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张翼宙 《中医教育》2009,28(2):46-47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这是因为它最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它还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有“内科不精,外科不明”之说。由此可见,中医内科学在临床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科为基础,并对上述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临床学科,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医五官科学是中医专业的后期临床课程,既是中医理论基础与中医临床基础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医专业学生由理论学习转入临床实习的前期准备。从整体临床学科角度看,它是中医临床课的必要补充;从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看,它是学生实习前临床思维奠定的关键时期。本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3.
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宝库,它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有着神奇的疗效,它的治疗过程体现着它的独特性、科学性,而且一般人很难理解。它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它疗效的保证。所谓辨证论治,是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医者意也”是中医特有的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诊疗思想的特点。它重联系.主张在万事万物中寻求关联性,不计较事物间的特殊性,只要“理”通即可;它重视思维的灵活性,使中医诊疗能跳出成规;它重视实践,疗效是其合理性的有力证据。这也反映了中医内在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学是中国科学技术的瑰宝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历史上,它保障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今天,它仍在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卫生保健做出新贡献。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中之重。“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振兴发展中医的关键也同样在于人才,人才是根本。要发展中医,首先必须把中医教育搞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医事业和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6.
浅探中医色彩疗法安徽省中医文献所毛喜荣,单文龙(230001)安徽中医学院陈茹琴(230038)关键词中医色彩疗法,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色彩理论是近代心理学理论之一。它研究不同色彩对人体心理、生理、病理现象的不同反应,并利用它来调整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中医对疾病规律的认识及其临床治病经验而创建的中医唯象理论,可以便中西医学在同一个认识基础上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这也是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应变、应变系统、应变体、应变态势等概念以及“诊病析态”临床思维模式是中医唯象理论的核心内容,它为中医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对中医古籍文献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医古籍的范围 中医古籍即中医古代文献,它是中医文献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1911年以前用文言文写成的中医药图书文献。  相似文献   

9.
《中医各家学说》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后期开设的一门提高课程,常将它比作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2007年,国家16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文中强调了其基本任务就是继承与创新。很多学者也认为中医要发展,继承和创新是必由之路。《中医各家学说》虽然不能等同于中医经典课程,但在中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它很好地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思想。因此,就其作用而言,理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搞好《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学辉  张良芝 《光明中医》2008,23(11):1847-1848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课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必须学好的临床专业课。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加强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医内科学》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是在掌握中医经典著作和中医学基础。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各门.Jtr或基础课程之后进行。它和过去各门基础课程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十分密切。要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的规律,要基本掌握内科疑难杂证以及危重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为今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就必须做到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并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自…  相似文献   

13.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是以科学技术、检测手段和实践经验的综合为基础,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准则和依据。中医诊治疾病有它独特的衡量标准,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标准就是临床疗效,包含了诊断和治疗两种认识,患者和医生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方面和两种认识达到了协调统一,中医的诊治标准才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4.
摘要: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对黑龙江省中医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在中医事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农村中医事业发展的龙头。因此,搞好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不断提升县级中医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快速发展,对抓好农村中医工作、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黑龙江县级医疗机构的现状与发展,影响县级中医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以及对策与措施三个方面,就提升县级中医医疗机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巫在古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最初的时间里,巫医一体,中医隐藏在巫的众多职能之中。随着中医思想的发展与壮大,巫与医的关系逐渐经历了融合、分离及独立3个阶段。巫对中医的影响需要客观看待,虽然巫医同源的观点对人们理解中医、接受中医产生了消极影响,但也必须承认它在中草药消杀及心理辅导功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察和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则是指导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最能体现中医的特色,最为临床医生所关注,它强调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它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与西医根本区别之所在。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基层医院或民间,一些医生或药工,有时会凭经验用药,常常出现“证同治异”现象,但疗效卓著,使人费解。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王乃华,潘惠秀,雷芝霞指导岳在文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主要特色。它是在中医辨证的原则下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原则。它与辨证施治相辅相成,为此,我科结合责任制护理与辨证施护,使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护理质量,人员素质水平,具...  相似文献   

18.
融汇贯通,归于实用——《中医文献学纲要》读后张瑞贤高文铸文献是知识的载体,它用文字、声像、图谱等各种形式记录了有关文化知识。文献学是以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历代学者进行不懈的探索,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医文献学也是这样,它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论发扬中医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东 《河南中医》2003,23(5):19-21
中医有鲜明的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特殊的医学模式、特殊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技艺。发扬中医特色的必要性在于:始是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是5A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我国国民健康事业的需要。发扬中医特色的关键是:改变中医教学的现状,按照中医医学文化的规律实施教学;牢牢占稳已有的临床阵地,并努力扩大它;加强中医科研,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增加人们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喜军 《中医药学刊》2006,24(2):334-334
中医学本无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记载,它属于中医黄疽、胁痛、鼓胀等范畴,传统中医肝病学的概念。包括了现代肝脏器官的疾病,更多地是指以中医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的中医“肝”的机能失调所致的肝脏器官以外的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