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脊柱功能单位(FSU)的生物力学作用,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将16个胸椎FSU交替分配至两组,制成压缩骨折模型,对骨折椎体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用磷酸钙骨水泥(CP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灌注.测量手术前后FSU强度和刚度,不同载荷下椎间盘、椎体和后部结构的应力、应变值以及椎间盘的位移值.结果 术后CPC组和PMMA组FSU强度较术前分别增加14%和16%,刚度分别减少13%和12%.两组FSU未强化椎体的应力应变值均高于术前(P<0.05),CPC组未强化椎体应力应变值低于PMMA组(P<0.05).两组FSU术后椎间盘位移比术前明显减少(P<0.01),CPC组椎间盘位移值大于PMMA组(P<0.01).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增强了FSU的生物力学性能,但可促使邻近节段退变,改变灌注剂材料特性可以改善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瞬态损伤机制和结构破坏与能量吸收的变化规律;明确L1椎体爆裂骨折的失稳机制及损伤阈值。材料和方法:对18例新鲜尸的胸腰段脊柱标本进行不同能量的纵向撞击,实时采集和量化分析损伤节段的工程参数;结合节段的影像学、解剖病理和三维运动,综合分析节段的损伤状况。结果:胸腰段脊柱遭受的撞击力及拍击速度随撞击能量的升高而显著提高,力的作用时随撞击能量升高而减少;L1椎体的破坏程度与撞击力成正比;节段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变化由T12-L2逐渐递减;节段的失稳首先表现为侧弯、旋转失稳,随着撞击能量地增加才表现为各方位的失稳。结论:节段遭受爆裂骨折的破坏能量、撞击力可作为损伤阈值的有效指标,而撞击速度、加速度、速度及位移大小仅可作为损伤限量的参考值;三维运动稳定性测试对撞击程度的评价较影像学灵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手术时年龄2.5~8岁,平均5.4岁,术前侧凸Cobb角57.5°(40°~78°),后凸Cobb角42°(27°~56°)。结果通过5个月~36个月随访,术后侧凸Cobb角为15.4°,平均矫正率为73.2%,后凸Cobb角为13.1°,平均矫正率为68.8%,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并发症。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保存了脊柱的生长能力和运动节段,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不稳是指在正常生理负荷下腰椎运动节段超过正常限制范围并表现出异常反应。脊柱的稳定性是指功能单位在生理负荷下不产生异常形变或过度活动。腰椎不稳的常见原因有外伤性、退变性、峡部性、医源性及破坏性。本研究重  相似文献   

5.
经皮椎体成形术相关问题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指在影像技术引导下经皮椎体注射骨水泥到病变椎体,以增加椎体强度,提高脊柱的稳定性,消除或减轻腰部疼痛的一种方法[1]。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后,其稳定结构发生破坏,脊柱处于失稳状态,产生腰部疼痛,不能负重。在我国老年人口  相似文献   

6.
脊柱滑脱是指脊椎体间因各种原因造成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最常见于腰椎,尤其是L5S1节段前滑脱,随着对脊柱内固定技术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体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Ⅰ组(采用椎体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Ⅱ组(采用椎体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Ⅲ组(采用椎体短节段固定骨水泥注射术)各20例,通过术后回访测量手术前后以伤椎为中心的脊柱功能单位(包括伤椎盟二下位椎间盘)的前后缘压缩比、伤椎椎管前后径(取其上缘最窄处)、脊柱后凸Cobb角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随访,三组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脊柱功能单位(包括伤椎盟二下位椎间盘)的前后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脊柱后凸Cobb角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Ⅰ组手术后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Ⅱ组、Ⅲ组(均P<0.05).结论 经后路椎体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分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3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26例选为研究对象,给予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以及Cobb's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E级患者的例数显著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3节段以上脊柱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总结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 2011年 1月 ~2013年 5月本院接收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病例 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脊柱后凸角、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等指标.结果 术后患者骨折处基本恢复正常,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等发生,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前缘高度、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脊柱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重建骨折脊柱的高度及生理曲度,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促进受压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胸腰椎骨折在创伤骨折中约占3%~5%,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恢复椎体的高度与脊柱生理弯曲,重建脊柱稳定性,以及解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是治疗的目的。我院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39例,随访27例,效果满意。报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跳跃性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113例跳跃性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53例)。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VAS、JOA评分分别为(3.2±0.6)、(20.1±6.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4±1.1)、(15.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跳跃性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较常规手术减轻患者疼痛,脊柱功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柱,有维持躯干正常形态、运动及保护内脏和脊髓神经的功能。1911年A lbee[1]将胫骨骨块植于脊柱的相应节段来治疗脊柱结核,H ibbs[2]将植骨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侧弯,这些工作奠定了脊柱外科的基础。当今,脊柱融合术在临床广泛应用,在植骨材料上从自体骨植骨、同种异体骨植骨、异种异体骨植骨发展到目前多种骨替代材料及细胞因子的研究应用,使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脊柱融合的定义脊柱融合是通过手术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有病变的脊柱(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  相似文献   

13.
苗振林 《河北医药》2014,(19):2986-2987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损伤的各类骨折中,稳定性最差,多由外伤引起,多数患者前柱、中柱和后柱在脊柱骨折脱位损伤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临床施治带来较大困难[1]。脊柱生理解剖结构的重建以及其稳定性的保障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关键[2],目前临床多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对5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实施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腰椎的运动节段随年龄的增长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改变,运动节段稳定性的维持与脊柱本身的结构和与之相关的肌肉系统有关。因创伤、感染、肿瘤、退形性变、各种减压手术、先天畸型或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对腰椎节段失稳概念、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研究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选择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意义及术后复位或内固定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因被诊断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1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采取不同手术方式,不稳定型骨折采用短节段固定、长节段固定或前路固定;稳定压缩型骨折采取未处理和植钉固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均进行X线、CT或MRI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角,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结果随访椎椎体前缘高度(31.34±4.06)mm,后凸角(5.64±3.49)°。结论应视患者具体损伤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的方式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可达到满意的复位及内固定效果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刘文军  徐来元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93-3394
脊柱骨折常引起椎体、骨折块发生移位压迫脊髓,造成脊髓损伤,甚至瘫痪[1].胸腰段脊柱是脊柱生理弯曲的特殊性,是脊柱骨折常发部位[2].本研究通过对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多节段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参照组实施常规开放式手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椎体高度、Cobb角、肢体功能评分、手术前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患者进行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3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收治的44例患者为不稳定性的骨折,选取长节段的手术治疗;B组收治的39例患者为稳定性的骨折,采用保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病变椎体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病变椎体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针对患者的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能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6月采用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8例,均为3个及以上责任节段病变。观察术后手术并发症情况,根据术前、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值,观察手术间隙融合情况,根据JOA评分系统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出现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12个月患者神经症状均好转,37例可见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后6、12个月的颈椎曲度C值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颈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达到充分减压,即刻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何强  佟彬 《河北医药》1994,16(3):131-133
为了研究Luque技术固定不同节段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本实验用成人尸体脊柱模拟T(12)~L1中后柱损伤模型。用传感器技术在弯矩和转矩作用下,观察Luque棒固定不同节段椎板数对脊柱的稳定性,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实验时.标本下端固定,上端受力,最大力矩10N—m.分5等级逐级加载,负荷位移(横位移及角位移)只测损伤部位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相对位移。结果表明:损伤脊柱的稳定性随椎板固定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四椎板固定即有足够的稳定性,与三椎板以下固定相差显著,而与四椎板以上固定相差不显著。通过对15例经Luque手术后半年以上的胸腰椎不稳定损伤病人的随访,发现对于单平面脊柱损伤,四椎板固定足以达到稳定目的,而不需要增加椎板固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