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处理探讨7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78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其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 Ⅵ区肿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在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 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中央区域淋巴结完整切除在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期)患者,在根治原发病灶的同时联合清扫同侧颈中央区域淋巴结。[结果]颈中央区域淋巴结(或Ⅵ区)淋巴结清扫数目平均2.8枚/例,淋巴结转移率37.93%(22/58)。[结论]原发灶根治+同侧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治疗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颈、甲状腺     
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临床应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瘘的预防和处理,铂类为基础的两种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头颈部鳞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前病变,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处理探讨78例报告,776例甲状腺肿块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分析,甲状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桥本氏病合并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5例甲状腺桥本氏病合并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结果]在桥本氏病病例中,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者术前误诊、漏诊达82.9%(29/35)。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准确率为94.3%(33/35)。一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20例,甲状腺近全切除3例,甲状腺全切除12例。全部清扫患侧颈Ⅵ区淋巴结,另有3例加行患侧颈Ⅱ、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无一例死亡、复发或转移。[结论]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大多可确诊,手术方式应个体化,术后应服用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5.
1985~1995年10年间,住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共119例,其中30例行再次手术。其中5例行甲状腺肿瘤摘除术后,再行残叶切除,3例证实有癌残留(3/5);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者11例有颈淋巴结转移(11/25);6例甲状腺隐性癌并颈淋巴结转移者经手术活检证实诊断后行联合根治术;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联合根治术后颈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作者认为:对于甲状腺癌首次手术应行患侧腺叶合并峡部切除术,尽量避免肿瘤摘除术;对于侵出包膜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应重视甲状腺隐性癌的诊断;对于行联合根治术后颈部复发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考虑手术切除配合放疗。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首次外科治疗常有不当,需要再次手术.我们探讨这类患者的处理原则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外院已手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32例(为了排除肿瘤局部复发因素,本组不包括在外院手术已经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比较手术并发症,分析原发灶局部癌肿残留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灶局部有癌肿残留占66.7%(88/132),同时Ⅵ区淋巴结有转移的65例,Ⅵ区淋巴结转移率73.9%(65/88).在44例原发灶未有癌残留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的有34例,Ⅵ区淋巴结转移率77.3 %(34/44).原发灶局部癌肿残留+Ⅵ区淋巴结转移共有122例,占92.4 %(122/132).初次手术的并发症:声音嘶哑占3.79%(5/132).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声音嘶哑占1.57%(2/127).结论:我们推荐以下处理原则: ①对于甲状腺肿块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恶性的,应行一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同期行Ⅵ区淋巴结清扫.②术中冰冻病理良恶性不能鉴别的情况下,应当推行腺叶切除加峡部切除;怀疑是恶性的,同期行Ⅵ区淋巴结清扫.③在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中,喉返神经应常规暴露,保证Ⅵ区淋巴结的清扫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切除在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在临床无可触及转移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中的意义,以及在选择术式中的价值。方法:复习18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86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阳性者占42.5%(79/186)。在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63.2%同期或术后发生侧颈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病例中仅8例发生转移。结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其颈部其他区域发生转移的机会明显增加。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除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作为cNo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时是否施行选择性颈廓清术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Va、V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 %、0、13.6 %、9.6 %、0、4.8 %和42.4 %,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癌的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必要性及其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8年2月-2003年10月231例甲状魄癌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甲状腺肿块切除术62例,行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128例,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41例。无一例行Ⅵ区淋巴结清扫。首次手术病理类型:乳头状癌158例,滤泡型癌67例,髓样癌6例。根据外院资料及我院B超及CT检查。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行甲状腺残叶加峡部切除术55例。行甲状腺残叶加峡部加Ⅵ区清扫87例,单行Ⅵ区清扫9例,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包括Ⅵ区32例,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23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加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25例。再次手术后病理证实腺叶中癌残留的132例(69.5%),Ⅵ区淋巴结有转移81例,其中9例行Ⅵ区清扫者均有转移。颈部淋巴结有转移71例。结论甲状腺癌行局部切除术,残癌率高,再次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135例甲状腺微小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台州医院1987年6月至2002年6月手术治疗的1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甲状腺微小癌中76例(56.30%)术前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而术中或术后发现为甲状腺微小癌。对原发灶均行一侧腺叶及以上切除。37例行功能性颈淋巴清扫中有13例有颈淋巴结转移。123例(91.11%)随访6个月至10年,无1例死亡。[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多数因拟诊甲状腺良性病变在术中或术后发现,腺叶切除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途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孙海兵  崔利昌 《中国肿瘤》2003,12(9):534-53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可能的转移途径,及气管旁淋巴结与颈外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54例资料完整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颈深上(Ⅱ区)、颈深中(Ⅲ区)、颈深下(Ⅳ区)、副神经区(V区)、气管旁(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9%、50.O%、59.3%、14.8%、70.4%,气管旁淋巴结转移者84.2%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气管旁淋巴结无转移者仅18.8%有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结论]气管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最常见转移部位,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与颈外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小龙  高明  郑向前  于洋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25-1327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更加合理的微小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颈淋巴结转移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等临床生物学特性。结果: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在所有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90.9%的病例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为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它区域。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较乳头状癌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可在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不可全部按照Ⅰ期甲状腺癌处理。90.9%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以Ⅵ区为第一站。此区淋巴结阳性,具有指导术式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微小癌(附4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1992年7月-2000年7月收治的4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多灶性占12.5%(6/48),颈清病例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5.0%(9/20)。腺叶切除20例,腺叶切除加气管旁淋巴结清扫8例,腺叶切除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12例,其它术式8例。随访1-8年,除1例对侧再发微小癌外,其余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可有颈淋巴结转移,多灶性亦不少见。腺叶切除或加改良颈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方式,一般不作预防性颈部清扫,不作全甲状腺切除。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1%亚甲蓝1.0~2.0mL于术前24h注射51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或周围腺体,并在术中探查其颈部淋巴结蓝染的数目及分布,同时对蓝染的淋巴结及切除甲状腺结节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结果:51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甲状腺乳头状癌132例,蓝染淋巴结1246枚,淋巴结转移86.6%(1079/1246)。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常出现的区域为Ⅵ组、Ⅲ组与Ⅳ组,其次为Ⅱ组,Ⅰ组及Ⅴ组很少转移。32例行中央组清除术,53例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1例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除术,46例颈部无蓝染淋巴结而未行颈淋巴结清除。49例随访时间超过1年者,1年内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亚甲蓝标定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的方法可行、可靠,术中根据淋巴结蓝染的分布并结合快速病理诊断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是较为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CLND)的临床意义,对96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83例患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和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术(CLND),13例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CLND,37例(38.54%)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12/96),短暂喉返神经麻痹7例,低钙表现5例,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54个月,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同期行CLND是必要而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74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以及清扫时机等是国内外学者长期争论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治疗结果分析,评价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清扫侧颈区淋巴结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6年12月间74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结果:74例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Ⅵ区),其中32例阳性.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患者同期或分期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Ⅱ-Ⅴ区),其中19例阳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病灶大小、患者年龄无关,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病灶大小有关(χ2=5.96,P<0.05)、与患者年龄无关.当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枚时,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85.71%(χ2=4.61,P<0.05).结论: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建议行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中央区淋巴结阳性(≥2枚)的患者可考虑行侧颈区清扫术.  相似文献   

17.
1985~1995年10月间,住院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共119例,其中30例再次手术,其中5例行甲状腺肿瘤摘除术后,再生残叶切除,3例证实有癌残留(3/5)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率11例有淋巴结转移(11/25),6例甲状腺隐性癌并颈淋巴结转移经手术活检证实诊断后行联合根治术;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行联合根治术后颈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作者认为:对于甲状腺癌首次手术应行患侧腺叶合并峡部切除术,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颈部超声诊断的价值,以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仙居县中医院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治疗的1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的术前超声检查结果、甲状腺癌原发灶特点、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对经手术清扫后病理证实的病例,超声诊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1.6%、70.4%和94.9%、100.0%。而原发灶侵及甲状腺上极的病例,发生侧颈(Ⅲ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病灶局限于甲状腺中极或下极的病例要高约3倍。[结论]超声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侧颈淋巴结转移评估方面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是否行颈侧区清扫有参考意义。甲状腺乳头状癌一旦侵及甲状腺上极,会大大增加侧颈(Ⅲ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术前及术中需仔细评估侧颈淋巴结转移情况,避免手术切除范围不足。  相似文献   

19.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选择性颈清扫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24例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选择性颈清扫与否对生存效果的影响。结果:15年生存率选择性颈清扫组为83.0%,腺叶切除组为65.2%(P<0.05);远处转移率选择性颈清扫组为6.8%,腺叶切除组为21.7%(P<0.01).结论:选择性颈清扫将改善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接受同侧预防性颈清扫(Ⅱ~Ⅵ区或Ⅱ~Ⅳ区联合Ⅵ区)的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颈清扫淋巴结标本按颈部分区收集并送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73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 %(12/73),其中Ⅱa、Ⅱb、Ⅲ、Ⅳ、Ⅴa、Ⅴb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6%、O、13.6%、9.6%、0、4.8%和42.4%,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转移以Ⅱa、Ⅲ、Ⅳ区为主,预防性清扫应重点清扫上述三个分区;术中冷冻Ⅵ区阴性时,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无需常规行侧颈预防性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