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 A组在气管插管前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3g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B组在气管插管前将等量白色医用凡士林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T1)、拔管前5 min (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 (T4)测量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B组SBP、DBP、MAP、HR于拔管前5 min (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 (T4)均较手术结束即刻(T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可以抑制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
彭洪  李谨  袁婉秋 《江西医药》2014,(5):441-442
目的探讨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达克罗宁胶浆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气管内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ASA分类Ⅰ-Ⅱ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前端涂抹达克罗宁胶浆组(D组)和石蜡油组(S组),每组60例。常规诱导后,用相同方法维持麻醉。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前5min(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期呛咳、躁动发生的情况。结果 D组在T2时点的MAP和HR显著低于S组(P〈0.05)。D组患者术后苏醒期的躁动评分也显著低于S组(P〈0.05)。结论达克罗宁胶浆可有效抑制围苏醒期导管反应,有利于维持麻醉苏醒期患者血流力学的稳定,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联合利多卡因胶浆对双腔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100例,ASA分级I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n=251:对照组、右美托咪啶组、利多卡因胶浆组及联合治疗组(右美托咪啶联合利多卡因胶浆治疗组)。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前(T0)、DLT拔管前(T1)、拔管后5min(T2)、拔管后10min(T3)测定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记录各时点MAP和收率(HR),评估拔管时呛咳程度。结果与T0时比较,4组患者T1时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对照组、右美托咪啶组和利多卡因胶浆组T1时MAP、HR升高,对照组T2.3时各指标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右美托咪啶组、利多卡因胶浆组及联合治疗组T1、T2、T3时各指标水平及拔管时呛咳程度降低(P<0.05);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右美托咪啶组和利多卡因胶浆组T1时各指标水平及拔管时呛咳程度升高(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联合利多卡因胶浆可减轻双腔气管插管患者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卢欢  陈小琳 《海峡药学》2013,(11):135-137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表面应用于气管插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全身麻醉的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61岁,体重38—79kg,ASAI-Ⅱ级,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组(L组)和对照组(C组),均采用明视经口气管插管。L组插管前在气管导管前1/4均匀涂抹利多卡因肢浆,C组导管表面不涂任何药物。比较两组插管、拔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变化,拔管过程有无呛咳、屏气反应及拔管后合并的咽痛、咽部不适感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插管后3minSBP、DBP、HR明显增高,与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呛咳、屏气、咽痛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拔管后咽部异物感发生率高于c组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可抑制管插管心血管反应,减轻气管导管拔除时的呛咳与屏气。咽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使用连表麻气管导管和普通气管导管全麻术后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变化。方法40例全麻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A组)插入连表麻气管导管,于麻醉结束后拔管前2min,从连表麻管推入2%利多卡因5ml做喉、气管表面麻醉,记录拔管前1min,拔管后1、2、5、10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组(B组)插入普通气管导管,麻醉结束后直接拔除气管导管,记录拔管前1min,拔管后1、2、5、10minMAP、HR。结果两组患者拔管后与拔管前相比,MAP、HR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组升高幅度低,拔管后2minMAP、HR与拔管前接近。B组拔管后MAP、HR升高幅度大,拔管后10~15minMAP、HR与拔管前接近。结论使用连表麻气管在拔管前做喉、气管表面麻醉,可以有效地抑制患者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对于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全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的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喉罩,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诱导前( T0)、插管前( T1)、插管成功后即刻( T2)、插管后5min (T3)、插管后10min(T4)、拔管前即刻(T5)、拔管后即刻(T6)的HR与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观察组患者T2和T6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全麻手术中应用喉罩可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喉罩和气管插管的通气对全麻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6例接受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监测诱导期和拔管期前后各时间的HR.MAP变化,并与诱导前作对照。结果两组诱导期和拔管期HR和MAP均高于诱导前(P〈0.05)。在诱导期和拔管期阶段气管插管组HR和MAP明显高于喉罩组(P〈0.01)。结论喉罩通气在全麻中患者的应激反应明显轻于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第四代喉罩用于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侧卧位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40例)和气管插管组(E组,40例).记录基础值(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T4)、拔管前即刻(T5)和拔管后即刻(T6)和拔管后3 min (T7)的HR、MAP及SpO2变化.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T1时比较,T2~T4时L组MAP和T2、T4时T组MAP明显降低(P<0.05).与E组比较,L组T3、T4、T5、T6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拔管期E组呛咳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5),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误吸.结论 第四代喉罩可安全应用于侧卧位神经外科手术,可达到和气管插管一样满意的通气效果,且插管与拔管期间对心血管的影响更小,拔管期呛咳发生率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经鼻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分别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涂布气管导管前2/3,麻醉诱导后行经鼻气管插管。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术毕时(T1)、拔管后即刻(T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拔管时屏气与呛咳发生情况;拔管后和术后1 d咽喉痛、鼻腔痛发生情况;于T0、T2、术后1 d(T3)抽血标本测定血糖及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1)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SBP、DBP、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L组变化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应激指标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血糖、皮质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T2、T3时L组血糖低于C组( P <0.05),T2时L组皮质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L组拔管时呛咳、屏气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L组拔管后、术后1 d鼻腔、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结论导管外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抑制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拔管期应激反应和术后鼻腔、咽喉痛。  相似文献   

10.
程高升  吴江燕 《海峡药学》2011,23(11):103-10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配伍氢化泼尼松用于预防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痛的临床作用。方法 40例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20)和对照组(B组,n=20),全麻插管后A组静滴氢化泼尼松20mg,并于手术结束前2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B组静滴静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记录停用麻醉药(T1)、缝皮结束(T2)、拔管时(T3)、拔管后5min(T4)、拔管后10min(T5)时的平均动脉压(MD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h咽喉痛阳性发生率、咽喉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全麻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各时间点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时间点的MD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T3、T4、T5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DP)、心率(HR)均比T1时的高(P〈0.05)。A组咽喉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咽喉疼痛VAS评分A组为(1.7±1.56),B组为(3.2±1.7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氟比洛芬酯配伍氢化泼尼松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可有效降低咽喉痛发生率,明显减轻咽喉痛程度,并且不延长全麻苏醒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拔管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我院66例拟施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A组(n=22)、实验B组(n=22)和对照组(n=22),实验A组患者插管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实验B组患者插管前使用利多卡因喷雾,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插管处理,比较3组患者诱导前、插管后1min、插管后5 min、拔管时及拔管后10min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值。结果实验A、B两组拔管时及拔管后10min SBP、MAP及HR值均低于对照组,实验A组患者拔管时及拔管后10min SBP、MAP及HR值均明显低于实验B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利多卡因喷雾对气管拔管时不良反应抑制效果显著,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效果显著优于利多卡因喷雾。  相似文献   

12.
马甫营  王胜斌 《安徽医药》2014,(8):1574-1576
目的探讨i-gel喉罩与气管插管在腹腔镜手术中患者的心血管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5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在20-66岁,随机分两组:i-gel喉罩组(A组)及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插管(罩)即刻(T2)、气腹即刻(T3)、气腹后10 min(T4)、停止气腹(T5)、拔管(罩)即刻(T6)等6个时间点观察两组的HR、MAP、PETCO2等指标。结果 B组插管、拔管过程中,患者HR,MAP等心血管反应较A组有明显升高(P〈0.05)PET CO2无明显变化。术后吸痰例数,咽喉痛,B组较A组有显著增多(P〈0.05)。手术结束至苏醒拔管时间B组较A组有明显的延长(P〈0.05)。结论在全麻腹腔镜手术中使用i-gel喉罩,患者的心血管反应变化小,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韩睿  阳晓燕  黄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66-1467
目的:观察喉麻喷雾管在老年病人中预防气管插管和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Ⅲ级,行腹腔镜胆囊手术的老年病人20例,全麻诱导后用麻醉咽喉镜挑起会厌,见声门后用喉麻喷雾管喷入2%利多卡因2~3ml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并随机选择同类病人20例作为对照,对照组全麻诱导后用喉麻喷雾管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5、10min以及拔管时、拔管后5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插管前、插管后5、10min、拔管后5min血糖、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有无拔管时呛咳、拔管后咽喉痛。结果:对照组病人HR、SBP、DBP在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5min以及拔管时、拔管后5min均较入室后基础值增快和升高,血糖在插管后5、10min、拔管后5min较插管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病人HR、SBP、DBP在除诱导后插管前外各时间点均较入室后基础值变化不大,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糖在拔管后5min较插管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比较HR、SBP、DBP在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1、5min以及拔管时、拔管后5min差异有显著性,血糖在插管后5、10min、拔管后5min差异有显著性,均为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两组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拔管时呛咳、拔管后咽喉痛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喉麻喷雾管使用利多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能有效的减轻老年手术病人气管插管和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并可安全预防这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对小儿咽部手术操作、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及小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扁桃体及腺样体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导管表面涂布组(A组)、气管导管表面涂抹石蜡油组(B组),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插管前、插管即刻、置入开口器、剥离扁桃体时、刮除腺样体时、术毕清醒拔管时血压、心率变化,围拔管躁动程度、术后耐管时间及拔管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与拔管前比较,两组插管即刻HR、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操作各时点HR、MBP比较,A组变化明显低于B组(P〈0.05);(3)围拔管期组间HR、MBP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P〈0.01);(4)耐管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1),呛咳反射、拔管时躁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A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用于小儿咽部手术可有效抑制术中操作、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喉罩麻醉与气管内插管麻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喉罩麻醉与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40例行择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ASA分级均为Ⅰ~Ⅱ级,随机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2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或放置喉罩后即刻(T1)、插管或放置喉罩后5min(T2)、术后拔管或喉罩后即刻(T3)、拔出导管或喉罩后5min(L)的SBP、DBP、HR和SpO2。观察和随访两组患者拔管期不良反应和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T1、L的SBP、DBP、HR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拔管期躁动、呛咳和术后咽痛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喉罩通气全麻用于乳腺癌根治术血流动力学更平稳,麻醉相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6.
付江勇  周力克 《江西医药》2010,45(11):1123-1125
目的比较高血压病人全麻术后,拔除气管导管置入喉罩,与保留气管导管,预防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高血压全麻手术病人40例,ASA分级II~III。术毕停止给麻药前将气管导管拔出,插入普通型喉罩为喉罩通气组(L组n=20)和继续保留气管导管通气组(T组n=20)。记录每组病人入室诱导前,停止麻醉前,停药后1、3、5min,拔管或喉罩时,拔管或喉罩后1、3min的心率,血压、RPP。L组记录拔管前、拔管后插入LMP即刻、插入LMP后心率、血压。比较两组病人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高血压、心率、呛咳、躁动的发生及情况。结果 L组在术毕拔出气管导管置入喉罩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TT组与诱导前比较在停止麻醉后1、3、5min拔管时,拔管后1、3minBP、DP、HR、RPP升高(P〈0.05)。L组与诱导前比较在停止麻醉后1、3、5min,拔除后1、3min,BP,HR,RP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T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全麻术毕后,喉罩通气替代气管导管发生高血压、呛咳、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全麻气管插管病人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择期手术全麻气管插管病人8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A组气管导管表面涂一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B组采用蘸水法。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人诱导前、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min,SBP、DBP、HR变化情况,并记录拔管时出现呛咳、屏气、躁动例数及术后咽喉疼痛情况。结果 A组除诱导前与B组无明显差异外,其它时间点的SBP、DBP、HR均低于B组(P<0.05),呛咳、屏气、躁动例数及术后咽喉疼痛例数也明显少于B组。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有效抑制全麻气管插管病人拔管期的不良反应,降低术后躁动、咽喉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李雷 《安徽医药》2013,(12):2129-213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行腹部外科手术老年患者80例,每组20例,将其分成N组(0.9%NS)、L组(Dex 0.25 μg·kg-1)、M 组(Dex 0.5 μg·kg-1)、H组(Dex 1.0 μg·kg-1).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0.9%NS或用0.9%NS稀释成4 mg·L-1的Dex,各组均输注15 min.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全麻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3 min(T4)各时点的HR、MAP、ECG变化.结果 T1,与N组相比较,三组输注Dex后L、M和H组患者HR 、MAP均下降(P〈0.05).T2,L组、M组、H组患者的HR、MAP均降低(与N组比较,P〈0.05).T2,H组4例窦性心动过缓,5例低血压;M组出现2例窦性心动过缓.T3,三组患者HR、MAP有不同程度上升;N组HR、MAP与M、L组相比,明显上升(P〈0.05).T4,H组HR、MAP与 N组比较降低(P〈0.05),H组出现4例窦性心动过缓.结论 老年患者术前输注0.5 μg·kg-1右美托咪定15 min可减少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更适合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气管导管前端涂抹利多卡因乳膏对患者全麻扁桃体剥离手术苏醒时呛咳、心血管反应等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接受双侧扁桃体剥离手术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将其随机分两组:对照组(n=50),常规诱导插管全麻;利多卡因乳膏组(n=50),在气管插管前将利多卡因乳膏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前段8~10cm处,然后再常规诱导插管全麻。诱导插管全麻均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北京思路高公司)效应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1-4ng/ml、丙泊酚1-4μg/ml。手术结束时,记录并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苏醒期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恶心、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相比,对照组在苏醒时出现HR增快,MAP升高明显;利多卡因乳膏组HR增快不明显,MAP升高也不明显。对照组HR、MAP显著高于利多卡因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及拔除气管导管时,对照组20例患者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而利多卡因乳膏组仅5例出现中度或重度呛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涂抹利多卡因乳膏于气管导管前端可减轻扁桃体剥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呛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评价三种麻醉方法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120例ASA Ⅰ~Ⅱ级行短小择期手术患儿,平均随机分为3组,即喉罩组(Ⅰ组)、全凭静脉麻醉组(Ⅱ组)和气管插管组(Ⅲ组).Ⅰ组静脉缓慢给予芬太尼和异丙酚,置人喉罩并让其自主呼吸.Ⅱ组患儿采用异丙酚和氯胺酮持续静脉泵注.Ⅲ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中持续静脉泵注.记录诱导前后、插管时即刻、拔管后5 min的MAP、HR和术中SPO2水平、术中肢体活动情况,记录苏醒期患儿躁动、呛咳、拔管后出现不良反应地例数;记录手术时间、术毕至拔管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送返病房的时间.结果 HR和MAP指标在Ⅲ组插管时即刻、拔管时即刻与诱导前和Ⅰ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术中肢体活动Ⅱ组发生率20%明显高于Ⅰ组5%(P<0.05),其呼之睁眼时间(26.0±5.6)min和送返病房的时间(32.2±7.3) min显著长于另外两组,Ⅲ组呛咳和咽喉不适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小儿择期短小手术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与传统静脉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比较,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