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楣声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名家,擅长灸法,认为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寒症、虚症,更长于治疗热症,而针灸的特点是"对症治疗",灸法对发热和疔疖疮疡的红肿热痛疗效显著,提出"热症贵灸"的学术观点;灸感三相是灸法感传规律的总结,艾灸感传和灸效与"艾、穴、灼、久"密切相关;为了突出灸的地位,提出"灸针说",但不反对针的作用;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对灸具灸法进行了十余项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
张仁 《家庭中医药》2019,26(7):30-33
<正>"灸"的本意是烧灼,给一般人的印象,灸就是用燃着的艾绒烤灼穴位。其实,现代施灸的方法远不止于此。灸法包括温热灸和非温热灸两个大类。温热灸中,又分为艾灸法和非艾灸法。艾灸法是最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着肤灸法(也叫直接灸法)、艾炷隔物灸法、艾条悬灸法、艾条压灸法、铺灸法(又称长蛇灸)及艾灸器灸等。非艾灸法有线灸法,较常用的有壮医药线灸、线香灸等;点灸法,如用于防治小儿腮腺炎的灯火灸等;传统的灸法,如黄蜡灸、药锭灸等。另外,尚有藏医火灸法和蒙医灸法,都含有艾灸法和非艾灸法。  相似文献   

3.
根据癌因性疲乏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范畴论治,其治疗应以补益为大法,而灸法可通过温经通络、补虚培本、行气活血,从整体上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状态,可于癌因性疲乏中发挥治疗作用。基于《扁鹊心书》中"大病宜灸"相关理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动物实验中有关灸法防治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结果,提出以"大病宜灸"理论指导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具体治则治法有保命灼艾扶阳,灸命关、关元温补脾肾,选穴少而重灸,虚劳宜早灸。探讨灸法防治癌因性疲乏的理论依据及证据支撑,为灸法防治恶性肿瘤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梅花针灸学派是现代新安医学针灸流派杰出的代表,先后提出了"热证贵灸"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学术思想。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在针灸器械创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行了60余项灸具发明。所谓"梅花二十四灸"是梅花针灸学派十四种单式灸法和十种组合灸法的统称,十四种单式灸法的特点是以梅花针灸学派特有的灸具施灸命名的温灸器灸法,十种组合灸法是以十四种单式灸法配合应用灸法。  相似文献   

5.
中药灸疗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疗在临床中常能显出针药所不及的疗效,但传统灸法存在着操作麻烦、费时、费力、烟雾大等缺点。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灸具、灸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发明研制了中药灸疗器(又名多功能组合式灸疗器),将多种灸法、熨法与现代磁疗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适应...  相似文献   

6.
高希言教授结合多年教学和临床经验,以古代"重灸"为理论基础,提出"透灸法"的概念。透灸法是一种以患者自觉灸感和施灸部位肌肤反应作为治疗程度指征的灸法。本灸法的特点有二:一是以患者灸后感觉为量效指标,"相对"刺激量大,即在患者可接受刺激范围内,温热力可以透达机体深部,灸感能循经感传,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扩大了灸法的治疗范围和临床适应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率;二是以医者观察到施灸处肌肤表现和患者机体状态作为灸量评价指征,以引起机体灸疗反应而不形成疮疤为度,既可产生瘢痕灸、化脓灸的治疗效果,又不影响美观和日常活动。作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透灸法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泛,治疗效率高,接受程度好,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可见灸法保健防病,古人早已重视,并称之为"逆灸",即今之养生保健防病灸法,大体上可分养生延寿灸,即以养生健体,益寿延年为目的的一类灸法;预防保健灸,即增强机体正气,主要对某类、某种疾病起防治作用的一类灸法。预防保健和养生延寿相互关联,同时又对某一疾病的发生、发展、复发有防治作用。故无病施灸,即养  相似文献   

8.
正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觉的有酸重、麻木、虫行、灼痛等非热感或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其本质是经气感应。然而,现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临床上对于灸量的判别常以"至皮肤红晕为度",这往往达不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凡灸诸病必火足气  相似文献   

9.
不同灸法对“阳虚”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炷灸是灸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着肤灸与隔物灸之分;着肤灸又有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之分.本实验以“阳虚”小鼠为对象,着重比较瘢痕灸与无瘢痕灸、瘢痕灸的补法与泻法等不同灸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从实验角度论证不同灸法在提高阳虚机体免疫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医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一直争论不休,但历代典籍均有"热证可灸"的记载,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灸法之所以能治疗虚、实、寒、热诸证,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灸法具有退热、抗炎、抗病毒作用,还可调节中枢神经传导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灸治热证属于传统中医的反佐治法,其机理为通过灸法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从而起到引热外达、清化湿热、活血化瘀、调节阴阳等作用,证明"热证可灸"是可行而有效的,且为临床热证治疗提供了"以热治热"这一逆向思维与反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莉  杨金生  李亮  朱兵 《光明中医》2010,25(5):900-901
通过对近年来对灸法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的分析,得出现阶段研究主要从灸热刺激、灸的红外辐射和灸材的药用性三方面入手的结论。探讨其他学科对灸法作用机理研究的影响,指出灸法作用机理研究的新方向。今后应加强机体反应对灸法的热刺激作用机理、皮肤光学吸收对灸法的红外辐射作用机理以及灸药及灸药生成物对灸法灸药性作用机理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灸资生经》以灸法的载述独见其长。就该书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言及用灸法治疗的病证较广;对腧穴宜针宜灸、宜灸不宜针、宜少灸及禁灸穴都作了记述;所列病证灸方用穴精简,大部分灸方只取一穴施灸;重视压痛穴的应用,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提倡"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施灸原则;重视灸感,对灸感现象有详尽的描述;灸疗法众多,灸药并用的论述也较多;临证时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年龄、部位、病情选择艾炷大小和艾灸壮数,控制灸量;阴虚燥盛之证及孕妇、产后应当慎灸;该书作者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并注重预防。该书对灸法的收录和运用广博,而且实用,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艾灸养生防病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常用艾灸养生防病方法的含义、分类、常用灸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其中,强身延寿灸法类介绍了足三里灸、丹田灸、关元灸、气海灸、神阙灸、膏肓灸、中脘灸、涌泉灸、大椎灸、身柱灸及三阴交灸等灸法;防病灸法类介绍了"伏敷灸"防治哮喘、至阴灸预防胎位不正、预防中风灸、预防感冒灸、预防脾胃虚弱灸及灯火灸预防小儿腮腺炎等灸法;并重点介绍了起防病保健功用的"功能保健灸"方法。  相似文献   

14.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以来许多医家都予以很高重视.纵观两千年来的中医针灸学发展史,灸法的治疗作用,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争议,而热症可灸与禁灸是历来争论的焦点所在.热症禁灸,当推以东汉"医圣"张仲景为代表,认为灸法只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症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症,尤其是"火逆"观对后世灸疗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后沈括、张从正、汪机、陆以湉皆推崇此说.至于清代王孟英,更竭力反对阴虚者用灸,提出"灸可劫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症,视为畏途.热症用灸,当推以东晋葛洪为代表,认为灸法虚实寒热,无所不宜.后陈延之、王焘、窦材、龚居中推而崇之.及至近代,许多医家仍竭力主张灸法可用于邪热内盛的实热证及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其中以魏稼、周楣声最为代表,笔者认为,热症可灸,有其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意义,正如周楣声<灸绳>所言:"热症可灸,热症贵灸."同时,现代医学实验研究也为其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灸法,古称"灸焫",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灸法能激发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是灸法获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早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已明确提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因此灸法与针刺一样,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达到"气  相似文献   

16.
围绕承淡安《中国针灸学》所论述的艾炷直接灸法,分析艾炷直接灸具有"热刺激"和"火伤毒素"的灸法本质,因此被承淡安认定为传统的经典灸法。同时分析了承淡安通过艾绒的选择、艾炷大小、多少、松紧等途径,使艾炷直接灸灸量更可控制。总结了承淡安把艾炷直接灸用于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表明只有掌握灸法的作用特性和适宜病症的关键病理,才能正确选用艾炷直接灸并操作适宜的施灸方法。承淡安肯定了艾炷直接灸治疗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效力,优化了艾炷直接灸的具体操作方案,启示我们应更加深入研究灸法,使灸法广传后世、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7.
刘樊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42-543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上古医者非常重视灸法的作用。艾灸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难以比拟的。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运用甚多,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外治灸法的记载颇为丰富,并有专篇论述。如《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   

18.
梳理各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的灸法特色,总结灸法在近现代代表性针灸学派八桂针灸流派、澄江学派、陆氏针灸学派、金针梅花派的应用与传承。八桂针灸流派革新灸疗形式与施灸方法,拓展灸法适应证;澄江学派量化推广直接灸疗法,强调保健灸的应用;陆氏针灸学派丰富隔物灸经验及灸法基础研究,提出伏灸疗法;金针梅花派提出"热证贵灸"和"内脏施灸法",以灸法治疗疑难病症,革新灸具。  相似文献   

19.
潘宇霜  张馨尹  金俊彦  王睿 《新中医》2021,53(8):115-117
《神灸经纶》为清代吴亦鼎所著灸法专书。本文对书中涉及肿瘤及其类证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以归纳其灸法学术思想,包含辨证施灸,灸有补泻;因人因时施灸;灸后养生等内容。基于中医学"带瘤生存"治疗理念,分析了《神灸经纶》中治疗肿瘤的灸法思想,为灸法直接调节肿瘤免疫抑制状态或微环境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灸法是中医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灸法主要用于虚证、寒证、阴证。热证可灸与否,则是针灸学术界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解决这一争议,有利于明确灸法适应证,提升灸法发展空间,丰富临床治疗手段。通过整理热证禁灸学说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其学说产生背景,分析学说形成原因,发现热证禁灸学说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另通过研究灸法作用机理与灸法治疗热证的主要机制,表明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对热证进行适当的灸法治疗。通过对热证禁灸学说与热证可灸学说的探讨,不难发现:医学研究中应辨证认识问题,客观评价学说,把握学说本质,为医学发展寻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