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椎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应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1例.结果 经3年随访,术后21例无一例脱失,JOA评分提高7~12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66.7%,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 mm.结论 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对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临床效果。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l8例,外伤致颈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7例,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脊髓受压主要来自椎管后方,术式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结果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诊6~30个月,平均16个月,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5.2分。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可靠的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应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4例。结果:经近期随访,术后20例病人的JOA评定提高2-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42%,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mm。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的价值.方法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均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分别将3个同种异体骨块及2个术中切取的棘突骨块植入已打开的5个椎板间隙.术前及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并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0例患者中,术后12个月JOA评分比术前增加[(14.9±1.2)points vs.(9.8±0.8)points](P<0.01);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mm.术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完全融合及部分融合率低于自体骨融合率(53.3%vs.85.0%)(P<0.01);术后12个月,两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7%vs.92.5%)(P>0.05).结论 同种异体骨在颈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可以替代自身作为一种椎板间隔物.  相似文献   

6.
张巧玲  刘雁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58-2858
目的:评价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6例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老年病人术后颈脊髓功能状态JOA评分由术前6~11分上升至术后12-16分,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疗效及功能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研究。方法:在2009-09~2013-09于我科住院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采用锚钉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研究如何避免术后轴性症状的产生。结果:随访8~48个月,平均24个月,临床除6例术前已存在中重度的轴性症状的患者外,其余患者在术后无明显轴性症状。临床疗效按照JOA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较术前JOA评分明显增加,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锚钉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只要操作得当,并辅以术后相关措施即可有效的避免轴性症状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疗效的影响.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均行颈椎后路EODL.按术后1周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分为观察组(41例,15-30度)和对照组(27例,>30度),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24个月时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结果 随访24个月时,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相仿[(13.8±1.6)分vs.(14.3±1.7)分](P>0.05),但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周,观察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71% vs.62.96%)(P<0.05).观察组术后无C5神经根麻痹;对照组患者铰链侧发生C5神经根麻痹3例,经激素、脱水药物及理疗等治疗后恢复.观察组2例(4.88%)出现关门.结论 减少椎板开门角度(15-30度)可降低术后近期神经损伤发生率,但应防止发生关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手术的疗效。结果:优9例,良12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为78.2%(25/32)。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椎管矢状径也较术前明显扩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椎磁共振(MRI)上脊髓内异常信号进行分级,探讨颈椎MRI上脊髓内异常信号分级系统与手术减压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的CSM患者213例临床资料,包括术前MRI、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将术前MRI脊髓内信号异常分为0~Ⅱ级:脊髓内T2WI 和 T1WI 无信号改变(0级);脊髓内T2WI 局灶性高信号、T1WI 无信号改变(Ⅰ级);脊髓内T2WI 广泛大片状高信号,伴 T1WI 低信号改变(Ⅱ级)。结果21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79个月,平均1年3个月。脊髓内信号异常0级共121例,平均年龄(49.3&#177;6.3)岁,平均病程(15.6&#177;14.8)月,术前JOA评分为(12.1&#177;3.1)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6.7&#177;1.7)分,改善率为94.1%;Ⅰ级共67例,平均年龄(56.0&#177;9.5)岁,平均病程(46.3&#177;46.7)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0.3&#177;2.6)分,术后6个月 JOA 评分平均为(15.1&#177;2.1)分,手术改善率为72.1%;域级共25例,平均年龄(62.0&#177;10.7)岁,平均病程(106.2&#177;8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8.4&#177;3.3)分,术后6个月JOA评分平均为(12.5&#177;3.2)分,手术改善率为47.7%。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ost Hoc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改善率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0级组与Ⅰ级组之间、Ⅰ级组与Ⅱ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年龄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CSM患者的脊髓髓内信号,术前对CSM的脊髓内异常信号进行分级,对评估和研究手术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脊髓信号改变以前早期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Arthrex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68例纳入研究,其中35例使用Arthrex锚钉行门轴侧固定为观察组,另33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椎管面积改变、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rthrex锚钉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操作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髓性颈椎病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JOA(17分法)评分以及在X线片测量的C2与C7椎体后壁切线夹角α。结果 (1)病程>6个月与<6个月的患者,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50岁与>50岁的患者,其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手术前及随访时颈椎JOA评分分别为(9.6±1.3)分、(14.7±1.9)分,JOA改善率为68.9%。(3)优良组及可差组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10.4±1.6)分、(7.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术前JOA评分高的患者,术后JOA改善率高。(4)术后无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颈部轴性症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而患者病情的轻重、年龄、颈椎曲度、手术技巧及术后有无轴性症状等都对手术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安徽医药》2011,15(9):1130-1132
目的 评价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A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42例(B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轴性症状、JOA评分及颈椎总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获随访13~54月,平均27.4月,B组患者获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CSM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照组行传统C3~7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椎活动度和颈椎曲度指数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应用于CSM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指数及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3~75岁,平均56.5岁。2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次全切的椎体C4、C5有9例,C5、C6有15例,C6、C7有1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拍摄颈椎正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X片、颈椎MR。了解颈椎病变部位脊髓受压情况、颈椎稳定性及术后颈椎高度、曲度、钛笼钢板螺丝钉位置和颈椎融合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疼痛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120±30)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0)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平均12.5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6.2±1.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5)分,平均改善率为(82.3±11.4)%;VAS平均分为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钛笼移位、螺丝钉松动及病变部位脊髓再受压现象。结论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不仅能及时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迫,而且能迅速恢复颈椎曲度和高度,重建脊椎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为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手术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个椎间隙者27例,3个椎间隙者5例。经颈前路开槽式减压,28例取自体髂骨移植,4例采用钛网内充填减压椎体之松质骨植骨,并行带锁板固定。结果32例中29例随访平均32.5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后。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手术有效率为93.0%(27/29),优良率为79.0%(23/29),JOA评分由平均术前8.3分上升至术后14.1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采用前路开槽式减压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6年以来应用PEEK材料Cage或加用钢板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49节段:单节段11例:C3-4者2例,C4-5者2例,C5-6者6例,C6-7者1例;双节段10例:C4-5和C5-6者6例、C5-6和C6-7者4例;三节段6例:C3-4、C4-5、C5-6者:3例,C4-5、C5-6、C6-7者:3例;Cage植骨融合11例,钢板植骨融合9例,Cage联合钢板融合7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判定手术效果。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3(6~54)]个月,临床效果:JOA评分术前为平均[6.8±2.2(3~11)]分,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2.9±1.4(10~15)]分,较术前增加(6.1±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改善率为(59.1±10.5)%(P〈0.05),优良率为81.5%。颈椎生理曲度: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值较术前增加(7.8±5.1)mm,其中Cage植骨融合、钢板植骨融合、Cage联合钢板融合分别增加(7.7±6.1)mm(、7.0±3.9)mm、(9.1±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节段高度:末次随访时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7±1.8)mm,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钢板植骨融合、Cage植骨融合及Cage联合钢板融合节段高度分别比术前平均增加(2.3±1.6)mm(、2.8±2.2)mm(、3.0±1.3)mm,P〈0.05,P〈0.05,P〈0.05。椎间融合率: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100%,颈椎稳定性好,无下沉、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钢板及螺钉无折断。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及加用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满意,能够维持和提高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