息肉、5例粘膜下肿瘤,均成功切除,无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上消化道广基息肉、粘膜下肿瘤,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233-23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30例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直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出血、穿孔、复发率、残留率情况。结果 ESD组患者创面直径、手术时间高于EMR组,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EMR组,ESD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均高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SD组患者复发率、残留率低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病灶切除彻底,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高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中,16例(57%)术后病理证实维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2例(43%)术后则诊断为食管癌。结论内镜下病理检查诊断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准确率57%,内镜下活检不能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确诊依据,应积极随访甚至手术干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为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经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分析治疗效果及随访情况。结果 68例患者的所有广基息肉均一次性成功切除,5例患者术中少量出血,2例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经电凝、钛夹夹闭等处理后止血,无穿孔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结肠镜,未见息肉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用于治疗大肠广基息肉,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安全,同时能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7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患者共计189处病灶,181处病灶予以完整切除,转外科手术5例;活动性出血21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穿孔发生。结论 EMR是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内镜诊疗技术。  相似文献   

20.
吴义先  李敏  汪文生 《安徽医药》2012,16(7):979-981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期癌肿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近2年消化道早期癌肿的住院患者12例行ESD,术中观察其并发症,术后进行内镜及病理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手术时间为55~148 min,平均时间101.5 min。其中发生术中出血10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未发生术后迟发出血;术中穿孔1例,经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所有病例均术后随访,随访6个月创面均完全愈合,随访期为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提高整块切除率,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根治性切除早期消化道癌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