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具体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确诊的新生儿颅内出血65例,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新生颅内出血中有1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48例治疗有所好转、32例随访超过1年、2例存在后遗症,其占比分别为1.54%、4.62%、73.85%、49.23%、3.08%。结论预防新生颅内出血的有效措施为降低早产率,由于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需要及时予以B超或CT确诊病情,并予以相应的苯巴比妥、止血敏、维生素K1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为新生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以便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范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对1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等方面的临床观察,寻找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结果:除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自动出院外,其余8例经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痊愈出院。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抢救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及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黄恋   《中国医学工程》2014,(6):78-79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头颅血肿合并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年11月-2012年10月诊治的44例新生儿头颅血肿合并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择单纯出现头颅血肿现象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结果对比有窒息史和无窒息史合并颅内出血症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不同窒息程度合并颅内出血症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头颅血肿直径大小合并颅内出血症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合并颅内出血症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头颅血肿患者,尤其是存在窒息病史患者,应行头颅CT扫描,避免出现颅内出血漏诊现象,为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愈后。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结果:5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治愈42例(84%),未愈转院治疗5例(10%),死亡3例(6%),总有效率84%。所有病例均进行随访3个月,40例(95%)精神、发育、运动、智力正常。结论:病情观察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的前提和手段,可帮助医生诊断病情,提高疗效;护理是新生儿颅内出血治愈率的保证,高质量的护理,可减少后遗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分析.结果(1)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窒息、缺氧、早产、低体重儿、产伤及窒息合并败血症、硬肿症.(2)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早期诊断困难,误诊死亡率高.结论要重视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产儿科合作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围产期窒息,是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减少伤残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8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分析。结果 (1)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窒息、缺氧、早产、低体重儿、产伤及窒息合并败血症、硬肿症。(2)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病情变化快、早期诊断困难,误诊死亡率高。结论 要重视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产儿科合作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围产期窒息,是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及减少伤残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3):2947-2948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为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我院儿科病房新生儿惊厥病例56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探讨其常见的病因及治疗方法。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占大多数,惊厥特点以微小型多见。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低血钙是导致新生儿惊厥的主要病因,抗惊厥治疗与控制脑水肿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做好密切护理。必须重视围生期保健,减少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危险因素;及时发现新生儿惊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护理干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住院的8763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孕妇产后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将收治的236例颅内出血新生儿按照自行设计的危险因素进行登记,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上影响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明确危险因素,并就这些危险因素提出临床预防措施。结果妊娠高血压、脐带绕颈、新生儿体重、难产、窒息五个因素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中均具有显著性,因此可以认定这五种为主要危险因素。两组孕妇在产后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病率相比,观察组为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可以预防产妇DIC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2009—2012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8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经治疗后好转81例,主动出院4例,死亡2例。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较差,运用规范的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采取早期颅内血肿或腰椎穿刺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选取收治的63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给予患者颅内血肿穿刺或腰椎穿刺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3例颅内血肿患者采取颅内血肿穿刺治疗,穿刺1次的有31次,穿刺2次有15例,穿刺3次以上有7例。47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及10例单纯脑室出血患者采取腰椎穿刺肝素钠鞘内冲洗脑脊液置换治疗。1例患儿胆总管伴有先天性闭锁而放弃治疗,2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其余患儿经12个月随访,轻度残疾11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生存2例。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采取早期颅内血肿穿刺或腰椎穿刺,有助于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接受诊治的疑似有颅内出血的新生儿120例,同时进行超声和 CT 检查,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同时分析患儿构成和患儿超声表现。结果120例新生儿共检出颅内出血者64例,检出率为53.33%;超声检出率为95.31%,CT 检出率为92.19%(P >0.05);64例患儿中,脑室管膜下出血者39例,伴脑室内出血者15例,伴脑室扩大者5例,脑实质出血者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硬脑膜下出血者1例,脑室出血病例明显多于其他部位出血的病例;按照新生儿颅内出血分级标准,其中:I 级者39例,II 级者15例,III 级者5例,Ⅳ级者2例。结论利用超声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检出率高、无辐射、无创伤、经济性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在新生儿颅内出血常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60例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一峰 《黑龙江医学》2012,36(1):56-57,62
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与治疗,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以减少新生儿惊厥及后遗症的发生。方法临床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60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痊愈出院46例,好转后出院7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3例。临床以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多见,发病时间多在生后3 d内,其次为低血糖和低钙血症,发病时间多在生后1周,而后天性感染发生新生儿惊厥的时间相对较晚。结论早期发生惊厥者主要与HIE、ICH有关,其次是低血糖和低钙血症。苯巴比妥仍是首选的抗惊厥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其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自拟“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调查表”,回顾性调查河南省某三甲医院近1年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在10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中,母亲孕期患病者占80.39%,其中79.17%为产科疾病;产前检查次数小于3次的75.49%;51.96%为早产儿,46.08%为低出生体重,31.37%为剖宫产,使用产钳和胎头吸引和臀牵引者占30.67%;54.90%发生羊水污染,63.73%患儿出生时有窒息。新生儿前3位疾病依次为肺部疾病、新生儿出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全部病例63.73%,多灶性出血占29.41%。结论新生儿颅内出血与母亲孕期患病情况、新生儿早产、低体重、分娩方式、窒息及肺部疾病等因素有关。应加强孕产期及新生儿期保健工作,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曾冬明  王小宜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77-180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4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人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86%);其中12例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例合并脑室内出血,2例合并脑实质内出血,1例合并硬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3例(7%),2例合并HIE;室管膜下出血2例(4%);脑实质出血2例,1例合并脑实质出血(IPH)和HIE;硬膜下出血3例(7%),均合并头皮下血肿。结论CT检查能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作出准确的诊断,能精确显示出血部位、程度及分型,这些改变与病因、预后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20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CT图像上低密度灶范围、程度(CT值)及合并颅内出血类型和程度的关系。结果:低密度灶范围越广,则CT值越低,合并颅内出血特别是脑实质出血越明显。结论: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及分度有重要意义,低密度灶范围、程度及颅内出血情况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颅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征和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新进展。方法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通过两例典型的病例进行讨论。结果手术全切除59例,占92%,部分切除5例,占8%。结论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并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时不同分娩方式。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2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阴道分娩方式,对照组采用剖宫产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分娩后新生儿以及产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8.33%,子宫内膜异位10.00%,产褥感染13.33%,而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5.00%,子宫内膜异位36.67%,产褥感染1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新生儿窒息1例、新生儿感染9例、新生儿颅内出血9例,而对照组采用阴道分娩新生儿窒息3例、新生儿感染1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再次分娩的患者,在符合阴道分娩的指标时,可选择阴道分娩进行分娩,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与CT检查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 CT 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2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发病与围生期缺氧窒息、产伤、孕妇疾病及脐带因素等有关。临床多以呼吸异常、惊厥为首发症状。CT 检查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占87%)。死亡4例与出血量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存活者2周左右出血可吸收,部分患儿于一个月后出现脑积水,随访时发现神经功能障碍者占21.7%。做好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及时处理围生期窒息,是减少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陈学兴  张金娥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147-148,F0003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致颅骨板障膨隆性改变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发现的新生儿颅骨板障膨隆样改变且资料完整的13例病例。结果颅骨均表现为额、顶、枕、颞板状骨板障囊状、腊肠状、条状膨隆样改变,内外板较薄而完整,部分边缘硬化,临床及CT最后诊断9例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例HIE合并颅内出血,2例迟发性VitK缺乏致颅内出血。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可导致颅骨板障膨隆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