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我院(海拔2780m)1985年—1999年住院死亡病人442例进行统计分析,以帮助了解本地区住院病人的死因,为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1985年1月至1999年12月住院病人死亡登记。部分内容抽取病历调查。死亡原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编码分类统计。重点显示住院死亡病人的性别、死亡年龄、疾病系统构成及顺位等情况。结果与分析1 性别构成 442例住院死亡患者中,男性317例,女性125例。男女之比为2.51。尤其是外伤,男96例,女28例,男女之比为3.41。其次是恶性肿瘤男32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2.91。消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掌握高海拔地区我院住院患者死亡病因及特点,为医院医疗规划及加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4年—2013年住院死亡患者病案首页资料6 102份,对其性别、年龄、死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为2.12%;男性明显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占61.96%;前5位的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占死亡患者总数的83.55%。结论:根据死因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全社会及医院应加强对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关注,加强慢性病和重点疾病诊治、预防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3.
医院是患者聚集场所,致病微生物和易感人群较为集中,因此,预防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管理、提高医护质量的重要内容[1]。为分析医院感染与住院死亡病例的关系,现对我院219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旨在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从而降低病死率。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01~12住院死亡病例219例。  相似文献   

4.
436例死亡病例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我院住院病人的死亡原因分析,了解该地区疾病死亡的趋势,为今后医院工作的重点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住院死亡病例,对其死亡原因、性别年龄构成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男性死亡人数明显多于女性,死亡年龄大多集中在50岁以上,前三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恶性肿瘤及损伤和中毒。结论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防治工作,减少交通事故的意外损伤,降低病死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高原地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98例死亡病例的情况分析.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医院2006年9月-2009年9月全部死亡报告病例进行死因构成统计分析.结果:①男死亡73例,女死亡25例,男女之比为2.92:1;死亡率随海拔增高而增加;②对死因确诊的95例病例进行死因分析,第1位死因为:脑出血57例(60.00%),...  相似文献   

6.
心脑血管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 ,如何降低其发病率、病死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本文对我院 1997年 7月~ 2 0 0 3年 3月住院死亡的心脑血管病人的死亡时间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显示其昼夜死亡时间具有显著的规律性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 415例 ,男性 2 5 8例 ,平均年龄 6 5 6岁 ,女性 15 7例 ,平均年龄 6 6 3岁。首先将 415例死亡病人按死亡时间 ,统计每小时死亡人数 ,然后从 0时开始每 4h为 1个时段 ,分为 6个时段 ,再合计每个时段的死亡人数 ,用圆形分布资料统计法 ,寻求心脑血管疾病昼夜死亡的时间规律。2…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小儿疾病和死亡的关系,为降低小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994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各科所有(0-14)岁住院小儿死亡病例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1994年—2001年按ICD-9分类,2002年—2009年按ICD-10分类)进行归类分析。结果:2002年—2009年比1994年—2001年死亡人数明显下降,2=81.385,P〈0.01;男性小儿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死亡年龄以新生儿和1个月-3岁小儿为主;主要死亡疾病:新生儿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新生儿主要死亡疾病: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死亡原因以呼吸衰竭、呼吸循环衰竭为主。结论:①降低新生儿期死亡率应防止早产,做好围生儿和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及抢救工作;②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改善营养状况,加强婴幼儿健康体检是降低婴幼儿期死亡率的有效方法;③避免小儿损伤和中毒引起死亡应加强家庭看护及安全教育宣传;④对10岁以上儿童注意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应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18例高原肺水肿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肺水肿是由于人体进入海拔 30 0 0m以上高原地区后机体急剧缺氧所引起的一种特发病 ,是高原病的危重型之一 ,若救治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关于高原肺水肿死亡病例分析报道较少 ,现将我院 1 95 6年— 1 999年收治的 1 8例高原肺水肿死亡病例报道如下 ,试图弄清楚高原肺水肿患者死亡的原因 ,以便为高原肺水肿救治提供临床依据。临 床 资 料1 一般情况 男性 1 5例 ,女性 3例 ;年龄 4.5岁~ 5 6岁 ,平均年龄 2 9.6岁。发病海拔35 0 0m~ 40 0 0m6例 ,40 0 0m以上的 1 2例。汉族 1 7例 ,回族 1例。住院死亡时间 ,最短者入院 2小时 ,最…  相似文献   

9.
2001年青海省孕产妇死亡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孕产妇死亡进行监测的工作 ,已纳入了我省妇幼卫生的日常工作中 ,从 1 999年至今我院除对西宁市 ( 2 2 60m)、湟中县 ( 2 70 0m)、互助县 ( 2 80 0m)三个国家级监测点监测外 ,同时将民和等 7个县列入省级监测点 ,现将2 0 0 1年 1 0个点孕产妇死亡监测情况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资料 全部资料均来源于全省 2 0 0 1年度各监测点 (西宁市、湟中县、互助县、民和县、贵德县、同仁县、门源县、都兰县、称多县、班玛县、海拔 1 81 4m~ 3 70 0m)上报数据 ,并于年度内进行了 2次省级质控的数据资料和孕产妇死亡病例专家讨论记录。2 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1-2004年912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艳茹  陈玉梅 《航空航天医药》2006,17(1):64-64,F000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对我院2001-2004年912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在了解住院病人死亡情况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延长寿命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2001-2004年住  相似文献   

11.
李喜元  尹吉东  王景民  李灯凯  王曦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9):1052-1053,1055
目的:回顾新开重症监护病房(Icu)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构成、死亡原因构成及病死率等情况,为今后提高我院ICU的收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死亡原因、治疗以及转归等情况,采用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年来总体死亡病例83例,中位年龄71.0[62.0—81.0]岁,主要分布于60—79岁年龄组。男:女=1.96:1。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II(APACHEII)评分中位数32.0[27.0,38.01。死亡原因排前三位的是心脑血管病32例(38.6%),呼吸系统疾病17例(20.5%),多器官功能不全16例(19.3%)。总的住院病死率为22.4%。老年前期纽、老年纽、高龄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15.0%,23.9%,31.1%,随年龄有逐渐增加的趋势(x^2=7.14,P〈0.01)。急诊转入纽、会诊转入组、术后转入纽病死率分别为48.1%,33.1%,5.3%,急诊转入组病例病死率最高(x^2=58.04,JP〈0.01)。结论:我院新开综合ICU死亡病例以老年组人群分布最多,以男性多见,死亡原因以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多器官功能不全为主。加强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感染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防治是我院ICU未来降低病死率应该重点主抓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高原地区1354例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高原地区医院住院病人死亡的原因和特点。方法:采用系统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分析了我院自1956年-2001年收治的1354例死亡病例。结果:我院住院病人死亡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传染病、创伤、高山病、呼吸、消化、恶性肿瘤,传染病住院死亡人数从50年代至今一直偏高不下,心脏疾病住院死亡人数较内地同期比偏低,高山病死亡人数80年代以后明显下降。结论:西藏高原地区,住院病人死亡特点同平原地区相比明显不同,其中在所有死亡病例当中,传染病所致的死亡病例最多,高山病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死亡构成比很高,而80年代以来下降到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战伤感染死亡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战争武器杀伤力增强 ,伤后感染率明显升高。 1979年 ,我院收治严重战伤感染 2 9例 ,均经积极救治无效死亡。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2 9例均为男性 ,年龄 1934岁 ,平均 2 4 1岁。由汽车送入我院 3例 ,由火车送入 2 0例 ,由直升机送入 6例。1 2 原发伤部位和伤情 见表 1。1 3 发生感染部位及构成情况 见表 2。1 4 辅助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 <10× 10 9/L 2例 ,(112 0 )× 10 9/L 9例 ,>2 1× 10 9/L 18例 ;中性0 80 0 85者 3例。 0 860 90者 8例 ,>0 9118例。致病菌培养 :痰培养生长葡萄球菌、凝表 1 战伤感染死亡 2 …  相似文献   

14.
黄先形 《西南军医》2011,13(5):861-862
目的 对我院住院患者的主要死因及相关因素加以分析,为制定卫生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调阅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我院住院患者档案,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亡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死率逐年降低,住院死亡病例占总住院人数2.15% (345/16025),男性病例高于女性.患者死亡率前5位分别为恶性肿瘤33.33%,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28.69%,循环系统疾病17.10%,损伤、中毒和外伤5.51%,消化系统疾病4.06%.结论 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居我院死亡病例之首,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和外伤、消化系统疾病、威胁我国人口生命的疾病主要是恶性肿瘤,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及循环系统疾病.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重视环境保护,是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滇南地区军人住院死亡原因,向各级卫生管理部门提供资料。方法收集1979~2008年度住我院军队伤病死亡患者资料,采用出院第1诊断,按ICD-10疾病(死因)分类,分3个年度段进行排序对比分析。结果驻滇南地区军队人员住院死亡主要原因为:恶性肿瘤、传染与寄生虫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等8个系统36种疾病。结论恶性肿瘤、传染病、心脑血管病、损伤与中毒是导致滇南地区军队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应根据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人员,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伤病的防治工作,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16.
347例创伤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伤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在美国,创伤是40岁以下人员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已超过7万人,伤20余万人。创伤伤员多为青壮年,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而创伤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1]。本文通过对我院1995~1998年间收治的347例创伤死亡病例的分析,讨论创伤死亡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创伤急救提出建议。临床资料1995~1998年我院收治的创伤病人中死亡347例,去除资料不完整者74例,本文将分析资料完整者273例。其中男174例,女99例,男女比例为1.7:1。伤员年龄分布见表1,损伤机制分类…  相似文献   

17.
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 ,降低意外死亡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将 1995~ 1999年大连市某区居民意外死亡统计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有公安分局提供 ,死亡资料来源于市、区医院填报的死亡报告单 ,资料可靠。2 结果与分析2 1 死亡率 1995~ 1999年人群累积人口为 185 1348人 ,男性为 919772人 ,女性为 9315 76人 ,性别比值 0 .99∶1。总死亡率为 43 97/10万 ,男性死亡率为 5 8 2 8/10万 ,女性死亡率为 2 9 84/10万 ,性别比值 1 93∶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P <0 .0 1)差异非常显著。见表 1表 1    大连市某区 1995~ 19…  相似文献   

18.
20 0 0年 ,大连市某区年均人口数为 3 66690人 ,其中男性 1 81 0 49人 ,女性 1 85 64 1人 ,共死亡 2 3 63人 ,死亡率为 64 4 41 / 1 0万 ,与 1 99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1 0 1 %。男性死亡 1 3 40人 ,死亡率为 740 .1 3 / 1 0万 ,与 1 999年比下降了 2 83 %。女性死亡 1 0 2 3人 ,死亡率为 5 5 1 .0 6/ 1 0万 ,与 1 999年比上升了 1 49%。现将死因分析如下。1 死亡原因1 1 各年龄段前 1 0位死因  0岁组的主要死因是先天异常 ,1~ 5岁组的主要死因是损伤和中毒 ,1 5~ 65岁的死亡病例中 ,主要是肿瘤 ,与 1 999年同期比 ,无明显差异。1 2…  相似文献   

19.
基层部队医院严重多发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重多发伤伤情重、变化快、处理难、死亡率高 ,无论在战时还是平时 ,都是部队减员的重要原因。由于绝大多数严重多发伤首先是在离现场最近的基层部队医院进行抢救 ,因此 ,只有提高基层部队医院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能力 ,才能有效地降低其死亡率。笔者对 10年来收治的 17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总结 ,对其中死亡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 ,以寻求降低其死亡率的对策。临床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 :从 1992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10年间多发伤住院病例中筛选出严重多发伤 178例。筛选标准 :(1)病历记录完整 ;(2 )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 2 0分 …  相似文献   

20.
我院急诊科 1 996年 9月~ 2 0 0 1年 8月间共接诊急诊患者 890 85人次 ,其中死亡 1 90例。本文就死亡患者病因加以分析 ,探讨急诊危重症的特点 ,以提高急诊救治水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自 1 996年 9月~ 2 0 0 1年 8月底 ,急诊科共接诊急诊病人 890 85人次 ,死亡 1 90例 (占 0 .2 1 % ) ,年龄 2~ 1 0 4岁 ,平均 5 8.5岁 ,其中男 1 0 7例 ,平均5 2 .1岁 ,女 83例 ,平均 6 6 .7岁 ,男 :女 =1 .2 9:1 ;45岁以下 5 9例 ,男 45例 ,女 1 4例。1 .2 急诊抢救全部病例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复苏抢救 ,给予气管插管 ,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