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001—2020年江西省不同防治阶段新发麻风病例的分布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为麻风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江西省各县(市、区)的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SaTScan 9.6软件对2001—2020年不同防治阶段新发病例按空间和时间-空间两种扫描探测模式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ArcMap 10.5软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结果 2001—2020年江西省累计新发麻风病例801例,其中儿童病例占1.87%,多菌型占86.02%,2级畸残占20.35%,延迟期在12个月以内的占27.97%,发现方式以被动发现为主,占82.77%。2级畸残比在不同防治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32, P<0.05)。发现率从2001年的0.117 1/10万下降至2020年的0.017 3/10万,年平均发现率为(0.091 5/10万±0.038 7/10万)。“十年规划”期间年平均发现率低于“十五”(Z=-3.062,P<0.01)和“十一五”期间(Z=-3.062,P<0.01)。单纯空间扫描显示,3个时期均出现不同聚集程度的聚集区域,其中“十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1 — 2017年浙江省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麻风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 — 2017年浙江省11个市在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麻风新发现病例资料,进行描述和比较性分析。 结果 新发现麻风病例145例,男性94例,女性51例;年龄(38.64±15.14)岁;136例为皮肤病就诊发现(占93.79%);2级畸残20例(占13.79%),早期发现比例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45.16%上升到了2017年的86.67%;全省除舟山市外,其余10个市均有新发现病例报告;本省病例35例(占24.14%),外省流动人口病例110例(占75.86%)。 结论 2011 — 2017年浙江省新发现麻风病例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大多数病例得到早期发现。加强对外省流动人口病例的早期发现和规范管理是浙江省下阶段的重点防控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中国24128例麻风新发现患者的畸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近11年来麻风新发现患者的畸残状况。方法:统计分析1989-1999年全国各县、市24128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数据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现患者的畸残率为46.49%,1999年为32.7%;Ⅱ级畸残率由1989年的25.55%,到1999年的22.06%;有19个省(市)畸残率超过40%。畸残者中,I、Ⅱ级畸残分别为37.54%和61.04%,另1.42%为仅有脱眉、面竣、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率超过50%的有20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率为24.74%,15-65岁者为39.3%,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者为28.95%,超过2年和5年者分别为48.06%和60.95%。有过麻风反应者畸残率为53.76%;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率(28.53%)明显高于多菌型(22.03%)。结论:中国麻风新发现患者的畸残率较高,近11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明显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率差异非常明显,不同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现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可疑症状监测系统在四川省麻风病早期病例发现中的成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四川省各项目县于2015年1月1日开展可疑症状监测系统项目以来,开展前三年(2012~2014年)与后三年(2015~2017年)的麻风病新发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对比项目开展前后新发病例的2级畸残率、平均延迟期和发现方式等流行病学指标,麻风病型别、皮肤损害、神经损害和麻风反应等临床特征。结果 2015~2017年,各项目县麻风新发病例下降19例,2级畸残率下降3. 62%。病例发现的平均延迟期显著下降,项目开展后麻风病例中MB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四川省麻风病可疑症状监测系统促进麻风病早期发现工作,降低2级畸残率,缩短病例发现延迟期,值得进一步在全省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金贤  张琰 《疾病监测》2010,25(4):312-313
目的对2004-2008年宁波市新发现的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低流行地区新的防治对策。方法调查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8年新发现麻风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平均发现率为0.044/10万,流动人口年平均发现专率为0.140/10万,多菌型占90%;17例为散发输入性病例,确诊发病年龄平均为(34.10±8.85)岁,平均延迟期(16.98±19.39)个月,家庭内接触感染9例,皮肤科门诊和专业机构(有可疑者转麻风病专科医院)发现18例,患者家属及接触者检查发现患者2例。结论宁波市麻风疫情控制成绩显著。接触者检查和疫点调查为麻风病低流行地区发现麻风病患者的有效措施,同时,应该在流动人群中大力开展麻风病筛查,重点做好对来自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务工者的筛查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云南属中国麻风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128县(市)都曾有麻风病例发现。至2001年末,全省累计登记麻风病人52151例。经过50年的积极综合防治,现症病人已减少至1405例,较最高年份(1954年)的19184例减少92.7%;患病率由1966年的8.2,万,降至0.4,万,下降95.6%。所取得的成绩无庸细言。但是,与同期全国麻风防治水平相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湖北省竹山县麻风病流行特征、流行因素和发现方式,为制定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北省竹山县1955~2012年麻风病的发现率、发病率、患病率进行统计汇总,对不同方式发现麻风病的病期、畸残和费用进行统计比较,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湖北省竹山县1955~2012年间麻风病疫情分布于17个乡镇,并以东南部4个乡镇居多。在123例麻风病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小4岁,最大74岁,以20~39岁发病居多,占42.28%;男、女性别比为1.73︰1;患者职业主要为农民,占83.74%;主要传染源为家庭内成员和邻居亲朋好友,各占45.53%;经济、卫生、生活环境等是影响麻风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疫源地接触者检查早期发现患者的比例最高、畸残率最低。结论应继续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发现能力;将疫源地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作为发现患者的主动方式,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监测10年潜伏期,并适时开展线索调查,以及时发现、隔离、治疗麻风患者,减少畸残的发生,控制麻风病传播。  相似文献   

8.
汪若秋  林益钱 《疾病监测》2009,24(9):701-703
目的探讨1992-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麻风病基本消灭后的麻风病流行规律和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全市麻风病例登记表、麻风病年报表和麻风病例个案病历。结果1992-2008年17年间共发现新麻风病例19例。年平均发现率0.022/10万。2008年发现7例,年发现率0.09/10万。呈较大幅度上升。男女性别比为18∶1,平均发现年龄(35.779.66)岁,平均延迟期(73.5675.66)个月,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之比为3.75∶1。病例中流动人口占68.42%。结论1992-2008年温州市麻风病基本消灭后疫情一直比较平稳,2008年呈较大幅度上升,温州市麻风病疫情仍处于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9.
屠宇平 《疾病监测》2005,20(11):615-617
消灭麻风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战略(定义为登记的患病率小于1/10000)已帮助各国进一步减轻了疾病负担。2005年初,全球登记的麻风患病数是286063例,2004年新发现的病例是407791例。与2003年相比,2004年全球新发现的病例减少了107000例(下降21%)。疾病减少主要由印度新发现的病例数下降所致(与2003年相比下降,29%)。1985年以来,全球有1400万病人经联合化疗(MDT)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麻风畸残患者术前的心态及对术后效果的期望。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麻风病防治研究室的调查表,以问卷和面谈的方法对9省(区)拟接受国家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手术矫治项目的937例麻风畸残者进行调查。结果麻风畸残患者不配合手术的原因:收费(79.19%)和不了解国家的免费救治政策(64.78%)、害怕手术(48.88%)、对畸残有掩饰心理(46.43%)和担心术后暴露自己的身份(45.57%)、畸残后绝望意念(43.86%)、不了解手术效果(37.46%)、认为畸残是麻风的必然结果(32.98%)和以年龄不适合为由拒绝手术(30.63%)。90%以上患者期望术后改善身体功能、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减少帮助量和获得心理稳定,对回归职业的期望值不是很高。结论手术之前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麻风畸残患者的心理状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河南省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和评价免疫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04 — 2019年河南省乙肝疫情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4 — 2019年河南省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 735 13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05.37/10万,2004 — 2007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 — 2012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未分型乙肝构成比逐渐降低,2013年之后报告的病例以慢性乙肝为主;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为郑州市、南阳市、信阳市,构成比分别为11.30%、10.26%、7.55%;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63.41%),0岁年龄组累计报告2 026例,平均发病率9.88/10万,25~30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206.73/10万。结论河南省乙肝报告质量提高,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数较高,建议开展乙肝疫苗接种、乙肝母婴阻断项目同时,开展乙肝报告质量的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了解乙肝真实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麻风病复发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麻风复发病例122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复发病例122例,复发率为6.92%,全部为氨苯砜(DDS)单疗病例,联合化疗 (MDT)病例至今未发现复发病例;平均复发病期为8.66年[多菌型麻风(MB)9.25年,少菌型麻风(PB)7.14年];发现方式主要以线查为主、其次是普查、门诊发现.结论 本组的平均复发病期与国内学者报道基本一致,麻风三级防治网在发现复发病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今后应继续加强麻风三级防治网的建设,充分发挥麻风三级防治网在发现复发病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控制复发和及时发现复发病例是麻风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童金城 《全科医生》2000,9(1):28-29
至1998年止,南京市累计发现麻风病人2807人,男2195人,女612人(男、:女为3.58:1);少菌型2070人、多菌型737人(少菌型:多菌型为2.81:1);平均发病年龄为31.12岁(8-84岁);通过专科门诊发现的占75.4%,其它方式发现的占24.6%;Ⅱ级上以畸残率为63.15%。通过40多年几代人的努力,我市麻风病防治取得可喜成果;患病率由最高的1973年的29.40/10万下  相似文献   

14.
麻风畸残者300例实施自我护理3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森  许国胜 《现代康复》1999,3(6):723-724
麻风杆菌最易侵犯周围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形成颜面与肢体的畸形和残疾。但如果能做到早斯发现病人.及时给予联合化疗.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教会病人自我护理,就可预防畸残的发生和阻止畸残的加重。莆田市作为中英合作康复试点(1995~1998年)我们对麻风畸残300例进行自我护理训练.并观察3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5-2006年浙江省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浙江省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情动态,预测甲肝流行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6年甲肝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5-2006年间,湖州市甲肝发病率波动在5.40/10万~59.46/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7.60/10万,于1996年出现流行高峰,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维持在较低水平;甲肝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6的54.22%下降到2006年的4.89%;病例以青壮年为主,并呈现主要感染年龄组逐渐由低年龄组向高年龄组转移的现象;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为主。结论 湖州市甲肝防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发生暴发疫情的潜在危险,应继续实行以保护易感人群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制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全成林 《疾病监测》2005,20(7):370-372
目的了解麻风病的流行情况,评价防治效果,为制订合理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麻风病例诊断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麻风防治手册规定的传染病标准,以1953~2002年经巫溪县麻风病院和卫生防疫站慢病科登记的病例档案为依据。结果巫溪县的麻风病人主要集中在1992年以前,占总发病人数96.15%,最低为1993~2002年,占总发病的3.85%,发病年龄最小4岁,最大85岁,发病高峰在20~39岁之间,青壮年为高峰,男女性别比为3.45:1。以瘤型麻风为主,占总发病数的64.33%,农民居首位,占总发病数的99.30%。结论巫溪县麻风病流行,目前处于下降趋势。但该县的麻风病例是以多菌型为主,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麻风畸残患者自我护理效果。方法:989例麻风残疾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训练,发放自我护理手册和图解,提供必要的自我护理包,并定期随访3年。结果:患者红眼、眼痛、手皲裂、手溃疡、足皲裂、足溃疡等麻风继发性畸残分别较治疗前下降了78.95%、89.02%、91.86%、90.90%、93.85%和38.67%。且有87.06%的患者形成了自我护理行为。说明自我护理可被患者接受.而且效果肯定。结论:自我护理是预防和治疗麻风继发性畸残的重要手段。专业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技巧、患者家属和乡村医生日常督导以及适宜的康复器材供应是治疗的关键.同时应开展小外科和矫形手术治疗以解决患者严重的兔眼和足底溃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县1995~2005年麻风病病人资料,对其发现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现新发病人76例,发现方式主要为皮肤科(35.53%)和线索调查(30.26%),其次为接触(18.42%)和报病(15.79%);发病年龄以21~40岁为多,占发病人数的46.15%;对于发现方式,应加大麻风病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加强皮肤科门诊工作是早期发现麻风病预防畸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姜慧仙 《疾病监测》2014,29(12):953-956
目的了解浙江省江山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防治结核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山市2004 2013年肺结核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4 2013年江山市累计报告肺结核病例5521例,涂阳2241例,涂阴3022例,其他258例,死亡3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0.37/10万,年均涂阳登记率44.80/10万,年均病死率0.69%。肺结核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性别比为2.65∶1;发病年龄以老年为主;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83.30%,其次为学生。结论 2004 2013年江山市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中老年人男性是江山市肺结核防治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的生存状况,为消除麻风病危害,降低麻风疾病负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方法,由调查人员对温州地区内登记的麻风病受累者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劳动能力、麻风病致残状况、康复需求等生存状况,并填写调查表。结果 62例调查对象中,男性43人,女性19人,最小年龄23岁,最大91岁,平均63.7岁;18人处于独居;57人无劳动能力或仅有轻体力劳动能力;2级畸残率30.6%,畸残时长最短59个月,最长635个月,平均298.78个月,有15人缺少基本的防护措施。结论温州市麻风病受累者的生存状况较差,应为符合条件的麻风病患者提供基本生活和医疗救助,降低患者疾病负担,以消除因麻风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