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辅助手法下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气管插管的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成年患者9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 按不同辅助手法随机分为A组(常规操作, 即头颈伸展位)、B组(单人提下颌)和C组(助手托下颌)。常规麻醉诱导后, 采用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实施气管插管, 记录气管插管的操作次数、操作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所致气道损伤和术后咽痛等不良反应。  结果  90例患者均一次气管插管成功, A、B和C组的操作时间分别平均为(44.6±38.9)、(33.7±29.4)和(18.9±10.3)s, C组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相近。A、B和C组术后咽痛或不适分别为12、11和7例; A组上唇损伤1例, 其余2组未发生口咽部组织损伤。  结论  Bonfils纤维光导硬镜在不同辅助手法下行气管插管时, 采用助手托下颌的操作时间最短, 插管损伤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国产明视插管软镜(VIS)与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经鼻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选择困难气道患者60例,Mallampati评分为Ⅲ或Ⅳ级,美国麻醉师协会评级(ASA)Ⅰ或Ⅱ级,年龄22~68岁,体重53~82 kg,随机分为VIS组(V组)和FOB组(F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VIS和FOB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两组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率及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声门暴露时(T_2)、气管导管进入声门即刻(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结果与T_0时比较,T_1时两组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均P0.05);与T_1时比较,T_3时两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均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期间两组SpO_2均无明显降低。V组和F组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76.0±18.0)和(80.0±20.0)s、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3.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OB相比较,国产VIS引导经鼻困难气管插管同样安全可靠、快速有效、插管成功率高,气管插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Bonfils纤维气管镜用于难以预料的困难气管插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难以预料和失败的困难气管插管是引起麻醉并发症和麻醉病死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探讨Bon fils纤维气管镜用于处理难以预料的困难气管插管的价值。方法  2 1例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 ,经一名高年资的麻醉医生使用普通咽喉镜两次插管失败后作为研究对象。测定Bonfils纤维气管镜插管的成功率和插管时间 ,同时测定判断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指标 :甲颏距离、Mal lampti分类、张口度、寰枕关节的活动度等。结果 除外一个患者第二次插管成功外 ,第一次插管的成功率是 95 %。平均插管时间 (5 0± 2 5 )秒。结论 应用Bonfils纤维气管镜插管是处理难以预料困难气管插管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可视化技术定位喉罩插管和气管插管应用于老年全身麻醉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老年全麻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气管插管组);B组40例(可视化定位喉罩组)。分别记录入室安静后5 min时(T0)、气管导管插入(喉罩)前即刻(T1)、插入后即刻(T2)、插入后3 min(T3)、拔除时(T4)、拔除后即刻(T5)、拔除后3 min(T6)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的变化以及术后患者咽喉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呛咳、术后早期呕吐恶心、咽痛和声嘶等并发症情况并比较。结果 A组和B组皆能安全的完成手术,B组术中置入和拔除喉罩前后的MAP和HR无明显变化(P0.05);A组拔除气管导管前后的MAP和HR有明显变化,较B组明显升高(P0.05)。B组拔除喉罩时患者的呛咳、呕吐恶心以及术后咽喉痛的发生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老年全麻患者使用超声联合纤支镜定位喉罩管理气道是安全可行的,与气管插管比较具有操作简单、血液动力学平稳和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老年人手术全麻气道管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光导纤维可塑芯硬喉镜(简称:硬质镜)与喉镜直视气管插管对咽喉的损伤。方法 80例全麻气管插管的患者,排除有上呼吸道外伤和颅底骨折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使用硬质镜或普通喉镜行气管插管。结果硬质镜组插管的并发症明显低于普通喉镜组。结论硬质镜插管的并发症少、简单易学,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插管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困难气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困难气管插管的新生儿,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的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新生儿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全部成功,20例一次性操作成功,3例重新调整体位后插管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存在困难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气管插管,能提高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国产明视插管软镜(VIS)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经鼻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口腔颌面部手术患者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19~67岁,随机分为国产VIS组(V组)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M组),每组50例。分别以国产VIS和Macintosh直接喉镜行经鼻气管插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镜下Cormark-Lehane分级(简称C-L分级)、气管插管时间、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声门显露时(T_2)、插管后即刻(T_3)、插管后1 min(T_4)、插管后3 min(T_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及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C-L分级V组明显优于M组,气管插管时间V组明显短于M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V组明显高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_1时比较,V组T_3~T_4时MAP明显升高、T_3时HR明显增快,M组T_2~T_4时MAP明显升高、T2_~T_3时HR明显增快(均P0.05)。与M组比较,V组T_2~T_4时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气管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V组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较,国产VIS经鼻气管插管声门暴露好,气管插管时间短,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气管插管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三维重建成像技术指导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颈项强直、颈部外伤需制动或严重颈椎病颈椎固定行择期手术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试验组采用塑形后硬质纤维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原始角度硬质纤维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观察比较两组CT成像上气管测量角、传统困难气道评估指标、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气管插管时间、不同时间心率血压乘积(rate-pressure product, RPP)及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均为100%。两组CT成像上气管测量角、传统困难气道评估指标、气管插管时间及不同时间R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气管插管成功率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咽部疼痛3例,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13.64%,对照组术后出现咽部疼痛4例,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18.18%,两组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对硬质纤维气管镜行困难气管插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明视插管软镜与可视喉镜在肥胖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经口气管插管全麻手术肥胖患者60例,体质指数(BMI)30 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或Ⅱ级,年龄22~6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明视插管软镜组(V组)和可视喉镜组(K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Cormark-Lehane镜下分级(简称C-L分级)、气管插管时间、试插次数、气管插管成功率及气管插管并发症。结果两组均声门暴露(C-L分级)良好(P0.05),V组和K组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成功率及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11.6)vs(22.3±13.2)s、100.0%vs 100.0%、90.0%vs 86.7%](均P0.05)。两组气管插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明视插管软镜和可视喉镜均适用于肥胖患者气管插管,具有声门暴露良好、插管快速、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行及易于推广的气管插管方式.方法:选择需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60例,ASA Ⅰ~Ⅱ级,无明显困难气管插管指征,以不同的气管插管方式分为3组.A组直视喉镜插管,B组经喉罩插管,C组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常规诱导后插管,分别记录并计算3组插管时颈椎伸屈度的改变、一次插管的成功率、插管所需的操作时间.结果:3组插管时颈椎伸屈度的改变,A组为(3.8±1.2)°,C组为(4.4±4.0)°,而B组最大为(5.2±2-3)°,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00%、93%,而B组的成功率仅73%,A、C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插管所需的操作时间分别为,A组(0.5±0.06)min,B组(3.3±1.50)min,C组(2.9±1.20)min,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气管插管方式均可安全地用于颈椎病患者和颈髓损伤或潜在损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7年6月湖北省肿瘤医院内镜科采用ESD治疗的57例早期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线牵引组(n=28)和常规组(n=29),对比分析两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57例均成功施行ESD治疗。牵引组的平均手术时间、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补充注射次数均明显少于常规组[(55.11±10.44)vs(74.72±14.47)min;(5.80±1.80)vs(10.00±5.70)ml;(1.10±0.90)vs(1.70±0.90)次],两组间在平均手术时间(P=0.000)、黏膜下补充注射量(P=0.001)、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P=0.022)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牵引组及对照组完整切除率及R0切除率均为100.0%。并发症方面牵引组无出血及穿孔发生,常规组发生1例(3.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6.9%)术中穿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病例均无复发。结论牙线牵引辅助技术能显著缩短直肠ESD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及次数,并能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胶囊内镜(CE)检查的最佳肠道准备方法。方法 102例拟行CE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0):检查前1天21:00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7.12 g,溶于2 000 ml水中,检查前4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68.56 g,溶于1 000 ml水中;B组(n=32):检查前4 h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05.68 g,溶于3 000 ml水中;C组(n=30):检查前4 h口服20%甘露醇500 ml,后饮水2 500 ml。3组患者均吞服胶囊后立即吞服二甲基硅油120 mg,比较各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小肠清洁度和小肠通过时间。结果 3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00%、15.63%及1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小肠清洁度均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略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小肠通过时间明显长于B、C两组(均P0.05),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剂顿服效果优于分次口服,20.00%甘露醇500 ml顿服是一种清肠效果好、副反应较少且经济的肠道准备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总结该院收治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导致窦道形成患者的治疗经历,提出窦道防治的策略。方法根据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窦道的实际情况采取两种手术方式:方法一为窦道切口并进行炎性肉芽刮除,方法二为直接行窦道全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愈效果和手术意外的可能性。结果方法一的治愈率为66.7%,方法二的治愈率为100.0%,该组病例的总治愈率为90.5%。在窦道全切过程中,有1例窦道壁破裂。结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窦道治疗方式,并做好窦道形成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肠淋巴瘤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大肠淋巴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该院经手术和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大肠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结果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8岁(29~90岁),13例患者以腹痛为主诉就诊,9例病变位于回盲部,11例内镜下表现为溃疡,4例内镜下表现为息肉,2例表现为累及全结肠的弥漫充血性红斑,肿瘤直径1~12 cm不等,11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患者Ki-67超过60.0%。8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正常。结论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回盲部,内镜下溃疡型多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乳酸脱氢酶和肿瘤大小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留置鼻胆管引流在腹腔镜下胆总管一期缝合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6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LCBDE)一期缝合+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而对照组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无1例病患中转开放手术。研究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两组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总出血量及手术后并发症如胆漏、胆道残余结石和胆道狭窄等的发生率等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没有发现胆道狭窄、胆管残余结石等并发症。结论鼻胆管引流能有效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保障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的安全,缩短住院时程,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坐位及仰卧位支气管镜检查麻醉中气道通畅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48例行不插管全麻下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4例行坐位下支气管镜检查,24例行仰卧位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检查过程中气道的通畅性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坐位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到达隆突的平均时间更短,气道通畅性更好。外周血氧饱和度(Sp O2)降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和烦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仰卧位。结论支气管镜检查麻醉可减轻患者不适感与恐惧感,但传统的仰卧位气管镜检查时麻醉可引起舌后坠,咽喉部塌陷、软腭和声带相关的重力可能造成上呼吸道的阻塞,不但给检查带来不便,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气道相关性风险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坐位支气管镜检查可以通过保证气道通畅性,维持更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该体位在支气管镜麻醉镇静中的应用更安全,更方便。  相似文献   

17.
郑玉春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52-53,56
目的探讨护理技能练习方法。方法实验组采用优化护理技能练习方法 2个学期后,与常规练习组进行比较。结果护理技能考核成绩和学生对护理技能练习方法的评价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优化护理技能练习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护理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实时预判结直肠病变性质并指导治疗的价值。方法对结直肠隆起或扁平隆起性的黏膜病变采用NICE分型进行实时预判分类和处置建议,依据活检、内镜或外科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评价NICE分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进行观察一致性检验。结果共计241例患者307处病变被纳入分析。其中非肿瘤性病变12.07%、腺瘤性病变82.07%、癌5.86%,病变直径0.1~6.0 cm。NICE分型预判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04%、89.19%、96.09%、98.50%和80.49%。一致性检验,判断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Kappa值为0.795,判断黏膜下深层病变和黏膜下浅层以上病变的Kappa值为0.875,总的Kappa值为0.814。结论 NICE分型能较准确地实时预判结直肠病变的性质并指导治疗,有利于推广仅将肿瘤性病变纳入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的适度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增强超声内镜(CE-EUS)和增强CT(CE-CT)对胰腺肿块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0年5月~2013年6月42例胰腺肿块患者进行常规术前CE-EUS与CE-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再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2例胰腺肿块患者中,24例确诊为胰腺腺癌,术前普通超声内镜诊断的30例,CE-EUS诊断的23例,CE-CT术前诊断21例,CE-EUS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6%与87.5%。结论 CE-EUS在胰腺肿块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与CE-CT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深在性囊性胃炎临床表现、CT、胃镜、超声内镜检查,以及治疗方式,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6例深在性囊性胃炎的临床表现、CT、胃镜、超声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CT提示3例为胃癌,3例考虑胃部肿块。胃镜均提示隆起病变。超声内镜均诊断为深在性囊性胃炎。6例患者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病理均符合深在性囊性胃炎。结论超声内镜结合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可以提高诊断率,对于不伴随恶性肿瘤的深在性囊性胃炎,可行ESD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