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6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15 d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水平,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15 d,观察组患者的PaCO2(44.9±1.8)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52.1±2.3)mm Hg, PaO2(85.7±3.5)mm Hg高于对照组的(72.2±3.2)mm 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病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方法:于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选取心脏骤停患者分析病例,共100例,分为实施传统的护理(对照组)与实施急诊重症护理干预(观察组),2组均为n=50。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复苏后4h、复苏后12h、复苏后24h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复苏后12h、复苏后24h的血气指标好于对照组,急救情况好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施急诊重症护理干预来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病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情况及六分钟步行实验(6MWT)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68.00%,显著低于观察组(96.00%)(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PaO2水平显著高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P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PaCO2水平均显著低于护理干预前,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两组护理干预后一秒用力呼吸气容积(FEV1)及FEV1/FVC水平均较护理干预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护理干预后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P〈0.05);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6MW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护理干预前后6MW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性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肺功能及血气功能改善明显,应加以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心肺复苏后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对其康复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急诊科室接收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20例进行回顾分析,将采取急诊护理措施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常规性护理措施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来分析心肺复苏后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对其康复作用的影响。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预后的康复质量有很大的效果并且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推荐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方法:随机抽取52例2014年10月~2017年4月前来某院接受急诊的心肺复苏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仍选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康复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实现最佳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护理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MA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及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质量控制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改善预后效果,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无创通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行无创通气治疗中,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2组护理前、后相关呼吸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比较。结果 2组护理后PaO2、PaCO2、SpO2高于护理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ARDS患者的无创通气治疗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呼吸指标,减轻呼吸困难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行心肺复苏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术,观察组采用萨勃心肺复苏机行机械心肺复苏;两组其他治疗方式均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效果、按压效果、复苏5、15、30 min时各项生命体征。结果观察组复苏有效率及按压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5 min时的PaO2、PaCO2、SaO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复苏15、30 min时的PaO2、PaCO2、SaO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各时间段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循环支持效率,提高复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在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8例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比较2组治疗前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意识恢复.结果 治疗前2组PaO2、Pa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aO2和PaCO2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为(22.15±3.18)h短于对照组的(36.37±2.7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慢性呼吸衰竭并肺性脑病患者康复,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蔡楠  高红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1,44(3):16-17,20
目的:研究三位一体延续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衰院外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1~2019-10于我院就诊的共86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 =43)和研究组(n=43).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MLHFQ评分,用药依从性MORISKY评分,认知评估MoCA评分,自护行为EHFSCB-9评分.记录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再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MLHFQ总分和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总分和各项得分均明显低于各自干预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MORISKY评分、MoC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明显高于各自干预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EHFSCB-9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后明显低于各自干预前,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急诊就诊率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三位一体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护能力,降低再入院率和急诊就诊率,总体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实施干预的康复效果。方法 168例行心肺复苏后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急诊干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Glasgow昏迷评定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后GCS评分(11.78±2.9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2±3.23)分,NIHSS评分(1.23±0.0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0.3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102.23±7.89)次/min和平均动脉压(9.01±3.12)k 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66±7.18)次/min、(7.37±2.99)k P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9.12±2.3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32±3.21)d,焦虑评分(4.81±1.3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2±1.7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69.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康复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25例心肺复苏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接受基础护理,观察组(13例)在基础护理上增加急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率、动脉压。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率、动脉压无较大差异(P> 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可改善患者动脉压、心率,提升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郭瑞  刘学伟  张苗 《贵州医药》2022,(2):335-336
目的 分析予以心肺复苏后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和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01至2020.12于本院开展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病患共8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划分成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急诊护理干预)分别44例,统计并比较两组于不同护理模式下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此次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60)和参照组(n=60)。患者都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康复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则开展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康复,研究组GOS评分1~2分的患者显著多于参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呼吸系统重症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O1O 年4月-2O12年8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系统重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行常规呼吸内科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护理结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 PaO2、PaCO2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护理后观察组的 PaO2高于对照组,PaCO2及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O. O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满意,建议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ICU综合护理在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62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各有31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ICU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 0.05),护理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PaO2均明显增加(P 0.05),且观察组护理后PaO2显著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P 0.05);护理后两组PaCO2均明显下降(P 0.05),且观察组明显较同时期的对照组低,两组护理后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护理中运用ICU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患儿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症状,促进其血气指标的改善,有利于预后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谭秋月  李堃 《黑龙江医药》2021,34(1):155-157
目的:研究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二氧化碳(CO2)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AECOPD合并CO2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无创辅助通气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血气指标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病死率与气管插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R、HR、PH、SaO2、PaO2、PaCO2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R、HR、PaCO2均低于对照组,而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ECOPD合并CO2潴留采用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急性呼吸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ICU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接受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ICU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相应护理方式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PaO2较高,PaCO2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并可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84例ICU重症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血气指标、康复情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血氧分压(PaO2)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低于对照组,撤机、住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ICU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的血气指标,缩短撤机时间,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提升满意度,临床可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3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及观察组(n=37),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理职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