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景藩教授是全国名中医,从医六十余年,临床治疗脾胃系疾病注重辩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法统方治疗各种脾胃系疾病,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对徐师,侍诊左右,获益良多,兹将其临床诊治脾胃用附子之验介绍如下。1胃痛属寒可配用附子胃主纳,腐熟水谷,体阳用阴,以降则和。诸凡饮食生冷过多,外寒侵袭,胃脘疼痛,畏寒喜暖,舌白而淡,口不渴,脉沉或濡者,用一般温中暖胃之剂(如良姜、香附、苏叶、荜拨、九香虫等等),而不能见效时可参用附子。最近胃内窥镜检查已甚普遍,幽门螺杆菌阳性病例亦不少,见有充血、糜烂,均用苦寒,见有Hp阳性,连投苦寒之剂,不重视辨证,畏惧温药,此状目前已较普遍。殊不知苦寒久服,胃阳日衰,胃中沉寒痼冷不去,脘痛难除。2胰胆之疾莫忘附子胰属脾,急性胰腺炎症常见病因以饮食不当为主,与劳倦、受寒、情志不畅亦有关,病理因素以食滞、湿热、气滞为主,但也有伴有寒郁,尤以阳虚之体,寒凝气滞与食积互结。故兼有寒证,治宜温清并投,通腑导滞,拘泥于湿热热盛而纯用苦寒通导。至于慢性胰腺炎症,常见有脾胃不和,肝脾失调,肝胆湿热等症。其中,脾胃不和证患者有属于脾胃阳虚、寒邪久郁者,亦应选加温运之品,以振中阳。如症见久泄,脾虚及肾,火不暖...  相似文献   

2.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症候,以辨别病者的邪、正、盛、衰,作为临床上施治用药的标准。关于痢疾的辨证,也同样是从病人临床上所表现的各种类型的症候群来作全面观察、分析和施治用药,因此,是从统一整体观点出发。喻嘉言说:“一、凡治痢不分标本先后,概用苦寒药者医之罪也。二、凡治病不审病情虚实,徒执常法,目恃专门者医之罪也。三、凡治痢不分湿热所受多寡,罛投合成丸药误人者医之罪也。”张介宾说:  相似文献   

3.
调治脾胃升降功能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多能灵活应用。但运用脾升胃降理论治疗肾病者不多,尤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运用此理论确定治法方药者,更是少见。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毒素蓄积,内分泌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主要是气血虚弱、体内浊物及水积聚、纳差溲少。概括来讲,就是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本文就从脾升胃降理论探寻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虎杖为蓼科属多年生草体植物,根、茎、叶全草入药。常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疾病。虎杖性味苦寒,入肝、胆、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祛痰止咳、活血行瘀等作用。1 利湿退黄,用于治疗黄疸《全匮要略心典》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黄疸病以湿热居多,内蕴脾胃.淤滞三焦,营卫不建,升降受限,胆汁外溢而致。主治湿热发黄,均用虎杖配伍茵陈。生大黄、枝子、黄柏等以助其功,导湿热从  相似文献   

5.
论苦辛法     
苦辛法是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使用治疗复杂疾病的一种方法。苦寒药一般首选黄连,其次则胡黄连、黄芩、黄柏等;辛温药常取厚朴、干姜、吴萸等。根据病情需要,可将其分别配伍用量的比例。苦辛并称,并非苦寒辛温各半,而是苦多辛少,以能泄能降的苦寒药为主,能开能通的辛温药为配,两者相合,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善解郁聚  相似文献   

6.
依据临床常见症状,将小儿遗尿分为肝郁不舒、脾胃阴虚,肝胆湿热、火热内迫,脾肺不足、膀胱失约,脾肾两虚、下元虚寒,痰湿内蕴、统摄失司5型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并附案例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7.
秦艽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功效,是治疗风湿痹证,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主药之一,常归类于祛风湿药.但临床应用常常不局限于传统治疗范围,分析秦艽在神经系疾病、呼吸道感染、肛肠疾病、皮肤疾病等特殊运用,挖掘、思考秦艽的配伍规律及新用途,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李腊香 《中国药师》1999,2(4):217-218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主产四川、云南。二千多年前《神农本草》就有了药用记载,其主要作用为清热解毒,治泻、痢及吐、衄、下血等症,但由于配伍不同而有不同的功效。现将配伍理论和意义简述如下:1 寒温协调 黄连苦寒,有抑阳损胃伤脾的副作用,单用或用量过大,往往引起胃脘饱胀,消化下良、厌食或腹痛等症状,所以就需要配伍性微温的药物来协调它,以减缓其苦寒太过,使之变得中和,既有利于治疗,又可避免不良反应。以香连丸为例,这个方主用黄连,味苦能燥湿,性寒能清热,对湿热泄泻、痢疾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为了防止它苦寒伤胃不利的一面,所以配伍辛苦微温的木香,性温以醒脾和胃,味辛香以行气化滞,这样就使黄连得木香寒而不滞,木香得黄  相似文献   

9.
茵陈蒿汤由茵陈蒿20g、栀子10g、大黄7g组成。其茵陈清利湿热、退黄疸为君药,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臣药,佐以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根据《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资料介绍:茵陈蒿:性味苦,微寒。功效清热,利水,发汗,为治肝胆、脾胃湿热之专药。现代药理认为,该药具有消炎、抗肝炎病毒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的酮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和解热降压作用。栀子:性味苦寒;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凉血祛瘀,善治多种热病,多有广谱抗菌、抗病毒、降压等功能;能增加胆汁分泌,有利胆、降低血中胆红素等作用。大黄:性味苦寒;功效:泻热通腑;破结行瘀。  相似文献   

10.
霍东增 《医药世界》2009,(8):418-418
慢性前列腺炎属中医“淋浊”范畴,是青壮年男性多发病,病程缠绵[1]。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笔者体会,血瘀在本病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且至关重要,慢性前列腺炎“皆不离乎瘀”。 古人关于本病病因的论述,如清代医家俞震认为“白浊之因,有欲心萌而不遂者,有渔猎勉强之男色者,有醉酒乃用春药以行房,忍精不泄者,皆使相火郁遏,败精瘀腐而成”。患者或房室不节(洁),或是嗜食烟酒辛辣之物,久则湿热蕴结,下注腺脬而致本病。湿热既成之后,又影响脾肾等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在现代医学属难治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泄泻"、"痢疾"、"便血"之范畴,本病初起多因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致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化脓;也可因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引起肝脾不和;若病情迁延日久,必将造成脾肾两亏,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胃关不固;而久病入络,则致瘀血内阻,反复发作。在临床上,该病以抗生素或一般清热解毒燥湿的中药治疗,疗程长且易复发或疗效不著,笔者应用中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对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方法,对480份使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的病例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情况,主要包括给药剂量及给药途径不适宜,适应证不明确等。未发现与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我院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脾除湿汤内服治疗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50例门诊服用清脾除湿汤加减进行治疗的亚急性湿疹患者,疗程为1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与皮损变化,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痊愈24例,占48.0%;显效18例,占36.0%;有效7例,占14.0%;无效1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结论:清脾除湿汤内服治疗湿热内蕴,湿重于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木香导滞丸加减,并予自拟散结方外敷神阙、中脘、天枢穴,对照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7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0%,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组治疗后淋巴结纵径、横径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且治疗组纵径、横径缩小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木香导滞丸加减能有效减轻肠系膜淋巴结炎湿热蕴脾证患儿的症状、体征,缩小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医家吴鞠通所撰《温病条辨》一书对痢疾证治的论述十分详细,其中对“久痢”证治的研究十分重视,方证达十个,其理、法、方、药尤其精当,本文试根据《温病条辨》对吴氏“久痢”治法要点作一概述。 一、芳香凉淡,悦脾止痢:长期饮酒之人,酿生湿热,下注于肠,痢下久不止,饮食如常,治疗主要针对湿热,同时悦脾升阳。方用茵陈白芷汤(苦辛淡法)。六药合用使湿热除,脾阳升,痢自止。  相似文献   

16.
赏楠 《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95-296
<正>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8味药物所组成。后世主要用治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湿聚成痰,郁而化热,痰热内扰之证。黄连温胆汤以其温养胆气为主要功效,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临床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方中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合而用之,辛开苦降,为方中之君药。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一温一凉,理气化痰之力增加。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甘草化痰和中,调和诸药,大枣补脾益胃,养血安神,缓和药性。临床应用时多根据症状,随症加减。如心神不安、惊悸者,加煅牡蛎、煅龙骨以重镇安神;失眠者,加酸枣仁、远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湿热证的病机为湿热蕴结导致肝脾失调、气血失和、络破血溢,临床可引起腹痛、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治疗原则为调肝理脾、调和气血、祛除湿热。大柴胡汤能和解少阳,调和肝脾,泻热逐瘀,可较快缓解患儿的腹痛、便血等症状,疗效满意。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18.
柴葛银翘散由清代吴鞠通的银翘散和明代陶华的柴葛解肌汤加减而命名,具有清热而不苦寒、解肌透热而不伤正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初期,邪犯肺卫,热势较盛,病情稳定而无传变者,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举2则验案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9.
肾石病治验     
<正> 肾石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淋”证范畴,而“石淋”、“砂淋”诸证,又多认为系肾虚膀胱气化失调,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形成砂石所致。故清利湿热,通淋排石成为中医治疗该病的常法。笔者认为,肾石病的治疗,不能通用上法。因有很多病例兼有脾阳欠运见证。“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内经》)。药物通过脾的运化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脾失健运,即使药证无误,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近年来根据“肾从脾治”的原则,采用先健运脾阳,后清利湿热,通淋排石的方法,治疗肾石病多例,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该院治疗湿疹的中药饮片处方的用药情况,探讨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用药规律。方法:抽取2018—2021年该院中医科门诊诊断为湿疹的中药饮片处方3 401张,对患者年龄、性别和处方单味中药使用频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3 401张治疗湿疹的中药饮片处方中,男性患者处方1 213张(占35.67%),女性患者处方2 188张(占64.33%),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4~96岁,平均50岁,30~<70岁患者居多;涉及中药432味,使用频率排序居前50味的中药饮片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湿药、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平肝抑阳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结论:中医药治疗湿疹年轻患者主要以清湿热、毒邪,健脾与利湿同用;对于老年患者,根据老年人身体特性,药多在养血、润肤除燥、祛风止痒,另外配伍活血、祛湿、健脾的药物,可防止老年患者不耐受清利湿热药的苦寒、滑利、渗泄。通过采用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辨证论治,根据湿疹的不同情况来用药,其疗效确切,具有独到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