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继发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发生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7例;其中6例出血位于动脉瘤同侧、1例对侧;3例行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3例保守治疗,1例行神经导航下血肿清除术;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例,3~5分3例,死亡1例。与未发生出血病人相比,出血病人术前收缩压和术前血栓弹力图检测ADP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少见并发症,术后控制好血压、术前ADP抑制率较高病人谨慎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支 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应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 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血栓的治疗效果,包括血栓是否溶通、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及出院时 mRS评分。 结果 177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中,12例(6.8%)发生围手术期血栓事件,年龄中 位数56.5岁,女性11例(91.7%),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10例(83.3%),后循环动脉瘤2 例(16.7%)。4例(33.3%)选用了激光雕刻支架,8例(66.7%)选用了编织支架。术中发生血栓事件 者9例(85.0%),术后发生血栓事件3例(15.0%)。应用替罗非班后,12例支架内血栓均成功溶通,其 中1例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出院时预后不良(mRS 4分);其余11例(91.7%)均无相关并发症,预后良好 (均mRS 0分)。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出现支架内血栓时,应用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 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脑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并发颅内远隔部位出血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经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后,术后第2天头部CT提示右侧额顶叶出血。结果 经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血肿清除,但遗留偏瘫后遗症,回当地医院继续行康复治疗。结论 脑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并发颅内远隔部位出血,与缺血性病变的出血性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压变异性有关。术前完善检查,围手术期积极控制血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利于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收治的36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在急性期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释放前15 min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 h后持续静脉泵入,并维持12~18 h。结果 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2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栓塞前后行侧脑室钻孔外引流术4例,替罗非班使用期间未见出血,后期穿刺道出血2例,未见大血肿。术后维持用药期间发生急性脑梗死4例。出院时,GOS评分5分29例,4分1例,3分5例,2分1例。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需要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时,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18年3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术后DSA随访1周~24个月,2例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后2周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复发,血栓弹力图示ADP>90%,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后半年后复查动脉瘤未显影;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5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术后90 d 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床突段破裂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可提高术后复发动脉瘤的闭塞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45个)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结果,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进行改良Rankin评分(mRS)。16例患者行动脉造影或MRA随访。结果术后即刻栓塞程度:0级栓塞12个,1级栓塞22个,2级栓塞9个,3级栓塞2个。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其中4例为血栓栓塞并发症。平均随访7.8个月,mRS 0分31例,1分5例,2分3例,3分2例,4分2例,5分1例。2个动脉瘤再通,再次栓塞治疗。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栓栓塞事件是主要并发症,抗血小板凝集不充分可能是血栓栓塞事件的主要原因。平行式方法栓塞可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146例,针对手术相关并发症,采取准确的评估,密切观察,早期护理干预。结果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病人中,4例康复出院,1例死亡。2例血栓栓塞、2例支架移位、5例脑血管痉挛、2例穿刺部位出血症状均得以控制,康复出院。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有效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低级别(Hunt-Hess分级Ⅰ~Ⅲ级)破裂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42例低级别ACoA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42例ACoA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3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颅内血肿均采取保守治疗。术后影像学随访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并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临床随访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出院时)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6个月时)。结果42例ACoA动脉瘤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RaymondⅠ级)21例(50.0%),近全闭塞(RaymondⅡ级)20例(47.6%),部分闭塞(RaymondⅢ级)1例(2.4%)。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5%(4/42),包括1例支架辅助术后血栓栓塞性事件及3例迟发性脑缺血事件。术后复查头颅CT显示血肿均较前吸收,出院时GOSⅤ级34例(80.9%),Ⅳ级7例(16.7%),Ⅲ级1例(2.4%),无死亡患者。42例患者中,36例(85.7%)接受DSA复查,复查的中位时间为6.5个月(4~12个月),其中RaymondⅠ级32例(88.9%),Ⅱ级4例(11.1%)。1例动脉瘤复发,予以支架辅助弹簧圈再次栓塞治疗。术后6个月的临床随访显示,患者的预后良好(mRS 0~2分)率为97.6%(41/42)。结论血管内治疗低级别ACoA动脉瘤合并颅内血肿安全有效,支架辅助栓塞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血肿经过栓塞后可吸收,但需大样本数据及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支架辅助栓塞术(stent assisted coiling,SAC)近年来广泛用于特殊及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支架内狭窄和血栓栓塞是颅内支架植入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血管内治疗过程中,支架释放损伤血管内膜、支架贴壁不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及炎症反应等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早期停用双抗治疗与颅内缺血事件的发生存在关联。无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否,在SAC术中适时使用替罗非班,术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均可降低动脉瘤SAC术后颅内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抗血小板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案还有待形成进一步共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我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4例,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Raymond分级评价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疗效。结果 44例患者共51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28个(54. 90%),未破裂动脉瘤23(45. 1%)个,均为宽颈动脉瘤。术中使用支架类型包括LVIS、LVIS JR.、Enterprise、LEO支架。所有患者支架完全释放。Ⅰ级栓塞率74. 5%。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5. 90%),发生出血性并发症4例(9. 09%)。死亡3例(6. 82%)。术后6月随访结局良好81. 81%(mRS评分0-2分)。结论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技术对于治疗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改良术中操作、针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抗凝治疗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分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分期介入治疗的2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急性期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防止再出血,2~8周二期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 急性期单纯弹簧圈栓塞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7例,Ⅱ级13例,Ⅲ级3例。急性期弹簧圈栓塞和二期支架置入术间隔15~49 d,平均(23.9±9.9)d。分期手术间隔期未观察到再出血。二期支架置入术中,共成功置入支架24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2例,Ⅱ级11例。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立即注入替罗非班后恢复。1例发生腹股沟血肿,手动按压后消失。无颅内出血。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2例,2分6例,3分5例。出院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mRS评分0分19例,1分1例,2分1例;DSA随访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7例,Ⅱ级6例。结论 对急性期不具备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条件的病人,建议急性期单纯弹簧圈栓塞防止再出血,二期支架置入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使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118例,分析临床资料、栓塞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1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栓塞82例(69.5%),Ⅱ级栓塞29例(24.6%),Ⅲ级栓塞7例(5.9%)。术中LVIS支架完全打开116例(98.3%),未完全打开2例(1.7%)。术中形成脑血栓6例(5.1%),其中3例及时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后消失,3例用药后仍有脑血栓及脑梗死症状。术后发生血栓事件2例(1.7%),经过积极治疗后1例遗留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术后随访6~12个月,动脉瘤复发6例(5.1%),支架内狭窄5例(4.2%),未发生再出血,疗效良好(mRS评分0~2分) 102例(86.4%)、疗效不良16例(13.6%)。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期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LVIS支架在急性期辅助栓塞治疗48例(共48枚动脉瘤)破裂颅内宽颈动脉瘤,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瘤栓塞程度以及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48例动脉瘤的支架均完全释放(100%)。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I级栓塞25例(52.1%),Ⅱ级栓塞18例(37.5%),Ⅲ级栓塞5例(10.4%)。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其中2例发生在术中,2例发生在术后24h内,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消失,其中1例遗留永久性偏瘫。1例支架未完全打开,给予球囊扩张后血流明显改善。2例患者的动脉瘤在术中破裂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出血控制。其中39例(81.2%)术后行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7.8±3.6)个月(6~11个月),35例动脉瘤完全闭塞(89.7%)。3例动脉瘤稳定(7.7%),1例动脉瘤复发(2.6%)。术后所有动脉瘤均未发生再出血。46例经6个月随访,疗效良好者(mRS评分0~2分)38例,疗效不良者(mRS评分3~5分)8例,良好率为82.6%(38/46)。结论LVIS支架在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可行,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材料。但其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与非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以探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复查造影瘤腔填塞致密程度(Raymond分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前术后改善程度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在氯吡格雷抵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14例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后112例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A+C组),102例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A+T组)。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共发生缺血性事件37例(17.3%),其中A+T组10例,A+C组27例;无严重出血事件,轻中度出血8例,其中A+T组5例,A+C组3例。A+T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8.9%)明显低于A+C组(21.4%;P<0.05),而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HR=1.18;95% CI 1.05~1.51;P=0.025)、年龄≥50岁(HR=1.23;95% CI 1.07~1.89;P=0.012)是术后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基于血小板功能换用替格瑞洛(HR=0.57;95% CI 0.38~0.85;P=0.011)是术后缺血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应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对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病人,建议更换为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术后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新型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型自膨式闭环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结果 23例共使用24枚支架,23枚支架均成功定位、释放,1枚解脱后移位;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致密栓塞16例,瘤颈残留4例,瘤体显影3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2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9例,1分2例,2分1例。死亡1例。结论 Solitaire支架输送简单,顺应性好,定位准确,完全释放后仍可以完全回收,安全性高,即刻栓塞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12例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4枚和Enterprise 8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9例,3~4分2例,5分1例.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11例,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8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复查示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术后12个月复查示瘤腔消失.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栓塞致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国产血流导向装置Choydar辅助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7月应用国产血流导向装置Choydar辅助栓塞治疗的50例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护理要点。结果 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栓塞过程中无动脉瘤破裂,支架均完全释放。2例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给予罂粟碱30 mg后缓解。术后当天出现远隔部位出血1例。出院时,肢体麻木2例,头痛2例,恶心、呕吐1例;未出现缺血性不良事件。结论 国产血流导向装置Choydar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围手术期,进行全程、规范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08例(116枚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4.3±5.4)个月。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达到致密栓塞。栓塞后6个月,mRS评分0~2分,且无新发神经功能退化或出血死亡病例;DSA复查显示栓塞良好、动脉瘤稳定110枚(94.8%),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并发症6枚(5.17%),且无神经功能缺陷症状,仅影像检查与术后即刻造影对比有狭窄,无再次出血、无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有着良好的中长期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