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重要的并发症,是引起SAH后脑缺血和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其发生率30%左右,出现时间多在SAH后3~21天。CVS分为两个阶段:急性痉挛和迟发性痉挛(DCV)。急性痉挛发生在SAH后24小时,常在24小时内缓解。迟发性痉挛不同于急性痉挛,病理解剖学可观察到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一旦发生很难逆转,对血管扩张剂的反应性差。因此,迟发性痉挛的关键在于预防,有早期发现、早期用药,才能取得一定的疗  相似文献   

2.
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60%-94%,一般认为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参考指标,我们对导致急性SAH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陈小玲 《内科》2009,4(1):66-6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是神经内科多发病之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5%左右,SAH再出血是急性脑卒中致命的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因素。为了解SAH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有6%~67%的患者将会发生脑积水。可发生于SAH后急性期(SAH后0~3 d)、亚急性期(SAH后4~13 d)或晚期(SAH后≥14 d)。有的脑积水必须进行永久性分流术,称为"分流术依赖性脑积水"。 Dorai等对718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有关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改变屡有报告,多数作者报告其发生率约在60~94%之间,且与预后有密切关系。但老年性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心电图改变报道尚少。我们三所医院近年来住院老年人SAH 126例(由脑实质内出血、外伤和出血性疾病所致SAH及SAH合并冠心、肺心、心肌病和瓣膜病变等疾病除外),入院后常规记录心电图,其中正常21例(16.67%,Ⅰ组),不正常105例(83.33%,Ⅱ组)。对这二组病例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并发症,可急发或逐渐出现(数天、数周甚至数年),多为蛛网膜颗粒的阻塞或纤维化所致。SAH导致的脑积水可分3个阶段:急性期(SAH后0d~3d),亚急性期(4d~13d)和慢性期(14d以上)。此文着重讨论慢性期脑积水的指征及预后。 资料 108例SAH病人,年龄1岁~92岁,平均50.9岁。男占36%,女64%,行动脉瘤夹闭术共116  相似文献   

7.
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软脊膜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所致急性出血性脊髓血管病。本病罕见,占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的1%以下,临床表现各异,极易误诊。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脊髓SAH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作一误诊分析。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年发病率稳定在6/10万左右,但在日本和芬兰较高。其发病率任何明显的下降都归因于较高的CT打描率,因为通过CT扫描可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大多数SAH患者的年龄在60岁以下。总体上SAH的危险因素与率中相似,遗传因素只起一小部分作用。总体病死率在50%左右(包括院前死亡),1/3的存活者生活不能自理。突发性爆裂样头痛在SAH诊断中是一个最重要,但并非特异性的特征:一般来说,如果这是惟一的症状,那么10例患者中有9例其病因是无害的。所有患者都必须行CT扫描,如结果阴性,再行腰穿,在SAH的病因中,动脉瘤破裂占85%,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预后良好)占10%,各种罕见病因占5%。检测动脉瘤的导管血管造影正逐步被CT或MR血管造影所替代。入院时临床病情差可能是由原发或再发出血引起的可挽救的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急性脑积水或全脑缺血所致。闭塞动脉瘤能有效预防再出血,但还缺乏评估早期手术(3 d内)和晚期手术(10-12 d)相对益处的对照试验。如动脉瘤的部位和结构许可,血管内闭塞比手术治疗更好。降纤药可降低再出血的危险性,但不会改善总体转归。口服尼莫地平可降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其他一些得到观察性研究支持的措施包括不限制液体输入和避免使用降压药。一旦出现缺血,联合采用诱导高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最近的研究显示,SAH发病后72 h内即会出现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injury,EBI),并与SAH患者转归不良密切相关.导致EBI的可能机制有许多,例如炎症、自噬、细胞凋亡等,这些损伤机制均与内质网应激有关.文章就内质网应激在SAH后EBI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破裂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时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早期夹闭可预防再出血,后者是SAH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早期手术也有可能的有害作用,即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本综述评价了不同手术时机对SAH后转归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人中,15%~20%的首次血管造影不能发现动脉瘤。根据早期CT扫描上的出血类型,这些病例可分为两类,即局限于中脑环池的出血和弥漫性基底地或限于其前部的出血。1 局限于中脑环池的出血 局限于中脑周围,占无可见性动脉瘤之SAH病例的2/3.主要包括持发性中脑周围出血,占全部SAH的10%,其中2/3的血管造影正常。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0岁以上者居多。仅少数有高血压史,缺乏动脉瘤性SAH时的“预警性头痛”史,1/3在剧  相似文献   

12.
头部外伤后的病人经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SAH对脑外伤的临床意义直到近来方被重视。在美国昏迷资料库中,Eisenberg记载了严重头部外伤病人的SAH发病率约为40%,而伴有SAH者死亡危险度较高。欧洲严重头部外伤尼莫地平研究组也证实了这个问题。借助这个资料库,我们分析了SAH的数量和部位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年发病率为6~7/10万^[1],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卒中类型。除发病初期的高病死率外,后期幸存者神经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其中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SAH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年发病率稳定在6/10万左右,但在日本和芬兰较高。其发病率任何明显的下降都归因于较高的CT扫描率,因为通过CT扫描可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大多数SAH患者的年龄在60岁以下。总体上SAH的危险因素与卒中相似,遗传因素只起一小部分作用。总体病死率在50%左右(包括院前死亡),1/3的存活者生活不能自理.突发性爆裂样头痛在SAH诊断中是一个最重要,但并非特异性的特征:一般来说,如果这是惟一的症状,那么10例患者中有9例其病因是无害的。所有患者都必须行CT扫描,如结果阴性,再行腰穿.在SAH的病因中,动脉瘤破裂占85%,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预后良好1占10%,各种罕见病因占5%。检测动脉瘤的导管血管造影正逐步被CT或MR血管造影所替代。入院时临床病情差可能是由原发或再发出血引起的可挽救的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急性脑积水或全脑缺血所致。闭塞动脉瘤能有效预防再出血,但还缺乏评估早期手术(3d内)和晚期手术(10~12d)相对益处的对照试验。如动脉瘤的部位和结构许可,血管内闭塞比手术治疗更好。降纤药可降低再出血的危险性,但不会改善总体转归。口服尼莫地平可降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其他一些得到观察性研究支持的措施包括不限制液体输入和避免使用降压药.一旦出现缺血,联合采用诱导高血压和高血容量的治疗方案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似乎是合理的,但其益处尚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发病前数天或数周内出现的严重突发性头痛通常被称为警告性渗漏或先兆性头痛(sentinel headache,SH)。据报道,15%-60%的SAH住院患者曾经出现过SH,但其临床意义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仍然存在争论。防止再出血是SAH的重要治疗目标之一,由于SAH后  相似文献   

16.
周金细  潘瑜  黄雪芳 《内科》2009,4(3):491-4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三类急性脑血管病之一,也是惟一能导致健康人立即死亡的颅内病变。SAH具有范围广、发病急、并发症重、诱因多的特点,为了让SAH患者更多了解SAH的发生、发展、预后,得到很好的治疗与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促进康复,我科对50例SAH患者及家属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遵守医嘱,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康复,提高SAH的治愈及好转率。  相似文献   

17.
吸烟可增加动脉瘤破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性。大量资料表明,SAH在吸烟者中的相对危险度为19(15~23),SAH的发生机率为33(29~43)。吸烟还可使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时间提前,女性提前7~10年,男性提前2~6年。吸烟也可使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率升高(发生机率为47),相对危险度为12。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SAH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多变,早期监测、预防SAH的并发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护理工作极为重要,现将58例SAH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严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导致脑结构损害,常出现心电图异常.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丘脑下部受到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张力突然急性增高,或通过直接刺激心内交感神经过度释放产生心肌直接毒性作用引起.这种损害可引起心肌肌钙蛋白增高和心内膜下散在分布的灶性坏死,引起心肌复极异常[1],病人可出现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马辉  钱志远 《山东医药》2009,49(2):60-61
对106例头部外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PHI发生于额颞部者占81.1%,出现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者占68.9%,伤后24h内发现者占96.2%;颅脑损伤后PHI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密切相关。认为PHI最常出现于颅脑损伤后24h内,好发于着力点的对冲部位,以额颞部多见,并与患者的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是否伴有SA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