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人类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38例患者的44个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理组织蜡块进行HPV-DNA的检测。结果显示,38例中30例患者的30个瘤组织蜡块呈HPV阳性,总感染率为68.2%,其中30例次HPV11型阳性(68.2%),18例次HPV16型阳性(40.9%),2例次HPV18型阳性(4.5%),其中18例HPV11,16、2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38例患者的44个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理组织蜡块进行HPV-DNA的检测。结果显示,38例中30例患者的30个瘤组织蜡块呈HPV阳性,总感染率为68.2%,其中30例次HPV11型阳性(68.2%),18例次HPV16型阳性(40.9%),2例次HPV18型阳性(4.5%),其中18例HPV11,16、2例HPV11,18呈双重感染。试验表明,HPV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病因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不同年龄组鼻腔最小横截面积(minimalcross-sectionalarea,MCA)及其距前鼻孔的距离(distanceoftheminimalcross-sectionalareafromthenostril,DCA),应用声反射鼻测量计对1355名健康儿童、少年及成人(3~86岁)进行检测,并对儿童、少年的MCA、DCA值与年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单侧鼻腔MCA范围为0.192~0.915cm2,DCA范围为0.300~2.554cm,儿童及少年时期MCA、DCA变化均与年龄呈显著直线正相关关系(P<0.01),健康成人MCA、DCA在各年龄组内存在性别差异(P<0.05)。本检测所提供数据可为鼻腔生理、病理生理研究,鼻腔疾病的协助诊断及疗效判定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跃军  任正心 《耳鼻咽喉》2000,7(4):208-210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为临床难汉疾病之一,预后较差。该病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对1988~1998年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5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认为本病应与鼻腔癌,血管瘤,鼻息肉相鉴别。其病理特点为在不同的瘤细胞内可见典型的前黑色素体,注意寻找瘤细胞内细小的黑色素颗粒,可避免误诊。广泛彻底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亦可配合放疗。  相似文献   

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组织中某些类型的乳头状瘤病毒的基因表达显著增强,恶变率较高,治疗上首选手术切除。本前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病变范围。对于体积小、范围局限的NIP可以选经鼻腔、或柯-陆氏径路、或在内窥镜下切除;而体积大、范围广的NIP则以经鼻侧切开径路切除为宜,以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B病毒与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2例原发性鼻窦、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T细胞型13例,B细胞型9例)瘤组织及20例炎症性鼻腔鼻窦粘膜组织中EB病毒DNA酶基因。结果 发现实验组中14例EBV-DNA酶基因阳性,T细胞型13例中9例阳性,B细胞型9例中5例阳性,总阳性率为63.6%;对照组20例中4例EBV-DNA酶基因阳性,阳性率为20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健康儿童不同体位下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探讨体位变化对鼻腔几何形态和鼻阻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73例健康儿童按年龄分组:3~6岁组、7~10岁组及11~14岁组,对其进行声反射鼻腔测量,得到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声反射鼻腔测量参数值,包括鼻腔和鼻咽容积以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各年龄组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比坐位时增大(P〈0.05),左侧卧位与右侧卧位、仰卧位总鼻气道阻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双侧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NCV)、双侧鼻咽容积(nasopharyngeal volume,NPV)及总鼻腔最小横断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与坐位比较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组坐位总鼻气道阻力与7~10岁组、11~14岁组比较增大,7~10岁组总鼻气道阻力与11~14岁比较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6岁组坐位双侧NCV、双侧NPV及总NMCA较7~10岁组、11~14岁组减小,7~10岁组与11~14岁组比较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体位变化在儿童亦可引发与成人相似的鼻腔几何学和气流动力学的变化。声反射鼻腔测量在研究儿童鼻及鼻咽部气道几何形态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B病毒与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22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T细胞型13例,B细胞型9例)瘤组织及20例炎症性鼻腔鼻窦粘膜组织中EB病毒DNA酶基因。结果发现实验组中14例EBVDNA酶基因阳性,T细胞型13例中9例阳性,B细胞型9例中5例阳性,总阳性率为63.6%;对照组20例中4例EBVDNA酶基因阳性,阳性率为20%,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检验,P<0.005)。结论EBV感染不仅存在于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也存在于T细胞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  相似文献   

9.
正常清醒豚鼠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正常清醒豚鼠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的特性。方法 采用CELESTA 503型耳声发射分析仪对26只正常清醒豚鼠(35耳)进行DP图及DP输入/输出曲线(DP-I/O)的测试,随机选择11只正常清醒豚鼠(20耳)进行DPOAE的重复测试,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DP图中,当初始音强度L1/L2为 70/65 dB SPL时,正常清醒豚鼠的 DPOAE幅值随测试频率f0从0.75-8kHz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7.90±1.96-50.65±0.71)。在 DP-I/O中,当f0分别为4、6、8 kHz时,正常清醒豚鼠的DPOAE幅值随L1/L2从70/65以5dB-挡降至15/10 dB SPL而呈线性下降(P<0.01),在L1/L2为55/50或60/55 dB SPL处出现饱和或低谷,同一I/O曲线上L1/L2分别从70/65及55/50 dB SPL递减至阈值的I/O斜率(分别记为KT及KL)均接近于1,且KL大于KT(P<0.01)。重复测试的DPOAE幅值差异小(< 1dB SPL)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清醒豚鼠DPOAE测试充分表现了其捡出率高、反应幅值大  相似文献   

10.
健康成人鼻声测量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鼻限流节段即鼻瓣的部位,提供健康成人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MCA)和鼻腔容积(NCV)的测量值及影响因素,应用丹麦产RH-2000型鼻声测量计对176名健康成人进行了测试。NMCA为0.55±0.13cm2(x±s,下同),距前鼻孔6.0cm处的NCV为7.16±1.82cm3,NMCA有82.7%位于下鼻甲前端,距前鼻孔的距离为2.22±0.35cm,17.3%位于鼻内孔,距前鼻孔的距离为0.79±0.25cm,表明鼻限流节段即鼻瓣位于鼻腔前部即鼻内孔至下鼻甲前端之间。男性NMCA和NCV均大于女性(P<0.05),两侧鼻腔间NMCA和NCV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60岁以上者NMCA和NCV显著增大(P<0.01,P<0.05)。鼻声测量法(AR)是一种利用声反射原理对鼻腔几何学进行测量的新方法,本文所提供的NMCA的测量值及影响因素,可为临床应用AR客观评价鼻腔开放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胞必佳瘤体局部注射对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及S-P一步法分别检测10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胞必佳注射前后NK细胞活性,CD3、CD4、CD8、CD4/CD8,并比较其变化。结果:治疗后NK细胞活性,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CD8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胞必佳能提高NK细胞活性,显著性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皮细胞膜蛋白1(EMP1)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Quantitative PCR分别在2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和15例正常下鼻甲黏膜标本中测定EMP1的表达。 结果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中度上皮化生(12/25 ,48 %)是最常见的上皮重塑类型。与对照组相比, EMP1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此外,EMP1的表达水平与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 结论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EMP1表达的下调与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上皮异常重塑的一个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单侧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并发鼻息肉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单侧鼻腔鼻窦良恶性病变并发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霉菌性鼻窦炎9例.出血坏死性息肉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8例,血管瘤2例.鳞状细胞癌2例。15例行鼻内镜手术.4例行上颁窦根治结合鼻内镜手术.5例行鼻侧切开术.1例行上颁骨部分切除术。术前误诊4例,术后2例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单侧鼻腔息肉患者.要警防是否合并其它鼻腔鼻窦病变。鼻内镜、CT检查和活检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以彻底清除病变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声反射鼻测量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声反射鼻测量计在辅助客观评估各种鼻腔及鼻咽部疾病(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及评价此类疾病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疗效中的作用,应用其测量了159例各种鼻腔及鼻咽部疾病患者,结果发现随鼻腔及鼻咽部疾病的病变性质,程度不同,鼻腔最小横截面积,鼻腔容积,鼻咽部容积有相应的改变,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后可基本恢复正常。提示声反射鼻测量计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在多种鼻腔及鼻咽部疾病的辅  相似文献   

15.
口腔咽部原发鳞癌手术标本145例,男100例,女45例,平均年龄62.6岁。其中口腔癌84例,咽部癌61例,治疗上采用手术、化疗、放疗或综合疗法。将标本石蜡包埋,制成50pm切片,提取肿瘤部分单株细胞,行核DNA染色,分别采用流式细胞计法(FCM)和显微荧光测光法测定DNA量及异型。践(DH)。结果发现,145例中二倍体型44例(30%),非整倍体型101例(70%),其中口腔癌占61%(51例),咽部癌占82%(50例),舌癌较少(56%),下咽部癌最多(97%)。T1非整倍体占52%,T26…  相似文献   

16.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 ,预后较差。该病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对1988~ 1998年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15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 ,认为本病应与鼻腔癌 ,血管瘤 ,鼻息肉相鉴别。其病理特点为在不同的瘤细胞内可见典型的前黑色素体 ,注意寻找瘤细胞内细小的黑色素颗粒 ,可避免误诊。广泛彻底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亦可配合放疗。  相似文献   

17.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上皮细胞良性过度生长的病变,但其仍具有破坏性、复发性以及恶变趋向,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给社会造成极大负担。目前关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并没有完全阐明具有因果关系的病因。研究表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吸烟、环境因素、宿主基因等有关。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本文就关于近年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病毒感染、吸烟、慢性炎症、环境因素、宿主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鼻声反射测量法(acousticrhinometry,AR)是一种客观测量鼻腔几何形态、截面积及容积的新方法。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接受AR检查并与21名正常人作比较,均为高加索人种;18例患者作了鼻中隔纠正术前与术后的对比。结果显示鼻腔最狭窄面积(MCSA)位于鼻腔前部,与鼻气道阻力(VAR)主要产生部位相吻合;术后MCSA增加伴NAR降低,提示MCSA能较好地反映鼻腔通气功能,但鼻腔容积并不是评价鼻腔通气功能的敏感指标。由于鼻气流感觉与NAR非同一概念,在解释AR和前鼻测压法检查结果及与主观症状关系时应谨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应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2例,该病好发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应与鼻腔癌、血管瘤、鼻息肉相鉴别;广泛彻底切除为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并对本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良性肿瘤,但因其侵袭性强、复发率高及有一定的恶变率而受到临床的重视。外科手术治疗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过去常规运用鼻外径路方法,主要包括鼻侧切开术和面正中掀翻术切除肿瘤。近年部分学者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