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临界关闭压无创测定健康志愿者的脑血流调节下限,探讨CO2变化过程中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进行。同步监测79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均同意参加实验)在正常呼吸、屏气和过度换气时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桡动脉血压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并离线计算临界关闭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9名被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屏气时明显高于正常呼吸时犤(69.4±15.0),(58.4±10.4)mmHg,P<005犦,过度换气时明显下降犤(44.0±10.8)mmHg,P<0.05犦。②临界关闭压:屏气时较正常呼吸时显著下降犤(27.7±17.2),(31.2±12.5)mmHg,P<0.05犦,过度换气时明显升高犤(39.0±11.8)mmHg,P<0.05犦。③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过度换气时较正常呼吸明显下降犤(32.0±6.4),(46.2±5.4)mmHg,P<005犦。④相关性分析:三种情况下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均与临界关闭压负相关(r=-0.4189,-0.4870,-0.4661,P<0.05),屏气和过度换气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变化率也与临界关闭压的变化率呈负相关(r=-0.6105,-0.5551,P<0.05),且低CO2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变化率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的变化率呈“S”型曲线关系。结论:屏气CO2上升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上移,过度换气CO2下降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下移,其机制和脑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肽胃泌素对大鼠肺动脉压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中枢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郧阳医学院机能实验中心完成。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56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生理盐水组(n=6):于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40μL连续观察30min。②侧脑室注射五肽胃泌素组(n=8):于大鼠侧脑室内注射五肽胃泌素O.2g/L。③生理盐水+五肽胃泌素组(n=5):于大鼠侧脑室预先注射生理盐水40μL,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g/L,连续观察30min。④酚妥拉明+五肽胃泌素组(n=12):于大鼠侧脑室注射酚妥拉明((受体阻断剂)0.25g/L,连续观察30min肺动脉压。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g/L。⑤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剂)+五肽胃泌素组(n=12):于大鼠侧脑室预先注射普萘洛尔0.1g/L,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s/L,连续观察30min。⑥阿托品(M受体阻断剂)+五肽胃泌素组(n=12):于大鼠侧脑室预先注射阿托品0.1s/L,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s/L,连续观察30min。以肺动脉压为指标,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三碘季铵酚制动、呼吸机控制呼吸的SD大鼠上,观察给药前,给药后1,5,10,15,20,25,30min大鼠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5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侧脑室注射五肽胃泌素组给药后5,10,15min大鼠肺动脉压明显高于给药前[(20.6&;#177;1.0),(21.2&;#177;1.2),(20.4&;#177;1.0),(18.8&;#177;1.0),(18.7&;#177;0.8),(18.9&;#177;1.0)mmHg.P〈0.01]。②酚妥拉明+五肽胃泌素组大鼠在给药5,10,15min后肺动脉压明显低于生理盐水+五肽胃泌素组[(18.6&;#177;1.1),(18.8&;#177;1.0),(18.6&;#177;1.1)mmHg;(20.1&;#177;1.0),(20.9&;#177;0.9),(21.1&;#177;1.0)mmHg,P〈0.01]。③普萘洛尔+32肽胃泌素组、阿托品+五肽胃泌素组大鼠在给药5,10,15min后肺动脉压与生理盐水十五肽胃泌素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9.6&;#177;1.0),(20.4&;#177;1.1),(21.0&;#177;1.2)mmHg;(19.5&;#177;1.1),(20.6&;#177;1.2),(21.4&;#177;1.0)mmHg,P〉0.05]。结论:五肽胃泌素具有中枢性升高肺动脉压的作用,此作用可能部分由脑内β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来提出的临界关闭压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脑循环的有效下游压,可客观反映动态调节的脑血管紧张度,即血管平滑肌收缩舒张的功能状态。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动态评价高血压对脑微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损伤及其与病理形态改变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丁2002—07/2003—08在中山大学生理科学实验室进行。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每组80只。方法:高血压组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对照组除不上银夹外,其余处理同高血压组。两组动物在术后的第2,4,6,8,10,12,14及16周8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10只进行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的测定。测定完毕后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额顶叶脑组织,制成切片,定量分析脑微动脉的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②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脑微动脉形态参数。结果:1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于术后第6周起明显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大鼠术后脑血管临界关闭压逐步升高,于术后14,16周明显高于对照组[(63.75&;#177;7.43),(37.28&;#177;3.68)mmHg;(67.37&;#177;15.57)。(38.39&;#177;7.41)mmHg,P〈0.051。⑧高血压组大鼠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增加非常明显,于第8周后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④临界关闭压的升高与平均动脉压、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90693,0.81136,P均〈0.05)。并且血压升高的初期和血压较高后临界关闭压变化较明显,于血压上升明显期则改变不显著,呈倒“S”形改变(R^2=0.9962,P〈0.05)。结论:高血压形成后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随动脉血压的动态升高而加强,血管紧张度相应提高,并且在高血压初期和血压较高后改变比拓日月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刺激迷走神经对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和血压,以及小肠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中山大学省级药理毒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清洁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40只,体质量280~300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分为4组(n=10):对照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仅分离而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松夹再灌注2h;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分离并切断+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后松夹再灌注2h。迷走神经刺激组:双侧颈迷走神经干切断+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及再灌注开始时均采用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处理系统以5V,2ms和1Hz强度的电流持续刺激左迷走神经干远端20min。②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2h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内皮素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小肠组织损伤程度进行判定:0~9分,分数越高表示损伤越严重。于迷走神经刺激前,夹闭0,30min,再灌注0,30,60,90,120min记录平均动脉压。③多组均数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结果:大鼠4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变化: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22.42&;#177;9.62),(24.66&;#177;10.10),(36.34&;#177;10.81),(52.08&;#177;19.25)μmol/L,P〈0.051。②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270.49&;#177;75.43),(170.04&;#177;56.30),(190.73&;#177;62.85),(200.04&;#177;65.21)ng/L,P〈0.05]。③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比较: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迷走神经刺激组(0.11&;#177;0.04,0.12&;#177;0.04,0.23&;#177;0.10,0.18&;#177;0.07,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迷走神经刺激组(P〈0.05)。④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光镜下观察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的肠黏膜结构受损最严重,迷走神经刺激组可减轻肠组织损伤程度。⑤肠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评分: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迷走神经刺激组明显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5.3&;#177;0.9),(6.4&;#177;1.9),(7.0&;#177;1.2)分,P〈0.05]。⑥平均动脉压变化:各组大鼠在缺血期基本保持平穗。而在再灌注期,与对照组相比,其他3组随时间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迷走神经刺激组较双侧颈迷走神经切断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在各时间点能更明显提高平均动脉压(P〈0.05)。 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能通过减轻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比值失衡,从而改善脏器微循环并延缓血压的下降,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血气分析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12/2004—12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收治住院的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炎、平喘、对症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80mg/d,疗程4周。两组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动脉血气分析。 结果:5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肺功能指标:阿司匹林组治疗后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最大呼气中期流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1.92&;#177;0.51),(1.68&;#177;0.49)L;(1.15&;#177;0.21),(0.86&;#177;0.24)L;(0.93&;#177;0.27),(0.65&;#177;0.33)L/s;P〈0.01];治疗后阿司匹林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15&;#177;0.21),(0.96&;#177;0.28)L,P〈0.051。②血液流变学指标: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0.05)。③血气分析指标:阿司匹林组治疗后血氧分压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0.10&;#177;2.32),(5.97&;#177;1.76),(9.20&;#177;1.31)kPa,P〈0.01,0.05];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7.23&;#177;2.90),(11.73&;#177;2.33),(8.50&;#177;2.12)kPa,P〈0.01,0.05]。 结论:肺心病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4周就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肺内气体交换,从而改善肺功能,改善肺心病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新西兰兔营养性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营养性高脂血症对兔外周血L-肉毒碱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纳入刚离乳非纯系新西兰兔36只,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6),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和普通全价饲料喂养至3月龄,建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外周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HPLC法测定外周血中L-肉毒碱水平;同时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系统分析血液流变学变化,并分析L-肉毒碱水平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动物36只,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兔子3只、实验组1只因腹泻等原因死亡,进入结果分析数为32只。①实验组20只新西兰兔,有18只成功建立了营养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成功率为90%。②实验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对于对照组,有极为显著的升高[(31.27&;#177;3.84),(0.70&;#177;0.11);(2.01&;#177;1.19),(0.53&;#177;0.14);(17.42&;#177;4.58),(0.22&;#177;0.05)mmol/L;P〈0.01];对照组L-肉毒碱水平极显著的高于实验组[(58.89&;#177;7.76),(17.77&;#177;1.91)μmol/L,P〈0.01]。③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中,实验组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95&;#177;0.23),(1.70&;#177;0.14)mPa&;#183;s,t=2.761,P〈0.05],实验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压积极显著的低于对照组[(5.24&;#177;0.34),(6.27&;#177;0.37);(3.94&;#177;0.36),(4.74&;#177;0.54)&;#215;10^12L^-1;(0.34&;#177;0.03),(0.44&;#177;0.02)L/L;t=-3.781~-7.735,P〈0.01],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间无差异。④对照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L-肉毒碱水平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L-肉毒碱呈负相关,实验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L-肉毒碱水平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L-肉毒碱呈正相关。 结论:幼年起摄入大量高脂食物极易诱发营养性高脂血症,并能显著降低外周血,L-肉毒碱水平,出现失代偿,同时亦可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检测中的应用,拓宽TCD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TCD检测SD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同步记录有创血压,按照临界关闭压(CCP)的理论测定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与常用的缓慢放血降低血压,绘制脑血流自动调节曲线法测定的自动调节下限进行比较。结果缓慢放血降低血压过程中,MCA的血流速度和颈总动脉的血流量下降趋势完全一致(r=0.95116±0.05736,P<0.001),可以用MCA的血流速度代替血流量计算CCP。CCP法检测到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为(70.88±24.05)mmHg(1mmHg=0.133kPa),与放血降低血压利用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变化测定的结果[分别为(72.88±26.26)mmHg和(75.63±22.22)mmHg]高度相关(r分别为0.79455和0.73846,P均<0.001),数值相近,来源于同一群体(P分别为0.96758和0.81768),前者可以代替后两者。结论TCD检测MCA的血流速度,同步记录动脉血压,按照CCP理论测定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切实可行,结果可靠,可以准确、快捷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调脂增寿汤调整血脂异常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的:观察调脂增寿汤干预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 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肿瘤科、中医科和心内科。 对象:2002—02/2004—01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和中医科血脂异常住院患者及血脂门诊患者120例。 方法:120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43例,给予调脂增寿汤,1剂/d,早晚饭前分服;西药组40例,给予普伐他汀钠,10mg/片,1片/d,每晚睡前口服;中西药组37例,给予普伐他汀钠和调脂增寿汤,其药物剂量、组成及服用法均同前。各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各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 结果:共纳入患者120例,因是外地患者失去联络及未能及时复诊共失访27例,其余的93例患者全部完成数据采集。①各组疗效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有效率相似(81%,80%,P〉0.05),且均小于中西药组(97%,P〈0.05)。②各组治疗前后血脂系列变化的比较:中药组三酰甘油由(2.59&;#177;1.64)mmol/L降至(1.56&;#177;0.72)mmol/L,血清总胆固醇由(5.30&;#177;1.71)mmol/L降至(4.35&;#177;0.85)mmol/L(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1.32&;#177;0.37)mmol/L升至(1.50&;#177;0.22)mmol/L(P〈0.05);西药组三酰甘油由(2.84&;#177;1.50)mmol/L降至(2.04&;#177;0.98)mmol/L,血清总胆固醇由(5.50&;#177;1.22)mmol/L降至(4.71&;#177;0.89)mmol/L(P〈0.05,P〈0.01);载脂蛋白A1由(1.24&;#177;0.21)g/L升至(1.49&;#177;0.15)g/L(P〈0.01);中西药组对降低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升高载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疗效显著(P〈0.01,P〈0.05)。③不良事件和副反应:中药组不良反应例数低于西药组(1例,7例)。 结论:调脂增寿汤治疗血脂异常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Sloo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影响,分析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每组12只,异丙酚预处理组动物在缺血前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同样麻醉手术但不行颈总动脉夹闭术,脑缺血模型组麻醉后采用线栓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动物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评估并记录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取大鼠脑组织行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 结果:36只大鼠顺利完成全部实验的有34只。脑缺血再灌注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各有1只动物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偏瘫无法进行余下实验,这可能与动物的个体差异不能耐受实验有关,随机取30例作为结果分析样本(每组10只)。①假手术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旷场评分、斜坡实验、悬挂时间评分均较脑缺血模型组高[(29.75&;#177;4.17),(24.25&;#177;7.51),(10.13&;#177;3.22)格;(8.13&;#177;2.36),(8.50&;#177;3.48),(16.25&;#177;3.79)s;(51.00&;#177;5.93),(32.75&;#177;6.13),(13.13&;#177;4.25)s;P〈0.05~0.011;异丙酚预处理组悬挂时间评分较假手术组低(p〈0.05),旷场评分和斜坡实验评分也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假手术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脑组织中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均明显低于脑缺血模型组[(0.351&;#177;0.07),(0.831&;#177;0.47),(1.47&;#177;0.88)μg/L;(4.35&;#177;1.24),(10.40&;#177;5.66),(19.68&;#177;9.73)μg/L;P〈0.05-0.01]。假手术组和异丙酚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缺血前2h异丙酚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Sloo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减轻神经损害,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螺旋藻对夫鼠力竭运动时间及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浓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1在广西医科大学生理实验室完成。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力竭运动组、螺旋藻力竭运动组,每组10只。安静组、力竭运动组喂普通饲料,螺旋藻力竭运动组在饲料中加入15%螺旋藻于粉喂养,共喂养1个月。力竭运动组、螺旋藻力竭运动组大鼠在跑台上进行下坡运动至力竭,跑台速度16m/min,坡度为-16&;#176;.力竭标准为动物已跟不上预定速度,经电刺激尾巴仍不能继续往前跑。力竭运动组、螺旋藻力竭运动组大鼠力竭后即刻腹腔麻醉断头处死,同时亦将安静组麻醉后处死,颈动脉采血,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丙二醛的水平,评估机体运动损伤的情况。结果:3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螺旋藻力竭运动组力竭运动时间明显少于力竭运动组[(81.4&;#177;13.7),(72.8&;#177;15.3)min,(t=2.12,P=0.048)]。②力竭运动组血清乳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活性、丙二醛浓度明显高于安静组[(86.6&;#177;4.0),(42.6&;#177;4.6)μkat/L:(6.62&;#177;0.38),(4.82&;#177;0.31)μkat/L:(7.90&;#177;0.48),(5.84&;#177;0.72)μkat/L:(6.16&;#177;0.36),(4.47&;#177;0.15)μmol/L,(q=29.70,16.09,11.50,17.49,P=0.000)],螺旋藻力竭运动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力竭运动组[(53.6&;#177;5.3)μkat/L,(5.85&;#177;0.35)μkat/L,(6.90&;#177;0.45)μkat/L,(4.64&;#177;0.29)μmol/L,(q=19.22,6.89,5.56,15.73,P〈0.01)]。结论:螺旋藻可减轻力竭运动后代谢引起的氧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膜结构的稳定,调节渗透压平衡,防止过氧化损伤,从而起到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