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腋神经损伤临床较为常见,治疗方法不尽一致,效果也各不相同,多要牺牲相邻一条神经功能来进行神经修复.目的介绍用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效果.设计以神经干走行方向纵向观察研究.地点和对象资料收集于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及本院收治的6例患者.方法采用灌注成人尸体标本16具,常规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支,主要观察腋神经和桡神经肱三头肌支的分支数量、毗邻关系以及测量各神经支的口径.根据解剖学特点,前瞻性地应用于临床6例,术后进行随访,定期检查腋神经肌力.主要观察指标解剖观察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肱三头肌长头支与腋神经相隔于长头本身,转位方便,其横径与腋神经前、后支横径相近,便于吻合.临床应用6例,术后经随访6~16个月,4级以上肌力5例,3级肌力1例,伸肘无影响.结论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转位修复腋神经,术式简便,容易操作,适用于臂丛部分损伤、肱三头肌正常的腋神经瘫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上臂后上切口入路肱三头肌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牵拉三角肌时易损伤腋神经后支及锁骨上臂丛,探查和联合其他神经转位时需变更体位.目的:分析腋窝入路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的可行性.方法:取常规甲醛固定成人上肢标本10具20侧,于标本平卧,上肢外展外旋位,腋窝入路,对腋窝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测量腋神经起始处至分支处距离及其分支起始处的横径,肱三头肌各肌支起始处横径,各肌支由入肌点向近端进行无损伤分离长度.结果与结论:腋神经肩胛下肌下缘分成前后两支,前支横径平均为2.5(1.6~3.4) mm.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起点处横径为2.2(1.4-2.8) mm.桡神经与腋神经距离平均为18.2(10.2~30.0) mm.腋神经前支与桡神经肱三头肌支横径相似,距离短.表明腋窝入路可暴露和辨别腋神经前后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支在背阔肌腱表面水平靠近腋神经,可选择任一肌支转位移植修复腋神经.  相似文献   

3.
背景:腋神经损伤后致三角肌麻痹,上肢外展功能受限,其手术治疗方案存在争议,采取后位入路的神经移位移植方法能否达到满意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恢复肩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3例腋神经损伤且无任何恢复征象的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4(18~55)岁,三角肌肌力为M0或M1即三角肌功能完全丧失.采用后入路于10倍手术显微镜下将桡神经长头支移位移植至腋神经前支修复肩外展功能.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者肩外展功能恢复结果.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经21(6~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的术后感染及血肿,肩外展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三角肌恢复M4以上肌力7例,M3肌力4例,M2肌M1肌力各1例,有效率达92%,优良率达到85%,均末出现伸肘功能障碍.说明采用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支移位移植修复腋神经前支恢复三角肌功能,是一种简便、可靠的修复肩外展功能的方法,且本术式适用于臂丛神经部分损伤、腋神经损伤及严重的四边孔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Ⅰ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Ⅱ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Ⅲ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77;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最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177;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17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177;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177;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177;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77;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利,术后近期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状况良好,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有待于进一步随访。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改良术在临床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神经再生距离,手术切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1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完成。选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16具,男11具,女5具,共32侧。常规解剖显露三角肌、肩袖、四边孔和腋神经,观测腋神经及其分支的体表投影、直径、起始、走行、分布和肩袖的解剖关系。 结果:腋神经出四边孔处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肩峰平面下方3.8-7.2cm,平均(5.0&;#177;1.5)cm、三角肌后缘前方2.7-5.6cm,平均(4.0&;#177;1.4)cm处。小圆肌支入肌前长约0.8-2.6cm,平均(1.6&;#177;0.8)cm,支配小圆肌;后支入肌前长约1.0-4.2cm,平均(2.5&;#177;1.5)cm,后支横径为1.3-2.1cm,平均(1.7&;#177;0.3)cm,支配三角肌后部和肱三头肌长头附近的皮肤。前支入肌前长约2.0-4.2cm,平均(3.1&;#177;0.8)cm,横径为1.7-2.9cm,平均(2.1&;#177;0.7)mm,支配三角肌前份和三角肌区下部的皮肤。 结论:腋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基础,肩部外伤是肩袖合并腋神经损伤的直接原因,临床应注意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1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完成。选取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16具,男11具,女5具,共32侧。常规解剖显露三角肌、肩袖、四边孔和腋神经,观测腋神经及其分支的体表投影、直径、起始、走行、分布和肩袖的解剖关系。结果:腋神经出四边孔处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肩峰平面下方3.8~7.2cm,平均(5.0±1.5)cm、三角肌后缘前方2.7~5.6cm,平均(4.0±1.4)cm处。小圆肌支入肌前长约0.8~2.6cm,平均(1.6±0.8)cm,支配小圆肌;后支入肌前长约1.0~4.2cm,平均(2.5±1.5)cm,后支横径为1.3~2.1cm,平均(1.7±0.3)cm,支配三角肌后部和肱三头肌长头附近的皮肤。前支入肌前长约2.0~4.2cm,平均(3.1±0.8)cm,横径为1.7~2.9cm,平均(2.1±0.7)mm,支配三角肌前份和三角肌区下部的皮肤。结论:腋神经内在的解剖因素是肩袖损伤合并腋神经损伤的基础,肩部外伤是肩袖合并腋神经损伤的直接原因,临床应注意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并观察该手术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在12具24侧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2001/2003用健侧C7移位至桡神经改良术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共9例,手术分3步完成:I期手术在探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损伤的同时,将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切断,预置于锁骨下的皮下组织内;II期从肘部开始切取尺神经,逆行分离至锁骨下区尺神经自内侧束发出部位,通过皮下隧道将尺神经远端引至对侧颈根部,与健侧C7神经根吻合;III期手术在锁骨下区完成尺神经与桡神经的吻合。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最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临床显示:手术过程顺  相似文献   

8.
桡神经浅支血液供应解剖学研究与神经移植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追踪测量供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起源,长度及外径等指标,为临床神经移植选材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供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分离68侧自愿捐献的成人上肢(局解用尸体),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血供来源等,并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倍)追踪观察了供给桡神经浅支的动脉起源部位、长度以及外径等。结果桡神经浅支的血供可分为3种类型,即A型:来源于桡动脉4例;B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48例;C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16侧。桡神经浅支上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8,108,7条,中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反动脉、肌动脉分别为95,3,15条,下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6,0,14条。结论 桡神经浅支上1/3段血供丰富,是临床上取材方便,应用理论的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9.
王克利  路来金  宫旭  丰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113-115,i0002
目的:观察前臂及腕部软组织功能重建中逆行肱桡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特征,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2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外科研究室完成。通过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男16侧,女4侧,左右各半,家属知情同意)。①通过红色乳胶灌注后,分别测量肱桡肌的肌腹、肌腱的长度、宽度、厚度。②解剖并测量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观测上述组3组血管的起止、走行、外径、长度及进入肱桡肌的位置。③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10倍,沿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向肌内解剖,观察上述肌支在肱桡肌内的吻合情况。结果:①肱桡肌形态:肱桡肌是前臂桡侧最表浅的肌肉,起于肱骨外上髁上方及外侧肌间隔,止于桡骨茎窝基底,为一长而扁的梭形肌。②肱桡肌营养血管:肱桡肌由桡动脉发出的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直接肌支等供血。③肱桡肌肌内显微解剖:桡侧副动脉主要营养肱桡肌的中上部,其肌内分支与远侧桡侧返动脉发出的肌内分支在肱桡肌内形成广泛吻合,并具有明显吻合弓,同时其肌皮动脉在肱桡肌表面垂直穿出,供应其表面皮肤血运;桡侧返动脉是营养肱桡肌中下部的的主要血管,分为升支、横支及降支,在肌内除与桡侧副动脉分支有广泛吻合并发出皮支外,还与远侧的桡动脉肌支有广泛的吻合,在肌内形成明显的吻合弓,相互代偿,重叠供血。结论:①解剖学观测发现肱桡肌具有多重血供,其主要血管在肌内有广泛吻合,重叠供血,相互代偿,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奠定了解剖学基础。②设计了以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肱桡肌肌支为蒂的逆行肱桡肌皮瓣,为前臂和腕部软组织修复及肌肉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追踪测量供给桡神经浅支的血管起源,长度及外径等指标,为临床神经移植选材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供体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分离68侧自愿捐献的成人上肢(局解用尸体),观察桡神经浅支的走行、血供来源等,并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6倍)追踪观察了供给桡神经浅支的动脉起源部位、长度以及外径等。结果桡神经浅支的血供可分为3种类型,即A型:来源于桡动脉4例;B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48例;C型: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16例。桡神经浅支上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8,108,7条,中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95,3,15条,下1/3段各来源于桡动脉、桡侧返动脉、肌支动脉分别为76,0,14条。结论桡神经浅支上1/3段血供丰富,是临床上取材方便,应用理想的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臂及腕部软组织功能重建中逆行肱桡肌皮瓣的应用解剖特征,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3/2003-02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外科研究室完成。通过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男16侧,女4侧,左右各半,家属知情同意)。①通过红色乳胶灌注后,分别测量肱桡肌的肌腹、肌腱的长度、宽度、厚度。②解剖并测量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观测上述组3组血管的起止、走行、外径、长度及进入肱桡肌的位置。③在手术显微镜下放大10倍,沿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向肱桡肌发出的肌支向肌内解剖,观察上述肌支在肱桡肌内的吻合情况。结果:①肱桡肌形态:肱桡肌是前臂桡侧最表浅的肌肉,起于肱骨外上髁上方及外侧肌间隔,止于桡骨茎突基底,为一长而扁的梭形肌。②肱桡肌营养血管:肱桡肌由桡动脉发出的桡侧副动脉、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直接肌支等供血。③肱桡肌肌内显微解剖:桡侧副动脉主要营养肱桡肌的中上部,其肌内分支与远侧桡侧返动脉发出的肌内分支在肱桡肌内形成广泛吻合,并具有明显吻合弓,同时其肌皮动脉在肱桡肌表面垂直穿出,供应其表面皮肤血运;桡侧返动脉是营养肱桡肌中下部的的主要血管,分为升支、横支及降支,在肌内除与桡侧副动脉分支有广泛吻合并发出皮支外,还与远侧的桡动脉肌支有广泛的吻合,在肌内形成明显的吻合弓,相互代偿,重叠供血。结论:①解剖学观测发现肱桡肌具有多重血供,其主要血管在肌内有广泛吻合,重叠供血,相互代偿,为设计逆行肱桡肌皮瓣奠定了解剖学基础。②设计了以桡侧返动脉及桡动脉肱桡肌肌支为蒂的逆行肱桡肌皮瓣,为前臂和腕部软组织修复及肌肉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于1987年以来,用带神经血管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同侧臂丛神经损伤和肿瘤引起的肱二头肌瘫痪、重建屈肘功能,近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例1:男,21岁。1986年2月因车祸撞伤左颈和肩部,继而出现左上肢肩部肌肉萎缩,屈肘功能障碍。检查:左上肢三角肌、岗上肌、岗下肌、肱二头肌萎缩,肌力0级,肌电图示以上肌肉无电反应。行左侧臂丛神经探查,带神经血管蒂背阔肌转位代肱二头肌术,术中发现腋神经和颈_5神经根断裂,行腋神经与颈_5神经根吻合.从左侧自腋后侧缘至背阔肌外侧缘作弧形切口,长约30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相似文献   

13.
带血管的胸背神经转位治疗颈椎手术并发神经根严重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神经根严重损伤患者的功能重建方法.方法 10例颈椎手术并发C5、C6神经根损伤患者,功能障碍明显,对于C5神经根损伤患者采取带血管的胸背神经吻合腋神经三角肌支治疗三角肌麻痹所致的肩外展功能障碍,C6神经根损伤患者采用带血管的胸背神经吻合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治疗肱二头肌麻痹所致的屈肘功能障碍.结果 10例患者9例受累肌肉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其中6例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肩肘功能得以明显改善,所有患者背阔肌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带血管的胸背神经转位可有效重建C5、C6神经根损伤所致功能障碍,是治疗颈椎手术所致节段性神经根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桡神经深支损伤后的的修复与效果。方法:对1990年-2000年收治的21例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桡神经深支损伤患者的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总结,完全断裂9例,不全断裂6例,挫伤4例,不可逆损伤2例,均于伤后2小时-8个月内作神经探查,行神经吻合12例(1例桡神经深支和伸肌群缺损,经尺桡骨缩短后吻合),神经松解4例,神经移植修复3例,肌腱移位2例。结果:21例均获18-24个月随访。胺Highet运动分级法评定,优:M4以上,良:M3,可:M3,差:M1或M1。其中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不熟悉桡神经深支局部解剖导致损伤并误诊误治;对桡神经深支损伤者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探查,行神经吻合,松解,可获得满意效果;对不可逆损伤在6个月以上,应行肌腱移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适合手背侧修复, 然而对于其远端蒂复合皮瓣的系统解剖学特点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对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观察, 探讨低旋转点的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和复合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 单一样本观察。单位: 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 实验于2004-10/12 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研究材料为 30 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 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 。方法: 将成人上肢标本以尺、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进行显微解剖。重点解剖: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吻合;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主要观察指标: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吻合及其与邻近骨、皮的血供关系。结果: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 近端来自桡侧副动脉穿皮支 2~6 支, 外径(0.6±0.3) mm; 远端来自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穿皮支 3~5 支, 外径(0.8±0.2) mm; 其他来自骨间后动脉穿皮支 6~9 支, 外径(0.7±0.3) mm。骨间后动脉发外径 0.3~1.0 mm 的肌骨膜支 6~8 支, 分布尺骨骨膜; 骨间后动脉的桡侧骨穿皮支与桡骨中下段裸区的骨膜血管吻合。上述支发出穿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和神经营养血管支, 形成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 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营养血管同源, 其远端蒂皮瓣、复合瓣的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 适宜手背远处的组织缺损的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17.
手术误伤桡神经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85年卫月~1996年12月手术误伤挠神经11例,现结合有关桡神经应用解剖,分析损伤原因。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8~40岁,平均23岁。致伤原因:①3例肱骨干骨折切开复位时误伤桡神经干。②1例肱骨外髁骨折有明显翻转移位,行切开复位时误伤挠神经浅支。③1例孟氏骨折切开复位时误伤桡神经深支。④1例桡骨小头陈旧骨折,行桡骨小头切除术时误伤桡神经深支。⑤2例尺桡骨中上段骨折,行切开整复时误伤桡神经深支。③2例尺桡骨下段陈旧骨折,畸形愈合者,行矫形术时误伤桡神经浅支。⑦1例肱骨干骨折术后取钢板时误伤桡神经干。2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认识,减少误漏诊。方法对前臂骨折术后桡神经深支损伤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外伤致右前臂畸形、肿痛、活动受限7 h入院,予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康复训练4周后发现伸拇、伸指功能无明显改善,肌电图检查示:右伸指总肌见纤维颤动电位、正锐波,考虑右侧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二次手术行前臂探查发现桡神经深支被固定钢板顶压损伤,予腓肠神经移植吻合术,术后伸拇、伸指功能仍未恢复,进一步行肌腱转位修复术,将部分尺侧腕伸肌腱与指伸肌腱编织缝合,拇长伸肌腱与部分桡侧腕长伸肌腱编织缝合。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伸腕、伸指、伸拇功能部分恢复。结论行前臂手术时应将前臂充分旋前,使桡神经深支最大限度的远离手术区,以避免术中损伤,术后康复时要注意观察,如发现桡神经深支损伤应尽早行探查术以利于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张发惠  林松庆  郑和平  张国栋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8):222-225,F0003
背景:前臂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特别适宜手部远端的组织缺损修复,但由于皮瓣旋转轴点较高,时常难以满足修复手部远侧创伤缺损的需要,还会对供区造成较大的损害。目的:观察前臂桡侧缘远端动脉穿支的解剖走行,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设计提出解剖学理论。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材料:实验于2004-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由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军区骨科研究所临床解剖学研究中心提供)。方法:以桡骨茎突为观测标志点,采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血管外径、距离。主要观察指标:①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②多头静脉的营养血管。③营养血管与邻近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血供关系。④多头静脉的浅深交通支。结果: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来自:桡动脉的皮支6-11支.外径(0.7&;#177;0.3)mm;掌浅支的皮支2-6支,外径(0.5&;#177;0.3)mm;桡骨茎突返支的皮支1-2支,外径(0.5&;#177;0.1)mm;鼻烟壶支的皮支1-2支,外径(0.6&;#177;0.2)mm。在桡骨茎突上方8.0-15.0cm,桡动脉肌间隙骨皮穿支1-3支,外径(1.1&;#177;0.2)mm,分布桡骨体部中下段的裸露区及相应区域的皮肤。上述动脉穿支均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头静脉和皮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支,形成头静脉旁血管链和皮神经干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远端的动脉穿支是头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营养血管又与邻近的骨、皮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营养血管同源,是设计头静脉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的解剖学基础。以桡骨茎突返支(或鼻烟壶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可达腕关节平面,用于转位修复手部远处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桡神经肌支自身比例定位关系,为前臂部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1/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完成。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25具(共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深支发出的前臂后区深层肌支进行自身比例定位分析。结果:①桡神经深支发出的各肌支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②桡神经深支发出的各肌支集中于上肢的6段。③桡神经深支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门的区位,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确定了桡神经深支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险区位,有利于开展带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时肌支类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