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正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早在《内经》已有记载,并明确指出胁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肝胆病变所致。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素问·繆刺论篇》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笔者近年来自拟肝康2号方治疗肝胆湿热型胁痛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肝居胁下,其经脉分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相似文献   

2.
<正>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亦为病人一种自觉症状。按《灵枢·五邪》中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又《素问·藏器法时论》也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姜老说:“本证主要与肝胆疾患有关。”  相似文献   

3.
袁亚敏  元媛 《光明中医》2014,(6):1314-1315
金铃子散史载于《素问&#183;病机气宜保命集》,原治肝郁化火,气血瘀滞,心腹胁肋诸痛。方中金铃子苦寒清热,长于疏肝止痛,延胡索善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疼痛。两药相伍,一泻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共呈清热疏肝、行气止痛功效。原载本方的组成和服法: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为末,每服3钱,酒调服。现在临床改煎剂,金铃子、延胡索各10~15 g。现代药理研究[1]:元胡索中含有四氢巴马汀,即元胡索乙素,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具有麻醉镇痛作用,故现代临床扩大其应用范围,将金铃子散加减治疗肝郁所致妇科痛症者,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致病机理的不同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对肝胆病早有认识,在祖国古医籍中虽无“肝炎”病名,更无“慢性乙型肝炎”称谓,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可查询类似本病的记载,属中医黄疸、胁痛、鼓胀、积聚等疾病的范畴。《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眩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中医对本病之认识,除黄疸、胁痛外,尚有肝着、肝积、虚劳等论述。肝积义名肥气,严川利《济生方》云:“肥气之状,往左胁下,大如覆杯,肥大而似有头足,是为肝积”。类似本病之肝脾肿大,只是部位在左,…  相似文献   

5.
王松珍 《河南中医》2001,21(3):62-63
生脉注射液是由祖医学益气复脉 ,养阴生津 ,救逆固脱的经典处方“生脉散”改革研制而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型休克、心脏疾病、微循环障碍等疾病。笔者根据其益气养阴之功效 ,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疗肝炎、甲亢、肠梗阻恢复期等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益气养阴降酶以治肝炎肝炎归属祖国医学“胁痛”之范畴。肝居肋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经胁 ,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于肝胆。《景岳全书·胁痛》篇说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两经 ,以两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又因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所以 ,若情志失调 ;或湿热内郁 …  相似文献   

6.
<正> 刘渡舟教授用经方治疗肝胆疾病1、小柴胡汤治黄疸而兼寒热往来,食欲不振,胸胁满闷疼痛,或恶心呕逆,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乃邪客少阳,胆热液泄所致。如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黄疸型肝炎初起者,可以此方加减。刘老说:柴胡用量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清热透邪,和解表里的作用,若湿热成毒者去参、草、枣,加土茯苓、凤尾草、蚤休。对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谷丙转氨酶升高者用之多效;湿热凝结者,于前方再加寒水石、滑石、生石膏、竹叶、金银花清热解毒、清泄湿浊。《金匮·黄疸病篇》说:“诸黄,腹痛而  相似文献   

7.
中医胁痛病名由来已久,《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后世医家对胁痛很重视,如《济生方》、《医学入门》、《寿世保元》、《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等名著均有胁痛篇专门论述。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肝胆病,胰腺病、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都可参考中医胁痛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正> 慢性肝病属中医胁痛范畴,多由肝郁气滞,湿热毒邪浸害肝胆所致,治疗失时或正气虚弱而致余邪末尽,缠绵不愈。《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肝气郁结不愈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瘀。肝络窒塞,血瘀内阻为痞块见肝脾肿大。笔者近年来应用扶正化瘀之法治疗慢性肝病50例,疗效较  相似文献   

9.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一个自觉症状,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景岳全书·杂证谟·胁痛》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  相似文献   

10.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本病为感受邪毒,肝胆气机阻滞,湿热交结中洲,瘀毒凝结经络,发为黄疸、胁痛、发热、纳呆、尿黄等症。笔者多年来用验方岩柏合剂治疗本病,取得较好效果。岩柏合剂组成:岩柏15~30g,红马兰、酢浆草、莲子草各10~20g...  相似文献   

11.
马晶 《西部中医药》2000,13(4):24-25
柴胡疏肝散出自张景岳《景岳全书》。由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白芍、甘草七味药组成 ,为疏肝理气之首方。临床应用甚广。《景岳全书·胁痛》篇曰 :“胁痛之病 ,本属肝胆二经 ,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张氏还将内伤胁痛的发病机理归纳为郁结伤肝 ,肝火内郁 ,痰饮停伏 ,肝肾阴亏 ,外伤血淤等。治疗上具有疏肝理气 ,清肝利胆 ,温化痰饮 ,活血化淤 ,养血柔肝等作用。笔者根据这一理论 ,临症用于胆石症的治疗 ,收到满意疗效。今择二案略谈体会。例 1 胆结石合并胆囊炎张某 ,男 ,1 994年 1 0月初诊。右上腹部疼痛 ,反复发作 2年 ,曾在当地…  相似文献   

12.
郑勇 《吉林中医药》2003,23(8):31-31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灵枢·五邪篇》“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篇》云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 ,令人胁痛不得息”。其病因病机与肝胆气机郁结 ,湿热阻滞 ,瘀血停着 ,肝阴不足 ,经络失养有关。除胁痛外 ,常扪及右胁下胆囊区有压痛或明显胁痛加重。其诱因常为情志不畅 ,饮食不节所致。在临床实践中 ,凡经B型声波检查证实为慢性胆囊炎患者 ,笔者均以疏肝利胆 ,化瘀止痛 ,兼以消导和胃 ,清利排石等法选方用药 ,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王某 ,男 ,4 0岁 ,1996年 8月中旬来诊 ,自述反复右胁下绞痛两年余 ,近日恶心呕吐 ,纳差 ,…  相似文献   

13.
钱武潮 《河北中医》2000,22(7):501-502
江苏省金坛市名中医贡承度副主任医师 ,幼承庭训 ,家学渊源 ,在继承孟河巢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又虚心求学 ,博采众家之长。行医 30余载 ,在中医妇科、内科之脾胃病、肝胆病、糖尿病、风湿病方面颇有心得 ,疗效显著。现就其治疗肝炎经验浅述如下。1 明病因 ,治以解毒为要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 ,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肝炎的病因 ,祖国医学曾提出“湿、热、疫毒”诸因。如《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湿蒸相薄……民病黄疸而浮肿。”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 :“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清代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表现为谷丙转氨酶显著增高,症见口苦、心烦、胁痛、厌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者,应用下方治疗:柴胡10g,黄芩10g,茵陈蒿10g,茯苓10g,七叶一枝花5g。方解:柴胡既能清解肝胆邪热,又能疏肝解郁,《本经》谓"心主腹胀,胃中结气,寒热邪聚,推陈出新";黄芩《本经》谓"主治诸热黄疸",  相似文献   

15.
麦门冬汤新用冯碧群麦门冬汤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后世医家皆谓是治肺痿主方,是为肺胃气阴两亏,虚火上逆,舌光脉虚数而无实邪者的正治方剂。本方由麦冬、半夏、人参(近以党参代)、甘草、粳米、大枣6味药组成。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疗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16.
胁痛主要和肝胆疾病有关,多由肝气郁结、瘀血、湿热、痰火等因引起。兹将我们临床治疗胁痛之经验,试举案例五则如次,以供同道参考。【肝气郁滞胁痛】胡××,女,42岁。1974年6月24日诊。四年前曾患黄疸性肝炎,经治疗后黄疸消失,症情好转。近年来肝区常感不适,右胁肋疼痛,脘闷痞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时溏,舌质淡,苔  相似文献   

17.
说“邪”     
邪,乃一多音多义字,古籍中应用甚多;《内经》中用法亦同,但其中之组词更灵活多样。对“邪”宇及其多变的组词的分析、探索,可得知《内经》认为疾病的原因是“邪”,完全摆脱了鬼怪为患、天谴神罚、祖宗作祟之类的概念了。 一、古籍中“邪”字义 1.音斜,亦作■。《说文通训定声》:“邪,假借为■。”《广韵》:“邪,不正也。”《新书·道术》:“方正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故《论语》曰:“思无邪。”《书经·大禹谟》:“去邪勿疑。”循着这种含义,又指四时不正之气,能伤人致病者。如《急就篇》:“灸刺和药逐去邪。”《广韵…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炎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多属于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本证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笔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炎65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胁痛、臌胀、黄疸等病症的医论方药文献,认为仲景辨治胁痛主要责之于实邪阻滞肝胆经脉以及精气虚损二端,治疗上强调固本培源,补益精气;辨治黄疸多责之于湿热、寒湿、瘀血、气血虚损、气机不利等,治疗上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辨治臌胀多责之于瘀血气滞两端,瘀血有寒凝血瘀、湿热血瘀、精枯血瘀等之别,气滞有寒凝气滞、痰浊气滞之分,治疗上强调攻补相宜。总结看,仲景辨治现代肝病相关病症,病位上多责之于肝胆脾胃,治法上强调健运肝胆脾胃,虚则补之,滞则通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总以相应脏腑真元之气充盈丰沛,通畅调达为务。  相似文献   

20.
胁痛用白芍辨析河南省焦作市铁路电缆厂医院(454000)张瑞祥河南省焦作市公费医院刘香琴[关键词]白芍,胁痛,应用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主要与肝胆两脏有关。如临床的胆囊炎、胆道蛔虫、胆石症、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均可出现胁痛。白芍味甘、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