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断及腹腔镜下治疗MS的价值与术中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至2010年3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26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MS,术前诊断7例,其余均为术中诊断。Ⅰ型18例,其中16例成功施行了LC手术,2例中转开腹;Ⅱ型5例,2例施行了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瘘口修补,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T管支撑引流术。其余3例中转开腹;Ⅲ型3例均中转开腹,1例行瘘口修补,2例行胆囊切除+Roux-en-Y胆道重建。结论 B超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能提高术前诊断率。腹腔镜及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应用能安全处理大部分Ⅰ型和Ⅱ型的MS病例,对于Ⅲ型及Ⅳ型患者,腹腔镜下处理较为困难,应尽量开腹处理。  相似文献   

2.
滕艺萍 《山东医药》2011,51(6):70-71
目的比较B超、CT、ERCP和MRCP在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9例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患者,术前均行B超、CT、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结果 B超正确诊断41例(59.42%),其中肿块型30例、结节型7例、腔内乳头型3例、胆管壁增厚型1例;CT正确诊断50例(72.46%),其中肿块型35例、结节型11例、腔内乳头型4例;ERCP正确诊断56例(81.16%),其中肿块型36例、结节型13例、腔内乳头型5例、胆管壁增厚型2例;MRCP正确诊断61例,其中肿块型36例、结节型14例、腔内乳头型7例,胆管壁增厚型3例。与B超相比,术前CT、ERCP和MRCP对肝胆管结石并发肿块型肝胆管癌的诊断率明显提高;ERCP和MRCP对结节型的诊断率明显提高;MRCP对腔内乳头型和胆管壁增厚型的诊断率均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B超、CT、ERCP和MRCP均是诊断肝胆管结石并发肝胆管癌的较好方法。CT适用于肝胆管结石并发肿块型肝胆管癌的诊断;ERCP适用于肝胆管结石并发肿块型、结节型肝胆管癌的诊断;MRCP适用于肝胆管结石并发肿块型、结节型、腔内乳头型和胆管壁增厚型肝胆管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58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TodaniⅠ型50例、Ⅱ型1例、Ⅳ型5例、Ⅴ型2例。术前B超检查确诊率为94%,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CT或内窥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均明确诊断。术前或术中胆管影像学检查显示胰胆管结合部扩张32例,其中29例胰胆管合流异常。52例无癌变病例,行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48例,囊肿外引流术、囊肿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左半肝切除联合胆总管T管引流术各1例。6例癌变病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cn-Y吻合术2例。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9.6%,疗效优良者49例。结论ERCP或MRCP检查有助于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确诊、分型,并可指导手术;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本病主要的手术方式,肝叶切除适用于局限于一侧肝叶的Caroli病(Ⅴ型);对于合并癌变者,应积极争取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4.
吴登峰  孙键  汤浩 《山东医药》2010,50(10):56-57
目的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均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术前经B超、CT、MRI检查确诊7例。7例单纯行小肠切开取石术,1例一期行小肠切开取石、胆囊切除、十二指肠瘘修补术。死亡1例,痊愈7例。结论胆石性肠梗阻患者均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CT、MR/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对于确诊或高度怀疑胆石性肠梗阻者应积极行小肠切开取石或一期胆囊切除、瘘修补术。  相似文献   

5.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管十二指肠内瘘是临床少见病例,常规检查方法不易诊断。内镜下经瘘口逆行胆管造影及取胆管结石是最好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在近3年进行内镜下逆行胰肌管造影术(ERCP)检查580例,共发现该病14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48岁。全部患者均经B超和CT诊断为胆总管结石,ERCP后确诊为胆管十二指肠内瘘。患者中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囊结石2例、有胆囊结石手术切除史者6例、乳头旁憩室者3例、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溃疡4例;伴有肝功能异常并黄疸者8例、血白细胞升高者12例。2.器械:日本产十二指肠镜、碎石篮,美国产碎石/取石  相似文献   

6.
对19例残余胆囊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均在术前经B超、CT、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均手术切除残余胆囊.认为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残余胆囊,再次手术切除残余胆囊是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老年人Mirizzi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间我院收治的12例70~86岁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经B超及经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诊断者6例,胆囊切除3例,胆囊切除T管引流7例,胆囊切除及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2例。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1~10年,平均3.2年,无胆管狭窄情况。结论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应根据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本组无手术死亡。随访时间1~10年,平均3.2年,无胆管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院收治胆瘘患者4例,现结合2例谈谈诊治体会。例1女性,36岁。因胆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加T形管引流。术后半年引流口溃破,经Oddi氏括约肌切开后痊愈。例2男性,54岁,因胆石症入院,术中发现胆总管远端不通。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十二指肠上吻合术。因术后第6天发现胆瘘而再次手术,术中腹腔内吸出约2000ml胆汁,吻合口前  相似文献   

9.
1990年 ,我们用胆道镜和气囊导管扩张治疗胆管狭窄及结石患者 42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8例 ,女 2 4例 ;年龄2 9~ 74岁 ,平均 5 5 .4岁。其中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 AOSC)急症胆道取石 胆囊切除 胆总管 T管引流 35例 ,左外侧叶切除 胆囊切除 胆道探查 T管引流 4例 ,胆道探查 胆囊造瘘 胆总管 T管引流 3例。本组均经 T管造影和 B超或 CT、胆道镜证实胆管狭窄。本组左肝内型 2 5例 ,右肝内型 1 1例 ,左右肝内型4例 ,肝外型 2例。膜状狭窄 1~ 2 mm9例 ;段状狭窄 2~ 3mm1 7例 ,…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0岁.因胆管支架置人术后1年余入院.于2006年6月中旬无诱因出现尿黄、皮肤黄,无腹痛、发热等,在当地医院行ERCP及胆管塑料支架(8.5 Fr,12 cm,Cook)置入引流,同时ERCP造影提示肝门部占位;1月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胆囊切除及T管引流术,手术时胆管支架未找到,故未取出,术中见肝门部粘连紧密,胆囊及胆管壁水肿明显,胆囊内多发结石,结石压迫造成肝总管胆囊瘘,术中取胆囊壁组织冷冻病理示纤维组织伴炎症细胞浸润,未找到恶性肿瘤细胞,术毕放置T管引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方法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2例行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86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开腹组术中结石取净率为94.8%,住院时间为23.8±7.6d,术后并发胆瘘2例,肝功能衰竭1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内镜组有4例取石失败,改行开腹手术,余均取石成功,取石成功率为94%,住院时间为10.2±5.3d,并发胆道感染2例,十二指肠乳头出血3例。结论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相比,EST 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可靠。EST与LC的联合应用可替代大部分开腹胆囊切除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2.
胆囊十二指肠瘘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刚  孔棣 《山东医药》2009,49(26):57-58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3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右上腹和上腹部疼痛,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30例。术前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确诊1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5例、十二指肠漏1例、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9例,均治愈。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确诊困难,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61岁,20年前行胆总管切开取石,2年前症状复发行胆囊切除,左肝叶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4个月前胆总管结石症状反复,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发现胆总管十二指肠瘘,从瘘口取结石后并发急性胰腺炎,1周后腹痛消失,血淀粉酶恢复正常,但此后不能进食,反复呕吐,并反复出现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超声内镜(EUS)在可疑胆胰病变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胆总管扩张或反复腹痛等病史的患者,经腹部B超、CT和/或MRCP检查可疑胆胰病变,术前行EUS检查诊断,并经ERCP确认.结果 15例患者确诊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石术9例,确诊壶腹部肿瘤2例,胆管内乳头状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1例,胰管结石1例.结论 EUS对可疑胆胰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能提高胆总管结石确诊率,高于MRCP检查,并能指导ERCP,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11年行手术治疗的25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于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中ERCP诊断价值最高,确诊率可达100%。25例患者中22例手术方式为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肝包虫残腔引流,其余3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肝包虫病灶根治性切除。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超声因普及易行,应作为诊断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首选辅助检查,MRCP检查具有诊断准确率高和无创等优点,ERCP则对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诊断率最高。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肝包虫残腔引流应作为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首选手术方式,对于部分复杂病例可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肝包虫病灶根治性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ERCP在胆道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RCP在胆道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间)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及再生结石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1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胆瘘行鼻胆管引流(ENBD)1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行胆管球囊扩张,放置胆管内支架或鼻胆管引流6例。结果122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及再生结石患者经十二指肠镜胆道造影(ERC)成功率95.9%,取石成功率91.5%,其中有5例经2次操作取尽结石。13例胆瘘患者经鼻胆管引流2~3周后,胆瘘处均闭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胆管狭窄患者经ERC胆道介入(球囊扩张、ENBD或内支架)均治愈。结论ERCP在胆道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术后残余结石或再生结石、术后胆瘘及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MRCP和ERCP检测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B超、CT等检查能明确胆总管有结石者,可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直接剖腹手术,而显示胆总管结石可疑者,则在进一步治疗前明确是否存在结石就显的很重要。虽然腹腔镜下胆道探查取石术已被认为是安全而有效的,但此技术尚未普及,因此比较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与ERCP哪种检查对诊断胆总管结石更为敏感和有效具有临床意义。1.研究对象:从2000年4月至2003年3月,我院共行择期LC396例,其中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52例,术前行磁共振胆管造影(MRC)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ERC)检查,有结石者在ERC的同时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非胆总管结石可疑患者344例。  相似文献   

18.
胆管胸膜瘘是胆道系统与胸膜腔之间的病理性交通,是肝胆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该病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胆汁性胸水、胸闷、呼吸困难,CT、MRI检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治疗方法主要有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胆管胸膜瘘修补术等。由于胆管胸膜瘘症状隐匿且临床较少见,常被误诊、漏诊,现报告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例胆管胸膜瘘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检查证实的3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3例均经十二指肠镜和ERCP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行横断胆总管及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4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7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管引流术7例,非手术治疗5例。30例获随访9个月~11年,其中14例行横断胆总管及胆总管空肠Roux-en-Y治疗者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 十二指肠镜和ERCP检查是诊断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最佳方法,横断胆总管及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治疗瘘口较大的胆总管十二指肠瘘较满意的外科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AP术后并发胃十二指肠瘘的原因、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例SAP术后并发胃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SAP患者,4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例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及开放式蝶式引流,10例行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胰床松动及腹腔闭式引流.其中发生十二指肠瘘12例(66.7%),胃瘘6例(33.3%),发生于术后3周之内14例(77.8%).术后3周之后4例(22.2%).16例(88.9%)经引流、冲洗脓腔、抗感染等非手术治疗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65 d.2例(11.1%)分别死于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并发腹腔间室隔综合征(ACS)和MODS.结论 SAP术后并发胃十二指肠瘘经过恰当的非手术治疗是可以获得痊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