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超声随访检查对肝泡型包虫病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57例肝泡球蚴病患者阿苯达唑治疗1年后的超声检查结果,评价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方法 对血清学检查(ELISA)阳性和经B型超声检查确诊的57例肝泡球蚴病患者给予阿苯达唑治疗1年后同法复查,根据疗后B超声像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7例患者使用阿苯达唑治疗1年后B超检查9例钙化痊愈,35例部分钙化好转,8例退化稳定,5例扩大恶化。结论 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有效,B型超声检查可用于阿苯达唑等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2.
苦参碱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感染泡球蚴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空白组。小鼠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囊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苦参碱单独及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77.61%和89.88%),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肝、脾增大(P<0.05)。结论苦参碱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重新评价阿苯达唑对泡球蚴的杀虫作用,将34只沙鼠腹腔内移植感染泡球蚴后,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和3个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30d,50d和7d用含阿苯达唑0.05%的药饵喂饲(剂量50mg/kg/d),连续治疗6、10和7月,停药3月后解剖。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的泡球蚴组织较对照组明显缩小,重量下降,减重率分别为86.7%,93.3%和95.7%,其中有3/6、3/6和4/5的沙鼠中泡球蚴重量明显低于感  相似文献   

4.
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沙鼠泡球蚴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沙鼠泡球蚴的病理形态学改变、肝脏组织内泡球蚴形态变化和泡球蚴囊周组织反应。为观察疗效,将肝脏泡球蚴分为Ⅰ级:衰退性囊泡、Ⅱ级:静止性囊泡和Ⅲ级:增殖性囊泡。结果显示:阿苯达唑剂量较大组(50mg/kg·d)Ⅰ级囊率最高(P<0.05),其次为吡喹酮两组。早期治疗组比晚期治疗组Ⅰ级囊率为高。泡球蚴囊周淋巴细胞数以阿苯达唑治疗组为高(106.9±34.3—300.1±59.5)(P<0.0001)。联合用药组无明显提高疗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的晚期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2006-2009年收治的25例无法根治性切除的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其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25例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单纯药物治疗[持续服用阿苯达唑15~20 mg/(kg.d)]12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11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2例。阿苯达唑治疗2周为一疗程,一般持续3个疗程。治疗后1~4年共有18人获随访。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有效2例,改善7例;药物结合穿刺治疗组有效2例,改善5例;药物结合介入治疗组2例均无效。结论持续服用阿苯达唑可作为非手术治疗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治疗60d后,检测小鼠泡球蚴湿重、脾脏指数、抑囊率、血清TNF-α和SOD含量以及肝组织匀浆中NO和NOS的含量,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使用对小鼠泡球蚴的抑制率分别为66.71%、85.59%和9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20,P<0.05);脾脏指数、血清TNF-α含量、肝脏NO、NO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14,P<0.05);血清SOD含量川芎嗪组和川芎嗪 阿苯达唑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59,P<0.05)。结论1)川芎嗪和阿苯达唑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2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治疗效果;2)川芎嗪能显著改善阿苯达唑对小鼠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联合西咪替丁(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并比较单纯或联合用药的优劣。经囊减重率、药物浓度监测、病理及超微结构指标观察,结果表明:(1)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阿苯达唑,尤其联合西米替丁效果更佳(囊减重率95.74%);(2)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具有靶器官作用,可提高肝药浓度(1.5 ̄2倍),使囊组织及囊液有较高浓度有效成分直接发挥抗包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小鼠继发性腹腔泡球蚴病用吡喹酮脂质体、吡喹酮、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进行实验治疗。5个治疗组对小鼠均能抑制泡球蚴增殖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8.7%,14.3%,70.0%,48.3%和77.0%。吡喹酮经脂质体包裹后,较吡喹酮组疗效明显提高(P<0.01)。各治疗组泡球蚴生发层均有不同程度损伤,与实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吡喹酮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损伤程度最重。超微结构显示,各治疗组对小鼠泡球蚴组织均有广泛的变化,以阿苯达唑组变化最重,细胞大部分解体。提示各种化疗药物对泡球蚴组织有广泛的细胞内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次报道兽用奥芬达唑对实验性泡球蚴病有治愈作用。实验用150m g/kg/d×28与 75m g/kg/d×28 两种剂量皮下注射分别治疗 10 只小鼠的泡球蚴病。结果:移植的虫囊全部死亡。组织切片显示虫囊角质层与生发膜结构消失,原头蚴崩解消散,囊腔内无液体而充满干酪样坏死物。药物抑囊率与治愈率均达100% 。作为对照药物的阿苯达唑,采用150m g/kg/d×28 剂量口饲给 药后,除一鼠移植囊消失、一鼠虫囊减小外,其余鼠的移植囊均存活增大。阿苯达唑抑囊率与治 愈率分别为78.6% 、12.5% 。结论:奥芬达唑治疗实验性泡球蚴病效果明显优于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7例泡球蚴病患者用阿苯达唑治疗的结果。其中2例取得良好效果。一例为51岁、男性、圣劳伦斯岛爰斯基摩人,无症状。Em2ELISA反复阳性,CT和超声图像(US)检查,于肝左叶中段示4×5cm低密度实质组织,有钙化现象并见新月状液体边缘。阿苯达唑治疗始以400mg每日2次,28天为一疗程,连续2疗程,间隔14  相似文献   

11.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小鼠细粒棘球蚴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 alalbendazole,L-ABZ)及其联合西咪替丁(cim etidine,CTD)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病理形态变化。方法:将阿苯达唑脂质体及西咪替丁(1.5% 乳液阿苯达唑200 m g/kg,西咪替丁100 m g/kg),经口灌喂感染小鼠3个月后,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小鼠肝、腹细粒棘球蚴囊结构的病理改变。结果:以阿苯达唑脂质体联合西咪替丁治疗组细粒棘球蚴囊组织变性坏死改变最为显著,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可提高阿苯达唑的抗细粒棘球蚴作用,西咪替丁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 ;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病理分级。结果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4 4 5 5 %、6 3 39%和 80 82 % ) ,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P <0 0 5 )。结论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较好 ,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alAlbendazole,L-ABZ)联合西咪替丁(Cimetidine,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granulosus,E.g.),并比较单纯或联合用药的优劣。经囊减重率、药物浓度监测、病理及超微结构指标观察,结果表明:(1)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阿苯达唑,尤其联合西米替丁效果更佳(囊减重率95.74%);(2)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具有靶器官作用,可提高肝药浓度(1.5~2倍),使囊组织及囊液有较高浓度有效成分直接发挥抗包虫的作用;(3)西咪替丁可改变阿苯达唑代谢过程,提高药物浓度在小鼠体内分布,具有明显的抗包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10例囊型与10例泡型棘球蚴病患者应用丙硫咪唑治疗,剂量为每天20g/kg,疗程为30天,治疗10-32个疗程。治后10个月至5年(平均26个月)随访,分别以B型超声波扫描与X线胸片复查肝与肺部病变。囊型和泡型中各7例均见病灶明显缩小。3例肝囊型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发现子囊均塌隐,且部分液化坏死,说明丙硫苯唑唑对不能手术的两种棘球蚴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以研究二药协同治疗泡球蚴病的机理。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9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重量、脾脏重量、抑囊率、血清透明质酸(HA)、IgE和血清IL—2的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44.55%,63.39%和80.82%),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脾脏增大,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较小(P<0.05);小鼠血清HA,IgE和IL—2含量在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说明汉防己甲素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这可能与汉防己甲素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根治性手术对肝泡球蚴病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0-2005年收治的38例行非根治性手术治疗肝泡球蚴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8例患者中,12例行肝切除术,23例行经皮穿刺液化坏死引流,3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所有患者同时结合服用阿苯达唑(15 mg·kg~(-1)·d~(-1)).未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因包括:病灶同时浸入肝左右叶、肝门部、横膈及并发腔静脉受阻等.术后随访1~3年,1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死于肝功能衰竭.8例行肝叶切除及17例行经皮穿刺液化坏死引流患者随访期间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患者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余10例患者术后存在轻微症状.8例患者术后因持续性胆瘘行二次手术.结论 非根治性切除术可改善肝泡球蚴病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行非根治性切除结合药物治疗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泡球蚴病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对 1993~ 2003年伊犁河谷多家医院经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 204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 1965例占 96% ,泡球蚴病 84例占 4%。所有病例经棘球蚴皮内过敏试验、B超、彩超、X线检查、X线断层照相术 (CT)、磁共振成像术 (MRI)、血清学免疫试验均可确诊。确诊病例经手术治疗2 034例占 99.2 %。其中 ,行肝叶切除术、肝棘球蚴外囊膜内完整切除术、肝棘球蚴囊肿外囊外切除术共 3 0 2例占 14.7% ,无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术后服药 (吡喹酮、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 ) 754例占 36.7% ,均有一定疗效。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患者均生活在农牧区 ,均有与牛、羊、狗密切接触史 ,当地各民族人群均有发病 ,女性 1 125例占 5 4%。25~49岁发病率较高为 982例占 48%。 1993-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伊犁地区高发病、多发病 ,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应进一步加强病畜管理、改良手术治疗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乳剂给药方案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依从性、副反应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棘球蚴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校儿童进行B超结合血清学检查,对病灶最大径≥1cm的棘球蚴病病例给予阿苯达唑乳剂治疗。每人每天口服阿苯达唑乳剂12.5mg/kg,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期1年最多完成4个疗程。随访服药和副反应发生情况。开始治疗的1年后B超复查考核疗效,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综合评价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治疗儿童棘球蚴病临床诊断患者160例,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160例中,连服2-4个疗程者占66.2%(106/160);连续服药不足2个疗程者占33.8%(54/160)。完成2-4个疗程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0、27.9%和0、58.7%。细粒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09,P〈0.05);多房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疗程和病灶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疗效较低,提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合理剂量、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治疗方案实施中密切观察与处理不良反应、定期随访、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对棘球蚴病长疗程治疗的依从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3月5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腹部影像学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 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78岁, 中位年龄为51岁。15例患者中, 农民12例, 自由职业者2例, 不明职业者1例。11例患者因腹部胀痛、乏力就诊, 1例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 3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 为体格检查中发现。8例患者的棘球蚴囊肿位于肝右叶, 5例位于肝左叶, 2例为肝左、右叶多发。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 接受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 未出现胆瘘、膈下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腹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4~23 d, 所有患者均服用阿苯达唑(400 mg/次, 每日1次)。结论肝囊型棘球蚴病以肝右叶多见,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规律服用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20.
性的诊断意见。1B型超声(BUS)B超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确定有无胆管或胰管扩张。如有肝内胆管扩张,提示梗阻在肝门部;如并有肝总管扩张以及胆囊增大,提示梗阻在三管分叉部;如同时兼有胆总管扩张,提示梗阻在胆总管以远部位。主胰管全程扩张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