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散结通脉方治疗痰瘀阻络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散结通脉方,治疗12 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D40/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变化;评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D40/CD40L、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降低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在抑制CD40/CD40L、MMP-9炎症指标上更加明显。结论散结通脉方联合西医标准化治疗可有效降低颈动脉粥样IMT、斑块Crouse、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确切,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抑制CD40、CD40L信号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2.
姚涛  何静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5):321-323
目的 对比不同血糖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中可溶性CD40配体(sCD40 L)水平,并探讨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血糖水平将其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并行Crouse斑块积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中sCD 40L水平.结果 3组间血清sCD40L、IMT、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D40L与血糖水平(r=0.272,P<0.05)、IMT(r=0.651,P<0.01)、Crouse积分(r=0.733,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CD40L表达明显增高,血清sCD40L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其水平升高可能反应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继发脑血管病的过程中可能启动或者介导了CD40/CD40L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理论的散结通脉方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Crouse积分的影响。方法 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散结通脉方,治疗12 w。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血脂、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变化。评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升高(P0. 05);且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C水平、颈动脉IMT和斑块Crouse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结论基于痰瘀同治理论的散结通脉方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脂代谢紊乱,逆转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MS患者为MS组,20例门诊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按中医辨证分为五型,1阴阳两虚型,2气阴两虚型,3痰湿壅盛型,4痰瘀互结型,5肝火亢盛型。测量患者身高(cm)、体重(kg)、腰围(WC,cm)、血压(mmHg),并测定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清胰岛素(F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IMT,并观察有无斑块形成。结果 MS组的IS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降低趋势在常见中医证型中依次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痰瘀互结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P0.01或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率明显较高(P0.01),上述五种类型中形成率最高的为阴阳两虚型,气阴两虚型、痰瘀互结型、痰湿互结型、肝火亢盛型的形成率相对降低(P0.05);MS组的颈动脉IMT与ISI呈负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IMT与MS密切相关,而且在所调查的不同中医证型MS患者中,其颈动脉IMT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病变特征。方法选择77例冠心病合并CAS病人,辨证分为痰瘀互结型组(47例)和非痰瘀互结型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史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血脂等。结果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BMI、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痰瘀互结组比较,痰瘀互结型组IMT、PWV、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P0.05)。两组间ABI、斑块面积、斑块分级、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互结型冠心病合并CAS病人血管功能及结构较非痰瘀互结型更差,IMT、PWV、TC、LDL-C可作为痰瘀互结型辨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白细胞分化抗原40及其配体(CD40/CD40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探讨上述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AS患者94例,其中IMT增厚的有34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有60例;健康体检者20例(IMT正常组)。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IM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CD40、CD40L和MMP-9水平。结果随着IMT的增厚,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不稳定斑块的CAS患者IMT及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较稳定斑块患者明显升高,不稳定斑块CAS患者脑梗死(CI)发病率高于斑块稳定组(P均0.05)。结论血清CD40、CD40L、MMP-9能促进CAS的形成和增厚,MMP-9能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导致CI的发生,监测血清CD40、CD40L、MMP-9水平,能用来预测CAS患者的IMT、斑块的稳定性和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病人分为痰瘀互结证组30例与非痰瘀互结证组30例,比较两组病人INR和PLT水平,并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血压、体质指数(BMI)和吸烟、酗酒、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等情况,比较两组INR、PLT水平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并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INR、PLT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痰瘀互结证组INR明显低于非痰瘀互结证组(P0.05),而PLT、舒张压、BMI水平和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比例明显高于非痰瘀互结证组(P0.05);痰瘀互结证与PLT、BMI、吸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呈正相关(P0.05),与INR呈负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INR、PLT、BMI、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健康体检人群中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在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我院健康体检者群体中抽选4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无异常者为对照组,4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异常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心肌综合指数(Tei)、斑块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病变情况,并对比不同病变支数的IMT、Crouse积分、Tei指数。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观察组IMT、Crouse积分、Tei指数高于对照组,且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8例,单支病变患者IMT、Crouse积分、Tei指数低于双支病变、三支病变,双支病变患者IMT、Crouse积分、Tei指数低于三支病变(P <0.05)。结论 在健康体检中,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通过评估IMT、Crouse积分、Tei指数、斑块发生率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为是否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27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Gensini积分评分。所有患者同时行血管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IMT、粥样斑块面积、Crouse积分以及足背动脉IMT、血管内径、峰值流速,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从Gensini积分0组到积分4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和足背动脉IMT逐渐增高,足背动脉内径和峰值流速逐渐降低;(2)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1),足背动脉内径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1);(3)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Crouse积分、足背动脉IMT以及足背动脉内径均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相关因子。结论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较好,包括冠脉早期病变,通过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可客观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情况,尤其可为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人群的管理和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价值,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评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的相关性,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简单易行的检测依据。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心血管内科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114例,根据CAG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40)与冠心病组(n=74),再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将冠心病组分为三个亚组,比较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探讨Gensini评分与Crouse积分的关系;评估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临床价值。结果冠心病组的IMT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三个亚组(单支病变亚组、两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的IMT分别为(0.94±0.15)mm、(1.17±0.17)mm、(1.21±0.23)mm;非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1.11±0.75)分,Gensini积分为(0.0±0.0)分;冠心病组Crouse积分为(5.14±3.41)分,Gensini积分为(22.2±11.02)分,冠心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rouse积分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354,P=0.001);诊断实验四格表显示颈动脉超声诊断冠心病的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指标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可实践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40分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行CD40分子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软斑组(88例)和硬斑组(72例),统计分析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CD40分子的表达水平关系,随访观察两组3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与硬斑组比较,软斑组CD40分子水平明显升高[(2.88±1.34)g/L比(4.02±1.17)g/L,P〈0.05],3年内脑梗死发生率亦明显升高(1.39%比9.09%,P〈0.05)。结论:CD40是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信号分子,其表达的高低可用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指导早期脑梗死的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病人404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入组的404例病人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采用具有超微血流成像技术的东芝彩色超声诊断仪Aplio400,对病人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人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声像学特点、Crouse斑块积分等。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痰湿壅盛型病人Crouse斑块积分高于其他证型,肝火亢盛型病人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球部IMT小于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不同的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不同,痰湿壅盛型病人斑块形成最多,并以低回声及混合回声为主。痰湿壅盛型病人斑块SMI分级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壅盛型病人较其他证型更容易形成斑块,Crouse斑块积分更高,不稳定斑块生成概率增加;痰湿壅盛型SMI分级均高于其他证型,斑块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复方芪参降脂饮对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易损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58例颈AS斑块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痰湿阻滞证、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和肝肾亏虚证、气虚证5型。给予复方芪参降脂饮口服,疗程为6个月。检查各证型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结果颈AS患者易损斑块分布以瘀阻脉络证和浊毒内蕴证组远大于其他证组(P<0.05)。治疗后瘀阻脉络证、浊毒内蕴证、气虚证组颈动脉易损斑块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芪参降脂饮对稳定瘀血、浊毒、气虚证易损斑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脂及抗炎作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的变化。结果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性差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和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68,P〈0.01;r=0.592,P〈0.01;r=0.677,P〈0.01);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硬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449,P〈0.01;r=0.493,P〈0.01;r=0.435,P〈0.01;r=0.227,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r=0.253,P〈0.05;r=0.431,P〈0.01;r=0.547,P〈0.01)。去除年龄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r=0.461,P〈0.001)、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0.441,P〈0.00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r=0.241,P〈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和硬斑块积分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型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总斑块积分、软斑块积分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27例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26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63例。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综合评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性质。并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①327例患者中,99例为IMT正常,40例为IMT增厚,188例为粥样斑块形成。在188例斑块形成的患者中,易损斑块组82例,非易损斑块组106例。②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6、22.3、28.6μ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分别为40.4%(40/99)、70.0%(28/40)、75.5%(142/188)。除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间HHcy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组间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分别为28.9μmol/L和82.9%,高于非易损斑块组的23.4μmol/L和6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浓度增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4~1.25)结论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H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CD40/CD40L的过度表达会激发免疫和炎症反应,导致粥样斑块内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促发斑块破裂,进而发生脑梗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D40L与脑梗死体积和严重程度相关.因此,检测CD40L可作为判断脑梗死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7例未经治疗的1~2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患者分为LYH组与无LYH组。结果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正常组血清hs—CRP分别为(6.34±1.35)mg/L和(2.34±0.53)mg/L,LVMl分别为(138.6±16.8)g/m。和(105.5±8.5)g/m2,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LVMI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P〈0.05)。②LVH组和NLVH组血清hs—CRP分别为(6.42±3.53)mg/L和(2.75±1.08)mg/L,IMT水平分别为(2.89±0.46)mm和(0.72±0.23)mm,LVH组血清hs—CRP、IMT均高于NLVH组(P〈0.01,P〈0.05)。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与LVMI及IMT均呈直线正相关(r=0.58,P〈0.05;r=0.53,P〈O.05)。结论血清hs—CRP与LVMI、IMT均密切相关,表明hs—CRP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在高血压心血管重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对60例EH患者(EH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左室质量指数(LVMI)、颈动脉IMT及斑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H组颈动脉IMT、LVMI、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高(P<0.05),EH组LVMI增高者的以上指标又均高于LVMI正常者(P<0.05);LVMI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EH患者颈动脉IMT增加,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