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264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相对小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引起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临床预后(3个月mRs)等指标,其中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者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者3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4例.结果 13例中,取栓时间窗为3.5~7.0 h,从发病到复流时间为(4.53±3.21)h,13例血管均完全再通,其中TICI分级3级者11例,TICI分级2b级者2例.2例术后出现少量侧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19.53±1.62)分降至2周时(3.1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3,P〈0.01);90 d的mRs评分为:0分7例(53.85%),1分3例(23.08%),2分3例(23.08%),死亡0例.结论 由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低,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周劲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00-3001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周口市川汇区中医院2008-05-2010-07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动脉造影证实,溶栓后完全再通12例,部分再通23例,未通13例;溶栓24 h后NIHSS评分(4.0±0.5).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14.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44例,总有效率91.7%;症状无改善4例;溶栓术后出血死亡1例;1例溶栓后闭塞动脉未通,出院时达中度残疾.术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发病6 h以内行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比较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闭塞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5—2017-04期间我院就诊的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再闭塞分为再闭塞组(13例)和稳定再通组(43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年龄和性别等)、既往病史(心房颤动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史、脑卒中史、吸烟史和糖尿病病史等)、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收缩压、溶栓时间窗等指标同血管再闭塞的联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管再闭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同稳定再通组相比,再闭塞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心房颤动史、高血压史、收缩压、高脂血症、脑卒中史、TC、HDL-C、吸烟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NIHSS评分≥13分、溶栓时间窗、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再闭塞显著相关(P0.05),血管再闭塞组的总体生存时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血糖、NIHSS评分≥13分、溶栓时间窗、糖尿病病史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介入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7例病史6h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介入治疗,同期选择年龄、病情相匹配的、病史6h内的无溶栓的对照患者27例常规给予普通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各时点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时点的NIHSS、BI评分相比,动脉溶栓组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溶栓组27例患者中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部分再通4例,未通6例,血管再闭塞伴颅内出血1例,死亡1例,术后90d生活状态优者(BII〉90)14例,良者(50≤BI〈90)6例,差者(BI〈50)7例,血管再通者生活状态最优。结论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手术时间窗,积极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治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入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 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择尿激酶,药物总量30~100万单位。观察患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溶栓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①血管完全再通14例,部分再通21例,未再通4例。患者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18例,共6例患者死亡。②溶栓时间≤180分者,术后30 d MRS评分0~2分者11例,其比例为57.89%,显著高于溶栓时间181~500分者(P<0.05)。③治疗前NIHSS评分≤20分者,术后30 d MRS评分0~2分者13例,其比例为68.42%,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20分者(P<0.05)。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前患者情况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实例,探讨早期血管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2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时间窗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头颈CTA检查,头颈CTA发现明确血管闭塞立即改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298例研究对象经头颈部CTA检查提示,138例(46.31%)存在颅内大血管狭窄/闭塞。其中颈内动脉狭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39例,狭窄33例;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30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8例。160例不存在颅内大血管闭塞/狭窄事件。298例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212例,有效率为71.1%;86例静脉溶栓后疗效均不佳,时间窗内(6h)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46例,血管内治疗后有效人数32例,有效率为69.57%。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过程中,应尽早完善头颈部血管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事件,以便于早期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保障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介入治疗的价值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原因。材料与方法 :对 16例发病在 2~ 8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TIMI血流分类。尿激酶平均用量6 0万单位。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生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 (NIHS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个月进行 ,根据ModifiedRankScore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 3) ,差结果 (MRS 4~ 6 )两类。结果 :闭塞时间 <6h的 12例中 ,TIMI0~I级 ,溶栓后部分 /完全再通 11例 ,闭塞时间在 6~ 8h 4例中 ,TIMI 0~I级 ,溶栓后部分 /完全再通 2例。 13例患者(81 2 % )为好结果。 3例 (18 8% )为差结果。良好的预后与入院时NIHSSS评分的高低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有密切相关 (P<0 0 1)血管再通与开始溶栓时间 <6h (P <0 0 5 )有关。结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 ,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急性脑卒中后开始溶栓时间与疗效成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总结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救治过程和效果,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探讨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例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63~72岁;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4例均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入院时间距首发症状时间均>4.5 h,4例早期使用双抗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3例后续桥接阿加曲班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得到有效改善。4例均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阿加曲班治疗超溶栓时间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0.
李久全 《临床荟萃》2019,34(5):420-422
目的 探讨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急性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科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21例做为研究组,在急性期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另收集我科2011年1月份至2016年4月份收治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32例做为对照。结果 研究组出院时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而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及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 早期给予替罗非班可以有效地改善穿支动脉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系责任血管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静脉溶栓患者(对照组)23例,动脉溶栓联合动脉内支架取栓治疗(观察组)12例。对两组进行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包括7d及2周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mRS)评分、7d病死率、24h出血转化率等。两组患者均予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和90dm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动脉支架取栓在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相关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保障,可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动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采用国产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溶栓后常规使用抗血小板、抗凝及清除自由基损伤等脑保护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功能转归进行评价,并记录颅内出血及死亡率。结果 28例中造影23例有血管闭塞,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3例,部分再通6例,2例发生颅内出血,死亡1例。尿激酶用量在30万~75万U,平均(68.7±11.4)万U。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21例(75%)。溶栓后早期(<24小时)症状加重7例(25%)。结论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采用桥接或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发病4.5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均未溶通,后采取介入治疗.10例患者超溶栓时间窗直接介入治疗.3例患者经远端通路导管抽吸再通mTICI(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4例患者抽吸后残余狭窄,经球囊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应用时间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4例,根据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可分为1 h组21例、1~2 h组46例、2~3 h组42例和3~4.5 h组35例。采用NIHSS评分评估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治疗28 d、治疗90 d神经功能缺损情况,m RS评分评价溶栓90 d后临床疗效,采用TICI标准对各组患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再通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各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溶栓时间窗的推移,NIHSS评分逐渐升高(P0.05),阿替普酶溶栓应用时间与NIHSS评分相关(P0.05)。1 h组、1~2 h组、2~3 h组和3~4.5 h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8%、76.1%、59.5%和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组血管再通情况不影响临床疗效(P0.05),1~2 h组、2~3 h组和3~4.5 h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与临床疗效可能相关(P0.05)。3~4.5 h组的供血动脉再通情况与堵塞部位相关(P0.05),1 h组、1~2 h组和2~3 h组脑供血动脉再通情况与堵塞部位无关(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率与阿替普酶溶栓应用时间相关,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小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桥接模式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例资料,均为基底动脉闭塞,分析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情况。 结果3例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再通,第1例静脉溶栓症状好转,4 h后症状加重并进入昏迷,考虑血管再闭塞,紧急启动机械取栓,术后第1天患者清醒;另2例患者静脉溶栓同时联合机械取栓,术后5~7 d复查颅脑CT及CT血管造影(CTA)均显示基底动脉通畅,未见梗死灶扩大,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3例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6~27分,出院时mRS评分为3分1例,2分2例;3个月后mRS评分为2分1例,1分2例,BI评分均为95~100分。 结论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选择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r-tPA动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前瞻对照研究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63例发病6~9h内CT灌注成像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B两组,A组给予r-tPA动脉接触溶栓,B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等治疗.各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和7d行NIHSS评分,90 d行mRS及BI评分以评定临床预后;A组患者术前、术后行脑血管DSA检查,判定闭塞血管再通情况;两组患者24 h内均复查颅脑CT,观察是否合并脑出血.结果 A组30例,B组33例;治疗前后比较,NIHSS评分差异24 h时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显示A组较B组在治疗后24 h、7d时NIHSS评分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90 d良好预后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5);A组溶栓治疗后成功再通20例(66.67%),24h内有2例并发脑出血,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指导下r-tPA动脉溶栓是治疗6~9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中风科2010-04—2016-06收治确诊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常规时间窗(发病3 h以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行超时间窗(发病3~9 h)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14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临床疗效、Bathel指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筛选患者情况下,通过适当延长静脉溶栓时间窗,运用rt-PA治疗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试验中认为: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3~9 h静脉溶栓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取栓治疗,按照治疗结果分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和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血管再闭塞26例(纳入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未发生血管再闭塞70例(纳入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27.08%(26/96)。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性别、发作至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与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13分、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3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与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及取栓次数有关,临床使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应注意以上因素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后造影剂渗出的相关因素和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开放性临床病例研究,对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发病6h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比较基线和动脉溶栓治疗后头颅CT结果,观察造影剂渗出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30例,大脑中动脉闭塞48例.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8.2% (61/78).动脉溶栓术后即刻头颅CT扫描显示,造影剂渗出共16例(占20.5%),其中4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的患者,1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溶栓后获得部分或完全再通者.无造影剂渗出者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modified Rankin Score,mRS 0 ~2)的比例(74.2%)明显高于发生造影剂渗出者(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发生造影剂渗出者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25%)明显高于无造影剂渗出者(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单因素X2检验分析显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Hg、溶栓后血管获得再通、使用微导管和微导丝机械碎栓、经微导管造影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与发生造影剂渗出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可能是造影剂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基线NIHSS评分>16分(且<22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症患者、动脉溶栓过程中收缩压高于160 mm Hg和发病至溶栓后血管再通时间>6h者易于发生造影剂渗出.造影剂渗出与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相关,而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刘川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8):4504-450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经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4例,6~12 h 2例,经微导管于靶血管起始部进行溶栓。结果:起病至溶栓时间〈6 h 4例血管完全再通,6~12 h 2例,1例部分再通,1例无效。再通后神经功能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与时间窗密切相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