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减少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医院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全市6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行普通血液成分输血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去白细胞血液成分输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21.88%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3.13%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对急需输血的AL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将其广泛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输血对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在院感染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收入我院的9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正常成分血液输注,观察组使用去白细胞血液输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后相关感染发生率、免疫功能相关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输血后感染发生率有所降低(46.67% vs.64.44%, 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CD3~+、CD4~+、CD8~+淋巴细胞占比以及CD4~+/CD8~+值有所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可以提高白血病患者免疫相关水平并且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在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方法:128例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老年肿瘤患者设为去白组,59例输注悬浮红细胞老年肿瘤患者设为悬红组,并以同期32例未输血老年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去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5.47%,悬红组为1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白组输血反应发生率较低;三组术后感染情况:去白组感染率9.4%,悬红组感染率33.9%,对照组感染率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去白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悬红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悬红组较长。结论: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对减少输血反应、术后感染,增强患者体质耐受,提高输血疗效均有显著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黎继兰 《当代医学》2013,(35):44-44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组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去白细胞输血组和未去白细胞输血组,每组30例。未去白细胞输血组采用未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去白细胞输血组采用去白细胞输血,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白细胞输血的效果。结果与未去白细胞输血组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23.3%相比,去自细胞输血组患者的3.3%的较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转移复发率为16.7%,对照组则为3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能够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数学技术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两组对比差异突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 ,指导合理输血。方法 :对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 3 2例肿瘤患者和 2 9例未经去白细胞输血肿瘤患者疗效进行比较 ,了解输血效果 ,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情况。结果 :6 1例肿瘤患者共输血 2 2 4次 ,术后感染、复发、输血反应疗效两组比较 ,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经去白细胞输血组 ,结果统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疗效明显优于未去白细胞输血疗效。强调临床应用去白细胞处理输血 ,可降低术后感染 ,转移复发 ,输血反应 ,并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输血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216例临床患者,随机两组,观察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观察过滤前后血液的质量变化及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过滤前后血液质量未见明显变化,不影响输血治疗的效果,观察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56%对照组为17.59%,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少白细胞技术输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变化,却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患者去白细胞输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近两年经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32例肿瘤患者和29例未经去白细胞输血肿瘤患者,比较去白细胞输血的疗效,了解输血效果。结果61例肿瘤患者共输血224次。术后感染、复发、输血反应、疗效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去白细胞输血组。结论肿瘤患者临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可降低术后感染、转移复发及输血反应,并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时的非溶血液性输血反应,探讨其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安康市中心医院需要输血的内科癌症患者360例,将其按是否去除白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普通的红细胞悬液,观察组给予去白细胞后红细胞悬液,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输血反应发生17例,输血反应发生率9.44%;观察组输血反应发生2例,输血反应发生率1.11%。两组患者间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去白细胞后红细胞悬液给患者进行输血,可有效防止或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近两年经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32例肿瘤患者和29例未经去白细胞输血肿瘤患者,比较去白细胞输血的疗效,了解输血效果。结果61例肿瘤患者共输血224次,术后感染、复发、输血反应、疗效两组比较,去白细胞组明显优于未去白细胞输血组。结论肿瘤患者临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可降低术后感染、转移复发及输血反应,并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采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观察组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时间、白细胞峰值,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7%(P0.05)。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基础上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效果理想,能延长患者寿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氧化二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n=20例)与对照组(n=20例),采用去红细胞悬液输血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输血,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输血有效率。结果观察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7.78%,总有效次97.78%;对照组2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1.11%,总有效次数66.67%;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对照组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方式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方式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血病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白血病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生率11.73%,其危险因素是严重感染、白细胞淤滞症、DIC、多次大量输血及肝肾功能异常等。结论: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白血病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因素,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并对可能的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血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方式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血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医证候积分及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有效率、感染率、抗生素使用时间分别为95.00%、25.00%、(7.50±1.56)d,均优于对照组的78.33%、51.67%、(12.56±1.8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第10天、第20天,研究组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血汤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促进患者造血功能恢复,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我院输血患者的输血方式进行对照试验,探讨大剂量去白细胞输血与大剂量常规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剂量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13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65例,观察组采用大剂量去白细胞输血方法,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常规输血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24.62%)对比,观察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7.69%)明显更低,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大剂量常规输血对比,大剂量去白细胞输血具有更良好的安全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普通红细胞悬液输注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少白红细胞悬液输注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治疗后2 h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后2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相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对白血病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所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的白血病患者84例,应用数学随机数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输血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去白细胞输血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白血病输血治疗效果、在输血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在输血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白血病输血治疗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血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血治疗期间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白血病患者实施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血液前后质量及临床应用效果,为我市全面推广该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上饶市县级及县级以上12家医院2008~2010年采用滤除白细胞的血液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调查,将临床输血病例分为两组: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观察组和输注全血即未滤除白细胞血液的对照组;对两组病例输血不良反应作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组病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共输血1257人次,输血不良反应73例,不良反应率5.807%;观察组共输血1277人次,输血不良反应9例,不良反应率0.705%。过滤后血液白细胞去除率达99.07%,红细胞回收率达92.61%,与过滤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滤除白细胞血液进行临床输血可以显著降低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我院采用传统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临床应用的8 876袋血液制品为对照组,另选择2018年7月至12月实施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应用8 934袋血液制品为观察组,所有血液制品均与使用者进行1∶1配比。记录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8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27%,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0.30%、0.13%和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可提高成分血制品质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利于降低输血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