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阻抗图(简称 ICG)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也开展了对该法的研究探讨工作。水文就其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作一简述。一.理论基础50年代初 Nyboer 推导出电阻抗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式,奠定了使用电阻抗图来反映体内容积变化的理论基础。理论上已证明,利用电阻抗图可反映体内血管的容积变化,其一阶导数图(简称微分波)则可以代表血管容积变化的速率,从而可以代表通过血管横截面的瞬时流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研究体内外相关性的目的是将药物剂型在体外的变化情况与其在体内的生物药剂学药动学变化情况关联起来。对于口服剂型,溶出和小肠渗透是人们熟知的影响吸收的两个限速步骤。对于溶出速率限制吸收速度的制剂(如缓释药物的吸收),其体内外相关性较好,而对于小肠渗透速率限制吸收速度的制剂(如速释药物的吸收)研究较少,通常推测其体内外相关性较差。本文主要研究了相对溶出速度、小肠渗透速度及总体药物吸收百分率对体内外相关性的影响。假定口服给药后,(1)药物不降解,(2)无滞后吸收现象,(3)无首过效应,(4)符合线性动力学模型,(5)体外溶出和小肠…  相似文献   

3.
周怀梧 《药学学报》1980,15(2):109-112
在口服(或其他静脉外途径,下同)给药的情况下,多数药物的体内过程显示一室开放形模型(图1)的特征,计算所给药物未经变化而到达体循环的速率——吸收速率(一般用一级速率常数K_α表征),最常用的方法是Wagne-Nelson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肝阻抗微分图对605例生理性和病理性肝脏进行了观察.正常组 Z 波(dz/dt)1.2208Ω/sec,O 波(dz/dt)0.3612Ω/sec,各病理组均低于正常组,F=35.5151及11.6749,P<0.01有显著差异。快速流入时间(Δt)、充盈指数及扩张指数,两者亦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且与工龄、病程有一致关系。阻抗微分图即将阻抗值(ΔZ)对时间求一阶导数(dz/dt),即阻抗的变化速率,反映的是血管中的瞬时流量变化,结合各指数能反映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无损伤性检查,结合临床、化验及职业史对协助肝病诊断和疗效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控释系统在此系统中,药物混合于高分子材料中,药物释放的速率取决于制剂(高分子基质和药物)的性质,而较少依赖于环境因素,例如pH 和病人的体内变化。控释制剂有如下优点:(1)通过单次给药,能使药物保持在需要的治疗范围内;(2)能使药  相似文献   

6.
用金膜电极微分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了富硒酵母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半衰期(t_(1/2))4.15h,吸收速率常数(h_a)0.444h~(-1),消除速率常数(k)0.167h~(-1),药物达峰时间(T_(max))3.74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623.75ng/ml·h。实验结果表明,富硒酵母较亚硒酸钠具有生物利用度大、维持时间长、峰浓度高的特点,是一优于亚硒酸钠的补硒剂。  相似文献   

7.
在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除了评价化合物对靶标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外,还有一个重要参数,即复合物的动力学性质,它与体内药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化合物的离解常数K d或IC50是在封闭系统的平衡状态下测定的,而药物在体内处于开放系统,浓度和内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体外K d或IC50未必能够反映出体内靶标与药物结合的实际状态。复合物的离解速率不受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具有慢离解速率的药物(即长驻留时间的药物)对药理作用的持续时间、选择性作用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叙述药物结合动力学原理以及影响结合和离解速率的结构特征,并举例说明结合动力学在新药创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体酮药物的热特性,并测定其纯度。方法: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导数热重法(DTG)测定黄体酮的熔点、纯度及挥发性物质,在氮气氛下升温速率分别为1.5,10,20℃·min~(-1)。结果: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升温速率为1.5℃·min~(-1),测定黄体酮的熔点为130℃,在程序控温下对其吸热峰进行分析,其纯度为99.8%,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的结果(99.9%)一致。用导数热重法可准确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包括水分在内的变化,以及推测其降解历程。结论:该分析法简便、快捷,可测定黄体酮的晶型、水分及纯度,并为研究降解机理及开发新剂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结构转化的速率过程。所有这些速率过程都影响药物在体内之浓度变化与在体内滞留时间,药物的治疗效果,由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来决定,此浓度以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来表示。药物的疗效,除了与药物本性有关外,并与给药一途径、剂型、剂量及给药方案有关,本文拟就如何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剂型、剂量及给药方案,使  相似文献   

10.
发育药理学--药物在小儿体内的作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发育的变化,对药物的体内处置有极大影响,本文引用“发育药理学”这一较新的概念,从药物在小儿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药物动力学全过程,综述药物在小儿体内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1.
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案静脉滴注时,输入速率保持恒定,称零级过程;而药物从体内消除为一级过程。若药物在体内瞬时平衡,那么药量变化率为■=k_0-Kx(31)式中k■为滴注速率(单位为mg/hr),K 为消除速率常数,经积分,得x=(?)(1-e~(-kt))(32)将x=VC 代入,得函数方程C=■(1-e~(-kt))(33)当t 充分大时,e~(-kt)趋于零,即到达稳态  相似文献   

12.
采用HPLC分离检测方法测定了大鼠口服尼美舒利(40mg/kg)后体内各主要脏器组织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尼美舒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以血清和脂肪中最高,脑组织中含量最低。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均于给药后4—5小时达峰。小肠、心脏等组织药物清除速率与血清相近,其他组织药物清除速率较血清稍慢。  相似文献   

13.
植入控释给药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入控释给药系统 (ICRDDS)系一类经手术植入皮下或经穿刺针导入皮下的控制释药制剂。植入剂概念首先由Deansley于1937年提出 ,是指将药丸 (片 )植于皮下组织 ,缓慢释药而起长效作用。ICRDDS具有以下优点 :(1)消除因间歇给药和药量不均匀而产生的峰、谷现象 ,可在特定的作用部位以恒定的速率持续释药并维持治疗浓度 ,具有较小的剂量即可达到疗效的作用 ;(2)药物作用于靶位 ,可避免对体内其它组织的副作用 ;(3)避免一些药物的迅速代谢 ,延长其体内半衰期 ;(4)难以用其它途径给药的药物可通过植入途径给药 ;(5)…  相似文献   

14.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概念所谓“药物的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即两种以上药物合并用药时,在体内所产生作用上的变化。合并用药的目的在于加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然而用药不当,反会导致医沅性疾病的发生。探讨药物的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合并用药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1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的战略地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统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过程又称机体对药物的转运 ,代谢过程又称机体对药物的转化。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规律的科学 ,药物代谢 (drugmetabolism)探讨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在体内以不同规模发生的生物转化 ,药物动力学 ( pharmacokinetics)的核心是阐明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1~ 4 ] 。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均对外源性的化学物质 (xeno biotica)具有转运和…  相似文献   

16.
在一级速率过程的一室开放模型中,单用血药浓度数据测定吸收速率常数(ka)和消除速率常数(ke)的方法依赖于两者之差的大小。在 kake 的情况下,可将 logCb 对 t 作图,从末端直线相的斜率求得 ke(Cb 为体内药物浓度,t 为时间);用剩余法求得 ka。同样,当 kea[即所谓触发  相似文献   

17.
在分光光度测定法中,为消除药物处方中赋形剂引起的无关吸收,导数光谱技术是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这种方法进行制剂分析的普遍适用性尚无系统研究。作者分别用一阶导数技术(ⅠD)、二阶导数技术(ⅡD)及零阶导数技术(0D),用标准加入法(SAM)和标准曲线法(CM),对下列药物和制剂进行了测定,即盐酸麻黄碱等三种药物(明胶等片  相似文献   

18.
许多药学和医学文献报道,化学上等量的口服药物制剂在临床上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这些药物的水溶性通常有限,因此可认为这种变化是它们溶出速率的差别引起的。早期的体内外相关促使人们有意识地改变药物或其剂型的某些参数,以确定这些改变是否与生物利用度如吸收速率、吸收程度或某些其他体内参数的变化有关。测定体外溶出速率,已逐渐成为进行制剂质量控制的标准方法。由于 FDA 要求保证制剂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制药工业中研究固体药物制剂的溶出速率已变成头等重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察以醇质体为载体的纳洛酮经皮给药的可行性以及醇浓度、药物含量对药物渗透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注入法制醇质体,以SD雄性大鼠皮肤为媒介,Franz单室扩散池为体外模型,用HPLC法测定透过皮肤的纳洛酮含量.求算累积渗透量稳态透皮速率和皮肤中的滞留量,考察醇浓度和药物含量对渗透速率的影响.结果 纳洛酮为5 mg·mL-1时,含醇20%、30%、40%和50%的醇质体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54.3±3.6),(92.0±8.8),(111.4±22.6)和(139.8±7.6)μg·h-1·cm-2,与纳洛酮水溶液(30.9±3.4)μg·h-1·cm-2相比,其增渗倍数分别为1.76,2.98,3.61和4.52倍;在皮肤中的滞留量和时滞的顺序一致50%醇质体>40%醇质体>30%醇质体>20%醇质体>药物水溶液.含纳洛酮0.625,1.25,2.5,5,7.5和10 mg·mL-1的30%的醇质体,其渗透速率分别为(2.8±1.3),(15.1±2.4),(43.8±5.0),(92.0±8.8),(145.2±4.6)和(193.8±5.7)μg·h-1·cm-2.结论 醇质体能显著地促进渗透,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随着醇质体内醇的含量增加,其渗透速率增加.醇质体内药物含量增加,渗透速率也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药物体内释放(溶出)动力学研究提供一种半参数随机模型。方法:在生物药剂学意义上,同一药物的受试制剂(test preparation,TP)与参比制剂(reference preparation,RP)的纯吸收及处置过程相同,所需时间相等。将TP总驻留时间(Th)视为TP体内释放(溶出)时间(Tf)与RP总驻留时间(Tg)之和,Tf与Tg相互独立,Th、Tf及Tg均为非负且连续型随机变量。对TP:假设Tf概率分布未知,故Th亦服从由一次血管外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数值方法求得的概率密度函数(PDF)的数值解的某一未知概率分布(非参数模型)。对RP:由于无释放(溶出)过程或释放(溶出)过程可忽略不计(相对于TP),故假设药动学呈一室模型分布、一级吸收(速率常数为Ka)与一级消除(速率常数为K)特征,即吸收时间与消除时间均服从指数分布,则Tg的PDF为{Ka K/(Ka-K){[exp(-Kt)-exp(-Ka t)]}(参数模型)。根据卷积公式,得卷积型Volterra积分方程,运用数值反卷积分法求解,得到TP体内各时间段平均释放(溶出)速率值。结果:半参数随机模型可估计出TP体内释放(溶出)速率、TP的PDF之数值解及RP的PDF的函数结构与参数估计值。结论:半参数随机模型可用于体内药物释放(溶出)与(或)吸收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