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20例高白细胞性M2a(HLAML-M2a)和37例非高白细胞性急性髓系系白血病M2a(NHLAML—M2a)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HLAML-M2a与NHLAML-M2a相比较起病急、进展快、缓解率低(x2=6.72,P〈0.01),骨髓增生更为活跃(n=2.2477,P〈0.05)。2组表达阳性率最高的膜抗原均是CD13。CD34在HLAML—M2a组中阳性率降低(x2=4.492,P〈0.05)。CD7+与HLAML—M2a之间无相关性。结论HLAML—M2a与NHLAML—M2a相比较进展快、骨髓增殖活跃、预后不良,在HLAML—M2a中CD34阳性率降低,CD7+与HLAML-M2a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HLALL)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对19例HLALL和76例非高白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HLALI。)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NHLALL相比HLALL的发病年龄较大(t=2.2479,P〈0.01),骨髓增生更为活跃(u=4.22,P〈0.01),肝、脾浸润更为明显(X2=18.280、4.222,P〈0.05),缓解率低(x2=7.675,P〈0.05),HLALL多系列抗原的共表达与NHLALL比较发生率更高(X2=4.667,P〈0.05),在HLALL中出现最多的髓系抗原是CD13与HLA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96,P〈0.05)。结论HLALL的发生与年龄,骨髓增生程度,多系列抗原,特别是CD13的共表达有关。肝、脾浸润更为明显,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44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分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对44例FAB分型为ALL的患儿骨髓进行免疫分型。结果44例ALL中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2例,占72.7%,T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8例,占18.2%,T/B双表型4例,占9.1%,其中在B-ALL中CD19(100%)敏感性最高,cCD79a特异性强,明显高于cCD22(31.25%,P<0.05);在T-ALL中CD7(100%)和cCD3(100%)敏感性最高,cCD3特异性强;HLA-DR、CD34、CD38等非系列相关抗原在儿童ALL中均有较高表达。ALL伴髓系抗原表达22例,主要表达CD33、CD13。结论儿童ALL以B-ALL为主,CD19和cCD79a是B-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CD7和cCD3是T-ALL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抗原。儿童ALL具有较高的CD34、CD38和髓系抗原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样本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 5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主要表达CD117(91.4%)、CD33(89.7%)及CD13(74.1%),淋系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也有阳性表达(Ly+AML),其中CD7表达率最高,占22.4%;M3较少表达CD34及HLA-DR。结论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伴有CD7+的AML患者CR率低于CD7-的AML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D45设门三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技术检测白血病患者,根据抗体积分系统进行分型。结果:三染色标记法检测24例B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抗原分别为CD19(100%)和CyCD79 a(95.83%);7例T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抗原分别为CD7(100%)和CyCD3(100%);CD10(85%),HLA-DR(73%),CD34(62%)等非系列相关性早期分化抗原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较高的表达频率。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除均表达淋系抗原外,同时有64.52%伴髓系抗原(CD13,CD33)的表达。结论:流式细胞仪三色免疫荧光直接标记法进行白血病免疫分型能区分T-ALL、B-ALL,并可与急性髓性白血病相区别,尤其急性髓性白血病(M1和M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及叶酸受体(FR)的表达.方法 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常规及二次设门选取的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CD+34原始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及叶酸受体的表达检测,并以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ML-M2)作阳性对照.结果:随着MDS疾病的进展(RA/RAS→RAEB→RAEB-T),应用常规设门选取的原始细胞中CD+34原始细胞比例逐渐升高,各亚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DR及髓系抗原CD117、CD13、CD33表达逐渐增高,CD15表达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用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分析,同样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17、CD13、CD33且表达率高于常规分析法(P<0.05),但各相关抗原表达率在各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常规方法直接提取的MDS各亚型的原始细胞及二次设门提取的CD+34原始细胞上均未得到FR表达阳性的细胞.结论 随着 MDS疾病的进展,原始细胞表面抗原向髓系更加不成熟的表型转变,但髓系抗原的异常表达只反映了优势恶性克隆数量上的增加而不能真正反映疾病进展的本质.单纯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尚不能检测出MDS原始细胞上是否存在叶酸受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程枫  陈苏宁 《北方药学》2012,9(7):39-40
目的:探讨影响白血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入选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②初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分别予CAG,HCAG,DA(3+7)标准方案化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予DOP或DOLP方案化疗,急性杂合性白血病(ABL)予DOAP方案化疗。结果:①AML患者常见表达抗原依次为:CD13>CD33>CD117>CD38>HLA-DR>CD34>CD64>CD14>CD56>CD7。②B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10,CD19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HLA-DR。③T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7,CD5和髓系CD13以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CD38。④My+ALL以及Ly+AML预后较差。结论: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制订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32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与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对判断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3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初诊的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ML)分别予CAG,HCAG,DA(3+7)标准方案化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予DOP或DOLP方案化疗,杂合性白血病(ABL)予DOAP方案化疗.结果 AML患者常见表达抗原依次为CD13>CD33>CD117>CD38>HLA-DR>CD34>CD64>CD14>CD56>CD7,B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10,CD19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HLA-DR,T系ALL主要表达抗原为CD7,CD5,和髓系CD13以及非特异性祖系抗原CD38.急淋(My+ALL)和急非淋(Ly+AML)预后较差.结论 白血病免疫分型为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免疫分型在判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08例初发AML患者骨髓进行免疫表型检测。结果①AML患者中髓系抗原表达率以CD33(96.3%)、CD13(88.0%)、髓过氧化物酶(MPO)(88.0%)最常见,造血祖/干细胞抗原表达以CD38最常见,为95.4%;②有52.8%(57/108)AML患者同时伴有淋巴系抗原表达,主要为CD19、CD7、CD4,表达率分别为23.1%、21.3%、17.6%;③高、中、低危3组AML患者淋巴系抗原表达率进行比较,发现CD4、CD7低危组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均<0.01),而CD19的表达率则相反,低危组高于中、高危组(P均<0.05)。结论免疫分型在诊断AML及判断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免疫分型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68例BA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亚型,运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BAL患者细胞形态学以急性髓性白血病(AML)M1、M2亚型多见,免疫表型以髓系、B淋系共表达常见,CD34在BAL中表达较高。FAB诊断为AML的BAL患者中,B淋系CD10、CD19共表达的患者较多,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BAL患者中,髓系CD13、CD33共表达者较多。结论 BAL为起源于比较早期的造血细胞且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早幼细胞白血病(APL,M3)微小残留病变(MRD)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CD15、CD13、CD11b、CD33、CD34、CD45),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50例初诊时经形态学及流式免疫分型诊断为M3的白血病患者及其中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的20例骨髓标本,同时检测正常对照骨髓标本10例。结果对于初发M3,以CD45/SSC(侧向角散射)设门,96%M3白血病细胞群表达CD15^-、CD11b^-、CD13^+、CD33^+;经治疗达到CR者以CD45/SSC设门,通过检测MRD,在MRD阳性组中复发率为57.0%,明显高于M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快速、简单、有效地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微量残存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兴虎  夏学鸣  李建勇 《江苏医药》2001,27(10):731-732
目的 了解急性红白血病(AEL)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AEL的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临床化疗效果。结果 AEL外周血像和骨髓像有病态造血,累及两系或三系。患者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CD13、CD33等,部分有CD7、CD19等表达,5例患者经血型糖蛋白A(GPA)抗体检测均阳性。54.2%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化疗缓解率34.7%,总有效率43.3%。结论 AEL化疗效果差,可能与内在生物学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4阳性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雨洁  李建勇  肖冰  宋君红 《江苏医药》2005,31(11):810-811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VlDS)患者CD34阳性(CD34^+)细胞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应用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和四色流式细胞术二次设门策略,对20例IVI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随着MDS的进展[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化型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RA/RAS→RAEB→RAEBT)],在原始细胞群中的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7.6%→40.1%→71.3%),各亚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1.05)。在CD45VSCD34散点图上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的分析,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3、CD33和CD117、CD15比例减低。CD34在各亚型问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二次设门策略能反映IVIDS原始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骨髓液及外周血瘦素水平的测定,探讨再障状态下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与瘦素的关系。方法按正常人(n=6)、再障(n=30)、急性白血病(n=20)及营养不良性贫血(n=20)分为四组,每位受试者均抽取骨髓液、外周血,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浓度。结果再障组骨髓液和外周血瘦素水平分别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营养不良性贫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三组的骨髓液及外周血瘦素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程度与瘦素浓度无相关性(P〉0.05),但骨髓液与外周血瘦素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再障骨髓液、外周血瘦素水平明显增高,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脂肪细胞分泌瘦素明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朱彦  罗鸣  巴荣  费小明  金蓉珍 《江苏医药》2002,28(10):743-744
目的 探讨诱导骨髓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方法 通过尾静脉给ICR系小鼠注入抗CD4、CD8单抗和同种异基因昆明系小鼠的骨髓,使之成为嵌合体小鼠。最后将该嵌合体小鼠的骨髓移植到宿主体内。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植活皮片中位累计生存率分别为100%和33.33%,经Wilcoxon检验P<0.05。结论 抗CD4、CD8单抗与异基因骨髓细胞的联合应用可诱导供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将该嵌合供体的骨髓移植后可延长受体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以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小巨核细胞的情况,从而判断骨髓活检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对MD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我院52例初诊为MDS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巨核细胞特异性抗体(CD41a)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方法染色并与骨髓涂片常规瑞特染色方法对比镜检小巨核细胞的情况。结果 52例MDS患者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中有1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34.6%,0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0;骨髓涂片联合APAAP法中有30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57.7%,22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42.3%;骨髓活检切片联合APAAP法有4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2.3%,47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0.4%。三种方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髓活检切片酶标染色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最高。结论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能更准确检出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能直观显示巨核病态造血分布情况,为MDS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HGF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 胞生长因子(HGF)对 HSCs 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 BMSCs,另培养 HSCs。6 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设 H 组(HSCs 单独培养)、H-H 组(HSCs 与 HSCs共培养)、M-H组(BMSCs与HSCs共培养)、M-H-C组(BMSCs与HSCs共培养并加c-met抑制剂),各组细胞培 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检测HSCs凋亡率,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免疫荧光共聚焦定量检测HSCs中 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结果 MSCs高表达阳性表面分子 CD29、CD90,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BMSCs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促进其凋亡,且M-H组上清液 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过程中,BMSCs通过旁分泌HGF促进HSCs的凋亡,抑 制HSCs的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CD34^+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1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0.196±0.164)%,对照组10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1.129±0.5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明显减少,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的发病学说。此检测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