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湾县山地前山带鹿角湾属天山山脉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介于东经85°04′~85°11′,北纬43°53′~44°之间,海拔在1400~3000米,多为山地森林草原带。该地主要鼠疫宿主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主要媒介为谢氏山蚤(Oropsylla silantiewi)。1990年细菌学检验灰旱獭419只,检出鼠疫菌5株;结合其它生态地理资料,判定沙湾县山地前山带鹿角湾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认为是以灰旱獭为主要贮存宿主的单宿主鼠疫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调查区位于E85°~86°,N43°12′~44°,属北天山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1988年8月从调查区自毙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脏器分离到1株鼠疫杆菌,从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的体外寄生蚤—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deztysuensis)分离到2株鼠疫杆菌。首次确定沙湾县天山山地存在以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为宿主的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为Oropsylla silantiewi和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现查出疫源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3.
1986年6~8月对塔什库尔干县东部(N37°15′~37°50′,E75°20′~76°10′)的红旱獭分布区进行了调查,调查面积为5676km~2。在区内捕获啮齿动物5种,其中红旱獭(Marmota caudata)为区内优势种,分布较广,连续性较强,平均密度0.17匹/公顷。搜集跳蚤11种,其中Brevictenidia mikulini为新疆新记录种。Oropsylla silantiewi为采集到的唯一旱獭寄生蚤,体獭指数为0.24。用常规细菌学方法检验红旱獭1608只,未分离到鼠疫杆菌。用被动血凝试验和放免沉淀试验检测旱獭血清956份,牧犬血清89份,未发现鼠疫FI抗体。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及既往资料综合分析,推测调查区存在鼠疫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4.
<正>爪什则地区位于北纬35°13′~35°16′,东经102°28′~102°42′。东临甘肃省的夏河藏族自治县,西接本县的多哇牧业乡。海拔3400m,是该县的一个纯牧业区。植被在阳坡上生长着莎草科,禾本科植物,阴坡灌丛密生山柳,杜鹃、金露梅或锦鸡儿,山麓中上部可见小片云杉林,其余均为高山草甸草原呈退化型。1957年首次证实该地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到1993年新发现疫点9个,鼠疫疫源面积为380平方公里,在该疫源地内检出鼠疫菌8株。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主要宿主动物 疫源地内发现啮齿动物6科10属10种。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 malayana,以下简称旱獭)是该疫源地的优势种群,分布于山地森林和高山草甸草原交界地,呈岛状和带状分布,1981年选用路线目测法对不同生境的旱獭进行了密度调查,平均密度为1.5~2.5只/公顷。自1982年以来,由于连续鼠疫监测和有组织、有计划的捕獭灭獭工作,密度大幅度下降,1993年平均密度为0.253匹/公顷。 二、媒介蚤情况 共发现蚤3科6属8种,其中旱獭体表寄生蚤斧形盖蚤(Callopsylla·dolabris)和谢氏山蚤(Orpsylla·silantiewi)为优势种。1982年5月从1430只旱獭体表检蚤,其中染蚤旱獭559只,获蚤2688只,斧形盖蚤占60.0%,谢氏山蚤占38.2%,其它蚤占1.85。染蚤率为39.09%,蚤指数为1.88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清阿拉套山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以及相关的动物和昆虫区系.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医学动物昆虫学、血清学和细菌学等方法.结果调查区内共采集啮齿动物10种,优势动物为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次为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与灰旱獭在同一生境;灰旱獭定点观察密度为2.5~5.5只/hm2;旱獭路线密度最高2.36只/hm2,最低仅为0.01只/hm2.旱獭洞干蚤染蚤率0.36%、灰旱獭体蚤染蚤率为6.2%.采集小型鼠类的蚤类18种,蜱2种,虱1种.灰旱獭体蚤主要为谢氏山蚤和似升额蚤及草原硬蜱.检查鼠类血清标本180份,其中灰旱獭阳性血清2份;牧狗血清114份,阳性1份.从自毙旱獭中,分离出4株鼠疫菌.结论首次判定新疆阿拉套山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沙湾山地位于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处于玛纳斯山地和鸟苏山地鼠疫疫源地之间;东起于玛纳斯河,西至小安集海河。自1976年以来,在沙湾山地鹿角湾、达子庙、石头沟、白杨沟、大牛、博尔霍拉等地开展了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共捕啮齿动物8种,调查区内鼠疫主要宿主动物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采到蚤16种,灰旱獭主要寄生蚤为谢氏山蚤与斧形盖蚤长。尾黄鼠主要寄生蚤为 Citellophilus tesquorum altaicas。用间接血凝从鹿角湾牧犬血中检出阳性12份,博尔霍拉牧犬血中检出阳性2份;反向血凝从自毙獭中检出阳性2份。用细菌学方法从博尔霍拉自毙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1株,从黄鼠的方形黄鼠蚤中分离出鼠疫苗2株。根据以上资料,首次判定沙湾山地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而后山博尔霍拉为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为宿主的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现已查出的疫源地面积约为1600公顷。  相似文献   

7.
在乌鲁木齐南山阿克塔什鼠疫疫源地发现褐家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南山阿克塔什鼠疫疫源地位于东经86°47′~87°,北纬43°18′~43°22′、属森林草原带,海拔高度为1800米。1985年由该地自毙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体内分离到鼠疫强毒菌,1987年以来,每逢夏季,均有大批旱獭死亡,每年都由自毙旱獭体内及体外寄生蚤分离到强毒鼠疫菌及鼠疫噬菌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甘肃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规律,评估其危害性,为制定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甘肃祁连山-阿尔金山旱獭疫源地的鼠疫监测报告、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资料、鼠疫信息库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980-2018年间,疫源地内旱獭数量在0.12-2.74只/hm~2范围变动,总平均密度0.69只/hm~2;共布鼠夹(笼)264 918个,捕获9 750只,平均捕获率为3.68%。捕获啮齿动物分别属于2目6科14属20种,其中小家鼠、灰仓鼠、长尾仓鼠为优势种。1959-2018年间,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菌2 082株,其中动物体内分离1 388株,媒介分离692株,旱獭巢蚤土壤分离鼠疫菌2株。结论甘肃祁连山-阿尔金山草原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动物间鼠疫流行强度差别很大,一些地区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一些地区则已静息多年,应针对不同流行态势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鼠疫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查明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确定疫源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调查贵州省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7个乡镇36个村寨,采集啮齿动物、蚤类和指示动物标本,检测鼠疫菌、鼠疫F1抗原和F1抗体。结果 该地区啮齿动物有3科12属21种;媒介蚤有5种,黄胸鼠和印鼠客蚤为优势种。在4个乡镇的12个村寨检出鼠疫感染,鼠疫F1抗原阳性率啮齿动物0.89%、蚤类7.41%;鼠疫F1抗体阳性率啮齿动物0.54%、指示动物1.35%;从黄胸鼠和褐家鼠中培养分离鼠疫菌3株。结论 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的鼠疫疫源地具有与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相同的特征,动物鼠疫流行是由于水库蓄水所引起。  相似文献   

10.
苏约克地区位于新疆乌恰县北部山地,西、北两面隔着中苏界山—图噜噶尔特山与苏联接壤,南越过南天山主脉与玉石他石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硝尔鲁地区相连,调查区地理位置约东经74°49′~75°10′。北纬40°15′~40°27′之间,区内沟谷纵横,水草丰盛。 在调查区内共捕获啮肯动物6科8属9种。主要疫源动物为灰旱獭(Mormota bai-bacina,用路线目视法调查970公顷的旱獭密度和分布状况,每公顷0.05~0.2只,平均为0.14只,大多呈点片状分布。栖息于海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8岁以上525例地方性氟骨症和41例正常对照组人群X线片的骨周和关节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骨质改变在先,骨周改变在后,20岁以下无骨周改变,2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周骨化阳性率及严重程度均不断增加。因此,对氟骨症诊断及分度的价值也相应提高。关节改变与骨周改变基本上呈平行关系,由于其特异性较差,故诊断价值次于骨周;硬化性骨周和关节改变的阳性率略低于疏松型和混合型,混合型中极度骨软化者骨周骨化不易显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大骨节病区、两病并存病区和非病区饮水中氟、钙、硒、锰、硅元素含量等21个项目的测试结果,对非病区与不同病区饮水中的有关元素的离子含量与离子总量的比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地方性氟中毒和大骨节病并存的病区的饮水中,既有氟病的致病因素,又有大骨节病的致病因素,水质中低钙高氟与氟病区相一致,硒和离子总量的比值与大骨节病区相一致。二氧化硅的比值,氟病区低于非病区,而大骨节病区及两病并存病区却高于非病区,二氧化硅与氟病和大骨节病是否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宁夏棘球属绦虫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调查,在宁夏,家犬为细粒棘球绦虫自然感染的终末宿主,累计平均感染率为1.04%。羊、猪、马属动物,骆驼、牛等以及人是自然感染的中间宿主。在南部山区绵羊感染率为40~85.63%,山羊为21.0%,引黄灌区较低。红狐是多房型棘球绦虫自然感染的终末宿主,累计平均感染率为15%。家犬、家猫不是多房型棘球绦虫自然感染动物(0/385)。人工接种家犬较易感染,接种家猫较难成功(0/2)。达乌里黄鼠的累计平均感染率0.34%。中华鼢鼠(0.2%)和人是自然感染的中间宿主。  相似文献   

14.
对20株分离自羊种布鲁氏菌M_5菌苗免疫孕羊流产胎儿的野外培养物,进行了特性鉴定及毒力测定。除2株菌表现出羊种布鲁氏菌第2和第3生物型特性外,其余18株菌均显示出M_5菌苗所具有的羊种1生物型特性。13株对豚鼠的脾菌数<100万/克,均属弱毒菌。还有7株菌平均脾菌计数超过了100万/克的含菌量,属强毒株。羊种布鲁氏菌M_5菌苗对控制畜间布病流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应且记不能对孕畜免疫,以免发生流产,造成经济损失。另外,造成细菌扩散对人畜都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缺碘缺锰环境与软骨发育障碍的病因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克孜勒河流域环境某些微量元素的调查,结果表明:饮用河水中I、Mn、Cu、Zn、Fe、Ba微量元素含量偏低;Sr、Co、Cr比较高。其中锰低于国家饮水标准25倍。在地方性甲状腺肿严重流行区,发现软骨发育障碍患者16例,患者无明显智力障碍,平均身高1.25水,其中8例1.1米。头大面宽,四肢粗短,尤以小腿粗短弯曲更显著。骨骼X线片显示:肱、股、尺、桡、胫、腓、指、趾骨粗短,骨端膨大,骨质疏松,皮质变薄,骨干内曲侧皮质增厚,股骨颈短,股骨头扁小,髋内翻等特征。病区土壤全锰和有效态锰含量均较非病区低。据此,作者推测软骨发育障碍的病因,主要是机体缺锰所致。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内蒙古、河北和宁夏长爪沙土鼠鼠疫疫源地分离的鼠疫菌株,在含色氨酸各前体产物的限定培基上生长良好,而从新疆精河和乌苏长尾黄鼠鼠疫疫源地分离的菌株,在相同的限定培基上则不生长。根据Trp~-鼠疫菌株利用色氨酸各前体产物的差别,可将分离自我国不同疫源地的色氨酸依赖型鼠疫菌株区别开。 从我国新疆和田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和洛浦的鼠疫患者、云南家鼠疫源地及内蒙古布氏田鼠疫源地分离的不同营养依赖型Glu~-菌株对谷氨酸前体产物的利用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此项观察结果表明,1981年8月下旬于祁连山北坡草原地带1000公顷灭獭区内,以人工杀灭方法将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的原有密度每公顷1.03只降低到0.06只后,1982年秋季其密度便恢复到0.36只,以后密度逐年上升,至1984年秋季上升到1.0只,已经基本恢复到原有的密度。 灭獭后其密度的恢复,前二年主要是区外旱獭的迁入,以后主要是区内旱獭的繁殖。同时可见,灭獭区旱獭种群密度的恢复速度与最初迁入的旱獭数量多少,以及灭獭区面积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细粒棘球蚴囊的内外囊连结紧密,外囊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内的新生血管以肝侧较多,而在寄生虫侧未发现任何管样结构;外囊含有DNA、RNA、蛋白质结合的α-氨基、酪氨酸、色氨酸及组氨酸、碱性蛋白质、酚类物质、网状和胶原纤维等成分;内囊除上述生化物质外,还示有钙质小体及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09例小儿克山病、100名健康儿童和23例成人克山病的PV_1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诊断小儿克山病PV_1负值异常的适宜标准为≤-0.02mm·s;讨论了PV_1负值异常产生的机理及PV_1负值异常与克山病血液动力学的关系;指出PV_1值的测定对克山病心衰纠正的判定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克隆日本血吸虫14-3-3抗原的编码基因,以研究其用于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效果.方法以日本血吸虫成虫RAN为模板逆转录合成cDNA链,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法扩增14-3-3抗原基因编码序列,将其克隆入pGEM-T载体,并用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的PCR进行鉴定.结果RT-PCR扩增出一条约780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和以质粒为模板的PCR均获得了一条与RT-PCR扩增出大小相同带.结论日本血吸虫14-3-3抗原重组pGEM-T克隆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