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组38例,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气管插管术治疗组38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E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感染控制时间、病死率。结果 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治疗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EICU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均少于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气管插管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及院内经皮气管切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治疗老年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6例sTBI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损伤后>24 h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在损伤后<24 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变化、住院情况、肺部感染率及病死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控制感染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48 h的PaO2、PaCO2、SpO2、PaO2/FiO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PaO2、SpO2和PaO2/Fi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GOS评分、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伤后<24 h行早期气管切开更有利于改善老年重型颅脑患者低血氧症、通气功能和脑组织缺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02-01—2004-01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加氧对气道湿化给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氧装置给氧,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情况、痰液黏稠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PaO2、PaCO2、SpO2和呼吸频率治疗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痰液黏稠度治疗后3d、5d、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吸氧装置气道给氧相比,持续加温湿化吸氧疗效显著,是明确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气管切开时机对大量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04—2015-04我院收治的大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按照气管切开的时机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35例,晚期气管切开组45例。对于早期气管切开组患者,急诊手术同时行气管切开。患者进入手术室行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医师快速行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PDT)。晚期气管切开组根据病情于术后2~14d内行气管切开术,操作同上。结果 35例早期气管切开组患者好转32例(91.4%),死亡3例(8.6%);45例晚期气管切开组好转出院35例(77.8%),死亡10例(22.2%);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23例(65.7%),晚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45例(100%)。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晚期气管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气管切开组术后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Ⅱ~Ⅲ级25例(71.4%),ADLⅣ级7例(20%)。晚期组术后2个月ADLⅡ~Ⅲ级20例(44.4%),ADLⅣ级15例(33.3%)。术后2个月后早期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晚期组;早期气管切开组平均住院时间(34.13±6.51)d,晚期气管切开组为(43.45±10.72)d,早期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晚期组,早期组再出血2例(5.71%),晚期组再出血5例(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好转出院率,减轻肺部感染,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肺灌洗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25日至2010年11月25日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沐舒坦静脉注射+纤支镜下肺灌洗)和对照组(纤支镜下肺灌洗),每组各21例.气管切开术后第1、3、5、7天取患者支气管肺灌洗液做细胞学检查,并观察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患者肺部感染及控制情况、气管套管拔除例数.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支气管肺灌洗液中白细胞数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明显降低,多形核细胞数在第3、5、7天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气管切开术后1月内肺部感染例数(12例)、感染控制时间[(7.08±2.10)d]以及拔除气管套管例数(13例)与对照组[19例,(11.86±3.63)d,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沐舒坦静脉注射联合纤支镜下肺灌洗可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早期气道炎症反应,对肺部感染防治及气道恢复较单纯肺灌洗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早期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收治的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9例。分别给予优化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观察分析2组血气变化及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动脉血压分压、氧合指数较对照组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吸痰方式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患者的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型脑室出血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灌注尿激酶后不同保留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70例行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尿激酶保留时间长短分为3组,A组(23例)保留1 h、B组(25例)保留2 h、C组(22例)保留3 h,观察比较每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血肿完全消散例数,住院时间,发病3个月内延期性脑积水发生率,发病6个月后的预后等。结果血肿消散情况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住院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间、A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期性脑积水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5,P0.05)。结论尿激酶脑室内保留2 h对重型脑室出血外引流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早期气管切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严重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早期(伤后1~2 d)采用气管切开,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在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降低严重颅脑损伤病人合并肺部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上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自2009-03—2014-01收治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抢救时采用传统的气管切开术,观察组在抢救时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记录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和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7.1±1.8)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8.2±2.3)min,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大小(1.4±0.3)cm,对照组切口大小(3.6±0.4)cm,手术切口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7.3±1.6)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7.5±1.8)mL,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观察组出现皮下气肿2例,切口处渗漏3例,并发症发生率10.4%;对照组出现切口出血或感染5例,切口处渗漏8例,皮下气肿3例,脱管3例,并发症发生率39.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中具有微创,手术时间快,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操作简单,可单人操作,易于床边实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治疗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手术组25例与保守组25例,手术组患者给予脑室外引流及颅内压监测,保守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30d的预后情况、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肺部感染)。结果 手术组重度残疾及死亡占16.0%(4/25),保守组为44.0%(1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18.3±1.7)d,保守组为(22.8±2.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48.0%(12/25),保守组为76.0%(19/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干出血患者,早期实时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不仅可以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而且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CT)对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行PCT的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分为早期(A组≤5d,n=58)、晚期(B组〉5d,n=69)2组,记录2组患者一般情况、气管切开当天GCS昏迷评分、ICU留滞时间、在院病死率、90d病死率、1a病死率等,同时记录2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呼吸机支持天数等。结果 A组患者的90d病死率及1a病死率较B组无明显变化(P〉0.05),但A组肺部感染发生率、ICU留滞时间、呼吸机支持天数及在院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可能并不能明显改善其长期预后,但可显著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在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6-01—2018-01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自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行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和对照组(单纯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率、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开颅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外伤后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障碍情况对创伤性脑损伤(TB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2012-05—2013-05收治的72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后,检测血清皮质醇,皮质醇水平下降≥50%分为HPA轴功能良好组37例(其中轻型13例,中型11例,重型11例,特重型2例),皮质醇水平下降50%为HPA轴功能障碍组35例(其中轻型1例,中型7例,重型21例,特重型6例),记录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及GOS评分。结果良好组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患者住院时间均短于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患者GOS评分均高于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重型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9.09%低于障碍组4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型、中型、特重型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后HPA轴功能障碍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肺部感染发生率高,患者耐受力较低,且预后较差,HPA轴功能与TBI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按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常规组(n=32)。常规组入院24 h后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入院即进行营养评估及支持(超早期),并加用肠粘膜保护剂。入院后第1、3、7、10、14及21天观察两组间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肺部感染率、肺部感染持续时间、腹胀、消化道出血及GCS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伤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腹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10~14 d,观察组GCS评分较常规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超早期营养支持并未增加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可以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状况、缩短肺部感染时间,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措施对脑肿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1—2016-05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住院的脑肿瘤患者,随机抽取82例患者,按照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41例,观察组(优质护理组)41例。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后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21.95%,观察组发生3例,发生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脑肿瘤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MT)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伴呼吸障碍患者167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微创气管切开术(MT),另一组行传统气管切开术(OT),对比2组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MT组比OT组手术所需时间短,出血量小,切口微小,切口愈合时间短,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MT组并发症发生率2.8%,OT组为14.0%,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结论 MT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可优先选用解决患者的呼吸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经皮微创气管切开(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06—2013-06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根据发病后行PDT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PDT组30例(发病后5d内)和对照组28例(发病后10d后)。评估2组患者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结果早期PDT组2周后肺部感染评分(CPIS)、GCS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PDT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结合Lund概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Lund概念结合安宫牛黄丸等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3、7d后2组患者颅内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PP水平,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治疗1d后2组ICP、MCA平均血流速度、C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d观察组ICP、MCA平均血流速度、CP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后1、3d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给药期间观察组高热、抽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3个月观察组良好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结合Lund概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容积,提高脑灌注压,改善昏迷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重型脑外伤后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重型脑外伤术后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观察组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分流术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63.41%(26/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58%(15/41)(P0.05);2组术后分流管阻塞、分流管脑室管膜阻塞、腹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3分、第三脑室球形扩大1cm者、侧脑室额角渗出明显者分流效果显著(P0.05),分流效果与侧脑室扩大程度无关。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重型脑外伤术后脑积水疗效确切,而术前临床状况良好、GCS评分较高、第三脑室球形扩大明显、侧脑室额角明显是该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后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术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出血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观察比较2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81.3%,大于对照组的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疝形成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对比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