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疱疹Ⅱ型病毒先天性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人工合成的单纯疱症Ⅱ型病毒DNA多聚基因片段为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查早孕绒毛标本中疤疹I型病毒感染,以80例自发和人工流产的早孕绒毛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扩增,31例绒毛标本中检出HSV—Ⅱ,并与同一绒毛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比较,PCR技术免除了昂贵繁杂的分子杂交过程,具有极高的敏感和特异性,为早期、快速产前诊断HSV先天性宫内感染的最佳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早孕绒毛组织中的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绒毛组织中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还比较了国内外免疫学试剂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PCR技术和ELISA法诊断HCMV宫内感染的敏感性与可靠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78例妊娠早期孕妇进行外周血、尿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78例妊娠早期孕妇进行外周血中人巨细胞病毒IgG、IgM测定.结果:PCR技术中外周血阳性率10%、尿中阳性率11.4%;ELISA反应中血IgG阳性率1.1%、IgM阳性率1.1%.统计结果表明在同一孕妇中HCMV阳性检出率PCR技术明显高于ELISA法,在PCR技术中,尿的阳性率又高于血的阳性率,这进一步证实了PCR技术是诊断宫内感染较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HCMV)的致病机制。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6例早孕人工流产妇女进行了HCMV抗体IgG、IgM的检测,对抗体阳性者的绒毛及蜕膜进行了HCMV的PCR检测,对DNA阳性者进行了绒毛蜕膜的病理切片分析。结果 HCMV免疫抗体阳性的31例患者仅有10例DNA阳性者绒毛蜕膜均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绒毛细胞滋养层增生过长,蜕膜变性坏死,伴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绒毛蜕膜的病理改变可能参与了HCMV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原位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肝组织中HBV 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原位PCR技术对22例石蜡包埋肝组织中HBV DNA进行检测,并与提取组织DNA PCR技术及原位杂交技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2例标本经原位PCR检测有9例为阳性;经提取组织DNA PCR检测有7例阳性,两者敏感性相近,符合率达80%;经原位杂交检测有4例阳性,其敏感性只及原位PCR的44%。提示原位PCR是项快速、敏感及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膜联蛋白Ⅴ(Human Annexin Ⅴ,HAⅤ)在乙肝病毒感染胎盘、正常中、晚孕胎盘及早孕绒毛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SP法检测HBsAg阳性孕妇足月分娩胎盘、HBV血清标志物阴性的正常早孕、中孕和足月胎盘各20例HAⅤ的表达、分布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中孕、足月胎盘和HBV感染的胎盘组织中HAⅤ呈不均一的棕黄色颗粒状染色,泛存在于胎盘组织各类细胞胞浆、胞膜和核膜上.滋养细胞呈强阳性染色,绒毛间质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弱阳性染色.早孕绒毛HAⅤ棕黄色颗粒主要分布于外层滋养细胞的胞浆、胞膜和核膜上,最内层滋养细胞和间质偶见表达;比较HBV感染组和正常足月组胎盘HAⅤ表达的量,前者的平均灰度比后者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中孕组与足月组HAⅤ表达的量没有差别(P>0.05),早孕和中孕组、足月组HAⅤ表达的量的比较,前者显著低于后两者(P<0.05).结论HAⅤ可能作为受体介导了HBV对胎盘的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建立多重PCR联合DHPLC技术检测21-三体综合征的方法。方法针对21号染色体上特异的3个STR位点(D21S1435、D21S1411、D21S11)设计引物,对100例外周血标本(其中25例21三体标本)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多重PCR扩增,得到的PCR产物通过DHPLC仪进行结果分析。结果 DHPLC分析100例标本中21例为21-三体标本,其中20例21-三体标本的诊断结果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DHPLC技术检测21-三体异常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8.67%。结论 DHPLC技术诊断外周血标本结果与染色体核型诊断结果具有同一性,DHPLC技术可以对21三体综合症作出快速、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E-钙粘素(E-cadherin)在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复发性流产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PCR法分别对34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实验组)与41例正常早孕女性(对照组)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与HPV-DNA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滋养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HPV感染率则高于正常早孕组(P=0.039);HPV感染阳性的标本中,实验组E-cadherin的表达水平要低于正常早孕组,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5)。结论:妊娠早期滋养层细胞E-cadher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有关,而人乳头瘤病毒(HPV)可能参与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找人绒毛膜上皮癌 (JAR)与孕早期绒毛组织间的差异基因。 方法 采用 m RNA差异显示法 (m 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PCR,DD- PCR) ,即分别提取正常孕早期绒毛及绒毛膜上皮癌的总 RNA ,在oligod T1 5 作用下分别合成相应的 c DNA ,并以其为模板利用试剂盒中的 2 0对引物组合和α- 32 Pd ATP,Taq酶等进行PCR,将两者的 PCR产物在 6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 (PAG)上电泳 ,放射自显影后寻找两者间的差异片段 ,回收差异片段进行二次 PCR,对二次 PCR产物先采用反杂交法初步筛选后再用 Northern Blot鉴定。 结果 从 PAG上切下 32条差异条带 ,经反杂交初步筛选出 11个阳性片段 ,对 11个阳性片段分别做 Northern Blot鉴定 ,其中 1个片段(T2 6 )的基因长度约 1.2 kb,其在绒毛膜上皮癌中的表达远高于正常绒毛组织。 结论  T2 6基因片段可能是绒癌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0.
7832例孕妇HCMV-IgM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孕妇人巨细胞病毒(HCMV)近期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7832例孕妇的静脉血标本进行了HCMV-IgM检测。结果在7832例孕妇中检测出HCMV-IgM阳性标本67例,阳性率为0.86%。结论在孕妇中巨细胞病毒有一定的近期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葡萄胎中c-myc和ras癌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探讨葡萄胎中c myc、ras基因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 4 2例葡萄胎和10例早孕绒毛标本中c myc、ras基因表达进行检测 ,并采用图像分析技术 ,对正常早孕绒毛组和葡萄胎不同病理分级组间c myc、ras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 myc、ras阳性信号表达在正常早孕绒毛和葡萄胎Ⅰ Ⅲ级各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葡萄胎中c myc、ras癌基因表达情况与病理学分级无关 ,与正常绒毛也无统计学差异 ,支持以下观点 :即大多数葡萄胎只是流产的一种形式而非真正的肿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孕妇女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的相关性以及二者在早期自然流产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PCR(RT-PCR)筛选HCMV活动性感染早孕先兆流产妇女,定量检测其外周血血清PAPP-A水平,并与相同孕周的非HCMV活动性感染的先兆流产孕妇及健康孕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期先兆流产妇女中HCMV活动性感染者、非活动性感染者、健康孕妇血清PAPP-A分别为:(0.4924±0.088)m lU/m l,(0.805±0.213)m lU/m l和(2.479±1.020)m IU/m l(F=93.98,P<0.01)。结论早孕妇女HCMV活动性感染和PAPP-A水平密切相关,并可能在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PCNA和Caspase-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CNA和Caspase-3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滋养细胞疾病标本50例,其中葡萄胎10例(均为完全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20例,绒毛膜癌20例。正常早孕绒毛标本1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CNA和Caspase-3在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CNA在正常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中的表达分别为10.24%、20.70%、50.92%、53.65%,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在正常早孕绒毛、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中的表达先升高又降低,分别为1.25%、2.60%、6.40%、1.90%,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及Caspase-3表达异常,增殖/凋亡失衡是引起GTT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5628名孕妇巨细胞病毒近期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孕妇人巨细胞病毒(HCMV)近期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5628名孕妇和81名孕前检查的健康妇女静脉血标本进行了HCMV-IgM检测.结果在5628名上述孕妇中检测出HCMV-IgM阳性标本66例,阳性率为1.17%,81例健康妇女中未检测到HCMV-IgM阳性标本.结论在孕妇中巨细胞病毒有一定的近期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人乳头状病毒(HPV)、巨细胞病毒(HCMV)、解脲支原体(UU)及沙眼衣原体(CT)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对38例宫颈癌患者宫颈洗液中的上述4种病原体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照检测了45例宫颈炎患者.结果:宫颈癌组4种病原体综合检出率高于宫颈炎组.在4种病原体中,HPV检出率最高,其次依次为UU、HCMV及CT.鳞癌患者HPV检出率高于腺癌患者.4种病原体与癌组织侵袭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提示4种病原体尤其是HP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积极治疗4种病原体感染在宫颈癌防治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载量,快速筛选出早期活动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者,进而指导临床用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活率。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656份血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动态监测血浆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人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656份血标本中96份阳性,病毒载量介于5.0×102-1.0×107 IU/mL之间。治疗有效者人巨细胞病毒DNA迅速转阴,治疗耐药者持续阳性,12例连续阳性者2例死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DNA适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HBV YMDD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YMDD变异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HBV)聚合酶基因区的酪氨酸 蛋氨酸 天门冬氨酸 天门冬氨酸基序 (tyrosine methionine asparticacid asparticacid ,YMDD)变异 ,希望能够替代目前使用的测序方法。方法 对 4 7例血清标本使用荧光PCR技术检测YMDD变异 ,其YMDD变异结果与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荧光PCR方法测得YMDD野生株 2 8例 ,变异株 19例 ;与DNA测序结果完全一致 ,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荧光PCR技术检测YMDD变异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小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就诊的疑似HCMV感染患儿血清或尿液标本,其中血清标本454例,尿液标本1 001例,患儿男女比为1 005∶394,年龄1天~3岁。用FQ-PCR检测疑似HCMV感染患儿血清和尿液中的HCMV-DNA,比较两种标本的阳性率。结果 1 001例尿液标本的HCMV-DNA阳性率为46.35%(464/1 001),显著高于血清标本的阳性率5.95%(27/454);56例血清和尿液标本HCMV-DNA进行配对检测,其中血清检测阴性的52例中有23例尿液检测为阳性,而血清检测阳性的4例尿液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应用FQ-PCR检测患儿HCMV-DNA,采用尿液标本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本地区孕早期妇女CMV感染率,了解母婴传播发生情况,及早预防,实现优生。方法:采用抗体捕获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早期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性抗lgM。结果:孕早期妇女感染为0.512%。其中6例自愿终止,术后将绒毛组织或胎盘送病理检查,4例发现不同程度有感染、绒毛水肿、纤维化及坏死、蜕膜血管单核细胞浸润等损害。结论:妊娠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危害严重,有必要对早孕妇女进行常规的筛查,有利于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人早孕绒毛和子宫蜕膜中galectin-3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滋养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对70例(分为7个孕周组,每组10例)正常早孕绒毛和蜕膜中gal-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在整个孕早期绒毛和子宫蜕膜中均有gal-3基因表达,且在绒毛和蜕膜中随着孕周的增加其表达总体呈上升趋势,两者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gal-3基因在滋养细胞和蜕膜表达中随孕龄增长而呈上调趋势,提示该基因在调控早孕滋养细胞的浸润行为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