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 DVT,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尤其是下肢 DVT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多 ,血栓形成有时可威胁到病人的生命 ,而其后遗症则严重影响病人工作 ,甚至致残 ,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 ,所以对于下肢 DVT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观察、早期诊断、积极预防 DVT的发生。而下肢 DVT的观察护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1 一般资料患者 36例 ,经彩色多普勒及顺行静脉造影确诊。其中男16例 ,女 2 0例 ;混合型 17例 ,中央型 12例 ,周围型 5例 ,股青肿、股白肿各 1例 ;非手术治疗 32例 ,手术治疗 4…  相似文献   

2.
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和护理。方法严密观察、系统化的整体护理,积极治疗DVT患者。结果18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未出现栓子脱落等严重并发症后果,均痊愈出院。结论积极处理形成DVT的重要因素和高危因素,术前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预防下肢形成DVT的认识,术后床上活动下肢,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DVT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足底静脉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2022年6月接收的脑卒中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下肢DVT预防管理+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足底静脉泵治疗。观察两组的血液黏度指标及下肢周径差变化,比较两组的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足底静脉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血液黏度指标、大腿和小腿周径差及下肢DVT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在常规下肢DVT预防管理同时给予足底静脉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减少下肢周径差,预防下肢DVT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utar量表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Autar量表对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48例行脊柱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于术后24 h内进行下肢DVT的风险评估,依据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观察3组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 148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共发生DVT 11例,发生率为7.43.%;其中,低危组68例患者中发生DVT 1例,发生率为1.47.%;中危组46例患者中发生DVT 4例,发生率为8.70%;高危组34例患者中发生DVT 6例,发生率为17.65%;不同评分组患者并发下肢DV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utar量表对脊柱术后患者进行DVT形成风险评估可以很好地预测其下肢DVT发生的风险,有助于医护人员对脊柱术后患者采取预见性治疗与护理干预,减少脊柱手术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使用抗血栓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进行辅助治疗。2组均于治疗18d后行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检测和凝血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未发生DVT,对照组发生DVT6例,两组DVT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使用抗血栓泵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朱爱兰  智慧文  徐莉 《淮海医药》2009,27(6):550-55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与预防。方法通过对16例下肢骨折后并发DVT的患者从一般护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各个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DVT的发生机率。结论对已经发生DVT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未发生的应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预防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震 《首都医药》2014,(18):38-38
目的:探讨预防骨科手术下肢DVT的形成。方法60例行骨科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取综合治疗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对照组按照骨科一般治疗。结果术后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DVT发生,但是观察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积极综合的预防干预措施,对骨科手术后DVT发生率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重症烧伤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我院治疗烧伤患者的实际工作并且参考文献,治疗、护理1例重症烧伤并DVT患者。结果该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重症烧伤患者要重视临床护理、防范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对于出现DVT的患者要更加重视临床治疗和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总结38例急性DVT患者应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的观察及护理。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植人滤器并行溶栓治疗,患肢肿胀消退,术后7~14d出院,均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好而且安全,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8例脑出血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下肢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结果脑出血术后下肢DVT形成不仅和手术制动、肢体活动障碍、血管刺激性药物的应用、机体脱水及血液高凝状态因素有关,也和患者高龄、肥胖、糖尿病、血管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经保守治疗或下腔静脉内安置滤过装置处理并给予综合护理可取得良好疗效。结论细心的护理观察和预防性护理措施的采取,减少下肢DVT的发生;给予有效综合护理措施,为促进下肢DVT的顺利康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穴位敷贴配合预防干预护理在预防老年肿瘤患者术后或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敷贴组和常规护理组,各25例。穴位敷贴组采用穴位敷贴配合预防干预护理;常规护理组采用指导功能锻炼配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双下肢肤色、肤温、肿胀、疼痛等情况。结果:穴位敷贴组中无一例发生下肢DVT,常规护理组中发生下肢DVT者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或化疗时应高度重视DVT的发生,早期穴位敷贴配合有效的预防干预护理是预防DVT形成的重要护理手段。  相似文献   

12.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是骨科下肢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统计资料显示:DVT中肺栓塞高达39%~41%。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长筒靴型气压治疗仪的间歇充气加压治疗作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6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长筒靴型气压治疗仪预防DVT,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DVT,以7 d为观察期,比较2组患者观察期内DVT的发生率、双侧大腿周径、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结果在观察期内观察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对照组发生1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大腿周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双侧大腿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长筒靴型气压治疗仪预防ICU患者DVT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玲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14-3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8月对存在发生下肢DVT高危因素的8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预防下肢DVT的发生。结果 86例中,有2例发生下肢DVT,发生率2.32%,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其余84例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综合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并及时发现下肢DVT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6例妇产科术后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经治疗2~3周下肢肿胀消失,复查彩超提示下肢静脉再通,侧枝循环建立。结论 妇产科术后并发急性DVT已引起重视,药物保守治疗有效。通过临床护理和采取干预措施,可以预防DVT发生和促使DVT痊愈,防止肺栓塞(plumonary embolism PE)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DVT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评估、脊柱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脊柱围手术期DVT预防与护理进行经验总结。方法对2014月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脊柱手术患者843例,进行手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和护理的系统回顾。结果脊柱术后5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溶栓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护理人员要掌握DVT的发生机制及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健康教育,使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落实,在发现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后能及时进行护理等,尤其是及早正确的肢体功能锻炼,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外伤性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97例外伤性截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及下肢肿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P<0.05),下肢肿痛发生率为8.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结论对外伤性截瘫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性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以及临床诊治和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骨科收治的55例下肢骨折创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情况及预防措施。结果 55例并发下肢DVT患者,经机械护理、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无不良结局出现。结论骨科创伤术后易出现下肢DVT,做好相关预防工作可减少该类病症的发生,早期进行临床诊治可有效缓解症状表现,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更好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方法对100例危重患者按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综合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除疾病所需治疗外,从第1天起,综合预防组使用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血栓,第1、3、7、14天对2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检查,观察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综合预防组1例(2%)发生下肢DVT;对照组8例(16%)发生下肢DVT,DVT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DVT效果显著,值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治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血栓病是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并发症之一,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DVT)形成,DVT是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严重并发症,近年发现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治疗不及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本文诊治下肢DVT34例,报道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