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通气模式对重症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至2014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60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及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每组30人。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气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SIMV+PSV组相比,ASV组的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1),呼吸频率(RR)(P0.01)、气道峰压(Ppeak)(P0.05)、气道阻力(R)(P0.05)明显降低;ASV组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P0.01)。ASV组患者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ASV通气模式有利于降低重症哮喘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减少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闭环通气模式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PS两种脱机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脱机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60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纳入观察。随机数字法分为适应性支持通气组(ASV组,30例)和智能化Smart Care/PS组(SC组,30例)进行脱机。两组患者除撤机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记录每位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再插管率以及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脱机成功标准为脱机拔管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ASV组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SC组(P=0.000 2、0.046),但ICU住院时间与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ASV组的脱机成功率高于SC组(P=0.030),但脱机48 h后接受无创通气率及再插管率ICU住院病死率和总住院病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以通过闭环通气模式对COPD患者进行脱机,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能略优于Smart Care/PS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对2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序贯应用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和A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记录两种模式下的各项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总呼吸频率降低及潮气量升高(P<0.05);平台压、平均气道压、顺应性、0.1秒的口腔闭合压,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ASV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模式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在统一初始通气治疗6~8h后,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31例,分别再给予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实验,Ⅰ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而Ⅱ组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肺复张策略(LRM)模式;实验期分别对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力学参数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实验过程中,在相同PEEP水平下,两组间在MAP、Pa CO2及PH值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采用ASV+LRM模式的Ⅱ组患者在RR、CVP、PIP、Pplat及Qs/Qt水平较Ⅰ组患者降低(P0.05),在Pa O2/Fi O2、Pa O2则较Ⅰ组患者增高(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合并ARDS患者通气治疗中,ASV+LRM模式与SIMV模式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同,但ASV+LRM模式下人机协调性好,在预防肺气压伤及改善氧合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闭环通气模式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指令分钟通气(MMV)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机撤离的效果。方法 6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ASV组(30例)和MMV组(30例)进行脱机,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重症医学科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等数据。两组患者除脱机时机械通气模式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统计两组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再插管率以及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住重症医学科病死率。脱机成功标准为脱机拔管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ASV组的脱机时间少于MMV组(P=0.000 1)、ASV组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MMV组(P=0.029),但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ASV组与MM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脱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脱机48 h后接受无创通气比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再插管率两组间无差异(P=0.640)。重症医学科住院病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结论通过闭环通气模式对COPD患者进行脱机,适应性支持通气与指令分钟通气相比,可以显著缩短脱机时间,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选择不同通气模式下,人机同步性及舒适性的比较。为COPD病人探索更适宜的通气方案。方法选择8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分为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组17例、适应性支持通气组(ASV)33例、实施压力控制通气-压力支持的常规对照组30例。在保持分钟通气量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对比所有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量表分析患者上机时的呼吸机不合拍程度(人机对抗率)。结果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结果无差异;NAVA组患者指令呼吸频率较低,NAVA组和ASV组患者的潮气量均比对照通气组大,P值均0.05。量表评估NAVA、ASV、对照组的人机对抗率分别为29.4%(5/17)、21.2%(7/33)、40%(12/30),差异显著(P0.01)。结论 NAVA和ASV通气均可保持较好的自主呼吸,降低人机对抗率,是符合COPD患者需要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比较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和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两种通气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撤机过程的影响。方法将83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1)患者采用ASV通气模式,观察组(n=42)采用PSV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优劣性和实用性。结果两组患者撤机前后的血气分析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的撤机成功率、撤机失败率、重新插管率以及撤机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现临床水平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情况。结论 PSV和ASV在慢阻肺患者机械通气中有着较为相近的撤机成功率,临床效果无显著区别,且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呼吸负荷、保护肺组织,均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和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P-SIM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差异。方法选择符合ARDS最新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了部分不符合实验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ASV模式,另一组运用P-SIMV模式,设置相应的参数。各组均进行标准化治疗。最后比较两组患者通气48小时后与上机时的RR、潮气量、p H值、PO2、PCO2、SO2、氧合指数,以及累积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两组共入选60例患者,对比发现ASV组通气48h后的RR、p H值、PO2、PCO2、SO2、氧合指数均较上机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P-SIMV组通气48h后的RR、潮气量、PO2、SO2、氧合指数较上机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ASV组患者通气48h后的p H值、PCO2、氧合指数,以及累积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较P-SIMV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RDS患者,ASV模式较P-SIMV模式能够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入住ICU的天数,ASV模式可作为推荐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monary disease,AECOPD)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AECOPD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SV组)29例,对照组同步间竭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SIMV+ PSV+ PEEP组)29例,两组同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直至撤机,比较两种模式下的各项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舒适程度、通气时间和撤机成功率.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脱机,ASV组呼吸频率明显下降,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5),气道峰压(Ppeak)和吸气阻力(R)下降显著(P<0.05),静态顺应性(Cstat)逐渐增加(P<0.05),附加附加功(WOBimp)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均低于SIMV+ PSV+ PEEP组(P<0.01).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ASV可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呼吸肌做功减少,改善人机协调性,并能缩短上机时间,明显优于常规通气,而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ASV)对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重症肺炎并且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SIMV+PSV+PEEP)联合模式通气,观察组采用ASV模式通气。比较2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血液动力学、血气分析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吸气阻力(Rins)、呼吸频率(RR)分别为(25. 34±2. 25) mmHg、(14. 32±1. 78) mmHg、(13. 15±4. 52) cm H_2O/(L·s)、(20. 75±4. 37)次/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 0. 05)。观察组的每搏排出量(SV)、心排量(CO)分别为(81. 94±17. 34) mL、(4. 11±1. 32) L/min,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 0. 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采用AVS模式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力学参数、血液动力学、血氧饱和度状况,较SIMV+PSV+PEEP联合模式疗效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近3年因AECOPD入住我院ICU需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20例,随机平分成2组,实验组应用ASV模式通气,参数设置为患者预期体重(kg),分钟通气量百分比(MV%)和高压报警限制。对照组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潮气量在6~8mL/kg,指令频率12次/min。2组FiO_2、PEEP、流量触发、压力上升时间设置均相同,通气2h后记录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2组患者中均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病例,实验组在潮气量、肺动态顺应性、呼气时间常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气道峰压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通气模式在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SV用于治疗AECOP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智能化通气模式,是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成果,患者的舒适性更高,同时也避免了以往呼吸机复杂的参数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闭环通气模式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与自主呼吸实验(SBT)两种脱机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脱机的疗效。方法将60例需要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纳入观察。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V组(30例)和SBT组(30例)进行脱机,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重症医学科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及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等指标。两组患者除撤机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统计两组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成功率、再插管率以及ICU住院时间、住ICU病死率。脱机成功标准为脱机拔管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ASV组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少于SBT组(P=0.000 1、P=0.000 5),但重症医学科住院时间与SBT组比较无差异(P=0.283)。脱机成功率及脱机48 h后接受无创通气率两组间无差异(P=0.222、P=0.765),再插管率两组间无差异(P=0.687)。重症医学科住院病死率和总住院病死率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553、0.640)。结论可以通过闭环通气模式对COPD患者进行脱机,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可能略优于自主呼吸实验法,但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组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入住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年龄≥65岁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有创机械通气的病人32例,将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进行前后自身比较,探讨ASV模式对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及舒适度的影响。结果两种模式下病人动脉血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钟通气量、胸肺动态顺应性、潮气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SV模式下病人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力、吸气阻力及呼吸频率明显低于SIMV模式(P0.05),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POT)评分、躁动镇静评估表(RASS)评分、丙泊酚使用剂量亦降低(P0.05),ASV通气模式下地佐辛及咪达唑仑使用剂量较SIMV模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模式可改善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呼吸力学指标,增加舒适度,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ASV)不同水平的目标每分钟通气量(MV)对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2003年11月至2009年12月本院呼吸监护中心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49例,男性37例,女性12例,年龄62~89岁,基础疾病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所有人选患者均为机械通气支持至少24 h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脱机中的应用,为临床寻找更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体外循环下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1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 PSV两种通气模式.实验共分为3个阶段,并按标准的脱机程序脱机.若3个阶段均符合脱机条件,则拔管.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快通道的成功率、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机报警次数、人工操作次数等指标.结果 共45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其中ASV组22例,SIMV-PSV组23例.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13.9±65.4) vs( 309.2±71.2) min]、气管插管时间[(244.5±72.9) vs( 338.3±85.6) min]、快通道的成功率(90.9% vs 60.9%)、呼吸机报警次数[(2.2±1.8)vs(4.2±2.1)次/min]、人工操作次数[(4.6±2.0)vs(9.3±4.3)次/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与SIMV-PSV组的呼吸力学指标,第一阶段的平均气道内压力[(7.5±1.1) vs (11.6±1.4) cmH2O]和肺组织动态顺应性[( 65.3±12.3) vs( 50.4±11.8) ml/cmH2O)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V模式能加速气管插管的拔除,简化操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脱机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智能全闭环控制通气模式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4~10月非急诊心脏手术术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接受 Intellivent-ASV 和 ASV 通气模式。记录两组入 ICU 时(T0)、1 h 末(T1)、2 h 末(T2)、SBT 前(T3)的呼吸机设置参数,呼吸机监测(潮气量、肺顺应性、通气支持程度等)等指标;观察比较两组 T0,T1,T2,T3、停用呼吸机后1 h (T4)的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82例, Intellivent-ASV 组患者43例(52.4%),ASV 组患者39例(47.6%)。①呼吸机参数设置:两组在吸氧浓度(FiO 2)、呼气末正压(PEEP)、MinVol 后期设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在Intellivent-ASV 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血气分析指标:两组 T1点 PaCO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ntellivent-ASV 组组内 PaO 2/FiO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Intellivent-ASV 组内 PetCO 2与PaCO 2之间呈正相关(R2=0.607,P <0.05)。结论 Intellivent-ASV 通气模式在成人择期心脏术后患者中使用具有安全性。应用 PetCO 2可以连续、及时的监测呼吸指标变化,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通气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急诊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老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通气方案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34)。研究组采用ASV方案,对照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方案,均同时机械通气直至撤机。观察对比两组成功撤机率及总通气时间,记录其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结果差异。结果两组成功撤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治疗期间,两组除每分钟通气量(MV)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研究组呼吸频率(f)、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平台压(Pplat)、吸气阻力(Rinsp)、呼气阻力(Rex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潮气量(V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血p H、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率(H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α1-酸性糖蛋白(AA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V模式相较于通气模式在老年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更高,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自主呼吸功能,还可降低机械通气刺激致炎症反应发生风险,治疗安全性更高,患者预后更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适应性伺服通气(adaptive servo ventilation,ASV)治疗复杂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omplex sleep apnea syndrome,CompSAS)的长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民航总医院睡眠中心诊断为CompSAS且愿意接受长期(90 d以上)ASV治疗的患者.于治疗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滴定、ASV滴定及ASV治疗90 d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观察长期ASV治疗对睡眠结构及睡眠呼吸事件的改变;分析长期ASV治疗依从性及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42例CompSAS患者,其中接受长期ASV治疗的患者共有22例.该22例CompSAS患者均为男性,均患有严重OSAHS,平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nea index,AHI)为(45.76±10.08)次/h;其中平均仰卧位AHI达(55.76±8.25)次/h.左室射血分数大致正常.经过CPAP滴定治疗CompSAS患者AHI、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obstructive apnea index,OAI)、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mix apnea index,MA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central apnea index,CA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最低血氧饱(lowest oxygen saturation,LSpO2)和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快动眼(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与治疗前及CPAP滴定治疗时相比,ASV滴定及ASV治疗90 d时N3期显著增加,N1期+N2期显著降低;AHI、CAI及MAI均显著降低;LSpO2显著升高.此外,与CPAP滴定时比较,ASV滴定及ASV治疗90 d时睡眠效率显著提高;与治疗前比较,REM期在ASV滴定及ASV治疗90 d时显著提高.长期治疗过程中,ASV平均使用时间为4.8 h/晚.3例患者曾有胸闷表现,调整治疗后胸闷消失.结论 对于无严重心肺疾病及脑血管病的CompSAS患者,ASV长期治疗几乎完全能够消除睡眠呼吸事件,提高睡眠质量,患者依从性好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智能脱机模式在机械通气脱机阶段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辉  俞森洋 《国际呼吸杂志》2007,27(13):1014-1017
脱机是从完全通气支持向自主呼吸转变的一个过程,不同的通气技术被用于患者的脱机,常用的脱机方法包括T型管自主呼吸实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以及压力支持通气(PSV)。它们各有优缺点。新的通气模式开始应用到机械通气的脱机阶段,它们包括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Automode模式、分钟指令通气模式(MMV)和Smartcare模式等。它们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脱机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ASV)治疗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度心力衰竭合并陈-施呼吸(CSR)患者31例,随机分为ASV组(16例)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15例),治疗4周后比较2组心功能相关指标、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或P0.01);血浆pro-BNP和6 min步行试验改善情况,ASV组明显优于CPAP组(P0.01)。ASV能明显改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微觉醒指数、Ⅰ+Ⅱ期睡眠比率、Ⅲ+Ⅳ期睡眠比率、快动眼睡眠比率及睡眠效率(均P0.05),而CPAP只明显改善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且改善程度CPAP组明显低于ASV组(P0.05或P0.01)。ASV组气胸发生率显著低于CPAP组(P0.05)。结论:ASV可明显改善伴CSR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睡眠呼吸紊乱,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