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方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首次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采用预留部分膀胱冲洗液,拔除尿管;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尿管.结果实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尿潴留,对照组有10例患者发生尿潴留,2组在首次排尿顺畅程序及数量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拔除尿管6~7h,2组患者行残余尿测定,尿潴留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宫颈癌根治术留置尿管的患者预留膀胱冲洗液,可有效地预防尿潴留的发生,进而提高残余尿测定的合格率,促使膀胱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方法,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首次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住院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采用预留部分膀胱冲洗液,拔除尿管;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尿管。结果实验组有3例患者出现尿潴留,对照组有10例患者发生尿潴留,2组在首次排尿顺畅程序及数量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拔除尿管6~7h,2组患者行残余尿测定,尿潴留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宫颈癌根治术留置尿管的患者预留膀胱冲洗液,可有效地预防尿潴留的发生,进而提高残余尿测定的合格率,促使膀胱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不同留置导尿时间对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妇科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留置导尿7d和10d后拔除尿管,观察拔除尿管后残余尿测定及排尿情况。结果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导尿10d组患者拔除尿管后残余尿合格率及排尿正常率明显高于7d组患者。结论腹腔镜下行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导尿10d拔除尿管更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王冬军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2):905-906
目的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拔除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方法 将7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35例,实验组在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对照组在膀胱空虚时拔除尿管.比较两组患者第1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结果 实验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式对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导尿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主动训练膀胱功能,对照组被动训练膀胱功能,比较2组患者术后拔除尿管第1次排尿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训练膀胱功能可加快盆丛神经的恢复并改善手术后膀胱功能的支撑,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方法对5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于拔除尿管后8~10 h、24~26 h、32~34 h进行残余尿测定,比较不同时间的残余尿,研究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结果拔除尿管后在3个不同时间测定残余尿,8~10 h测定合格率最低(P<0.01),只有44.44%;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多(P<0.01).24~26 h及32~34 h测定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89.47%,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少(P<0.01),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上患者比50岁以下患者的残余尿与测定时间的相关性更大(P<0.01).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24~26 h测定残余尿效果较好.50岁以上患者测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7.
膀胱冲洗液辅以地塞米松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膀胱冲洗液辅以地塞米松对宫颈癌术后预防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将68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除了给予常规的专科护理外,均在术后第3天给予定时开放尿管、膀胱冲洗,观察组术后第7天在膀胱冲洗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0 mg进行膀胱冲洗,观察两组术后10 d拔尿管后经2~3次自然排尿后残余尿量、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拔尿管后观察组自然排尿34例,残余尿量<100 ml 31例,尿潴留3例,再置管率8.8%;对照组自然排尿34例,残余尿量<100 ml 20例,尿潴留14例,再置管率41.2%;两组患者在残余尿量、尿潴留的发生率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膀胱冲洗液辅以地塞米松能有效地促进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开颅术后清醒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拔尿管前用0.02%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待膀胱充盈后将尿管拔除,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病人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结果 实验组有48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对照组有39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实验组为(2.5±1.09)h,对照组(3.31±1.35)h,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开颅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前行膀胱冲洗,能促进患者及早顺利排尿,可有效避免血压升高,预防尿潴留,减少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方法对5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于拔除尿管后8~10 h、24~26 h3、2~34 h进行残余尿测定,比较不同时间的残余尿,研究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结果拔除尿管后在3个不同时间测定残余尿,8~10 h测定合格率最低(P<0.01),只有44.44%;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多(P<0.01)。24~26 h及32~34 h测定合格率分别为83.33%和89.47%,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异常的情况较少(P<0.01),但2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0岁以上患者比50岁以下患者的残余尿与测定时间的相关性更大(P<0.01)。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后24~26 h测定残余尿效果较好。50岁以上患者测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训练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有效地膀胱功能训练,提高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方法将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改进的个性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行传统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患者首次排尿情况和残余尿量测定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及残余尿测定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樊耘 《临床医学》2010,30(3):27-28
目的探讨吡柔吡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用吡柔吡星(THP组)和卡介苗(BCG组)定期膀胱内灌注,随防13~36个月,观察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THP组复发率17.9%,不良反应率89.3%;BCG组复发率16.6%,不良反应率79.2%。结论吡柔吡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13.
周小川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11):1156-1157,1160
目的提高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1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和膀胱镜检查,全部患者均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4个月,疗效满意,其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均有显著改善(P〈0.01),无尿失禁及尿瘘发生。结论尿流动力学和膀胱镜检查是诊断女性膀胱颈梗阻的可靠方法,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在评价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初发的OAB患者接受抗毒蕈碱药物托特罗定治疗.在基线期及12周治疗后完成3 d排尿日记和OABSS,通过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变量的一致性和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本次研究包括59例患者,男22例,女37例,年龄(31.1±9.6)岁,OABSS和相应的3 d排尿日记均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疗效改善变化.OABSS中尿急评分的效应值最大(2.10),总评分效应值1.55,排尿日记中尿急评分效应值0.92.OABSS中除白天排尿次数外,其余效应值均大于相应排尿日记的效应值,标准反应均数的变化与效应值的变化相同.OABSS中项目评分和相应排尿日记的变量在基线期及12周治疗后有良好的一致性.急迫性尿失禁及夜尿在OABSS和相应排尿日记的变量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OABSS对治疗相关OAB症候群变化有高度敏感性,在日常临床实践中,OABSS借其简易性及可靠性,可成为排尿日记之外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评估症状和疗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疗效。方法本组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63例,肿瘤单发36例,多发27例。肿瘤直径0.2~3.0cm,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行TURBT,术后常规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结果 6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6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36个月,38例长期稳定,未见复发;23例复发,复发率37.7%(23/61)。其中17例再次行TURBT,手术后9例病情稳定,8例术后再次复发,再行TURBT1~4次(其中5例临床分期增至T2,鉴于患者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仍采用TURBT治疗);6例术后复发,因临床分期增加至T2~T3,行开放手术,其中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对于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对于进展为T2期的老年体弱膀胱癌患者,多次TURBT可改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生命,可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敏  沈朋飞  朱玲  胡欣  刘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60-1762
目的探讨肠道膀胱扩大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术后康复。方法对肠道膀胱扩大手术治疗的18例小容量低顺应性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其中一例回肠膀胱扩大术患者术后出现严重肠梗阻症状,经处理后恢复良好。所有患者经系统指导后均能掌握间歇性导尿,昼夜尿失禁现象完全消失,上尿路积水消退或减轻。结论对进行肠道膀胱扩大术治疗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明显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对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预后及恶性生物学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单纯TURBt术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TURBt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预后、血清VEGF及FGF水平和血清MMP水平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术后1年及3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平均复发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血清VEGF、αFGF及βFGF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血清MMP-2及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URBt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有助于减少膀胱癌复发、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减弱膀胱癌血管新生及癌细胞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初步经验.方法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病例23例,年龄48~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尿路症状.术前评估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最大尿流率为3.2~14.8mL/s,平均(7.2±3.1)mL/s;膀胱残余尿35~120mL.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截石位5、7点部位).术后从尿动力学和临床症状两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患者拔管后下尿路症状明显改善,2例因长期尿潴留膀胱顺应性差延迟1个月拔管,拔管后排尿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为13.4~25.8 mL/s.平均(15.1±4.2)mL/s(P<0.01),膀胱残余尿为0~35 mL.未出现1例尿失禁及尿道阴道瘘,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1年.结论 经尿道膀胱颈内切开能有效地治疗因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引起的下尿路症状.术前应当明确诊断,尿动力学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NB )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应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了解膀胱压力容量变化、膀胱安全容量和最大容量、逼尿肌起始活动状态,括约肌状态、逼尿肌/括约肌协同能力,据此制订护理方案并实施,比较干预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本组患者中尿失禁9例,尿潴留40例;膀胱训练后膀胱残余尿量>200 ml患者从20例降至5例,中重度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从22例降至7例,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73,5.51;P<0.01)。低顺应性小容量膀胱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用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安全可行,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