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与脑萎缩的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84例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史的外部性脑积水病例。其中有26例通过追踪复查发现为脑萎缩。结果: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以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扩大,伴临近的脑池扩大为特征性表现。脑萎缩除有蛛网膜下腔扩大外,伴有脑室扩大,但早期表现可与外部性脑积水相同。结论:对于外部性脑积水和脑萎缩的鉴别重点应该放在临床表现上,外部性脑积水临床表现较轻,多为抽搐、运动发育稍微迟缓为主,无智力障碍。脑萎缩有明显的智力障碍,运动发育明显落后,少数还伴有偏瘫、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征象。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EH的临床CT资料。结果:双侧额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性增宽(≥5mm)16例,纵裂前部增宽(≥6mm)16例,双侧裂池增宽16例,基底池扩大14例,额顶部脑沟增宽并加深13例。脑室轻度扩大6例。在1岁时复查16例外部性脑积水均有所减轻,2岁复查12例外部性脑积水完全消失;另4例进一步减轻,至3岁复查完全消失。结论:CT检查在EH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治疗、CT复查证实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结果EH的CT特征为两侧额顶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边缘呈“花瓣样”,纵裂前部增宽,严重者可伴双侧侧裂池增宽及鞍上池增大,脑室不大或轻度增大。结论CT影像检查胎儿脑积水具有无创、可重复、分辨率高,定位准确等优点,对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病程观察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表现,提高CT对诊断外部性脑积水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8例EH的CT表现,年龄7月~16月(男32例,女16例)。并对48例EH的头部CT片的颅腔横径、前额部蛛网膜下腔、大脑半球间裂、侧裂及各脑池大小进行了测量。并予统计学处理。结果:前额部蛛网膜下腔最大宽径>5mm(占87.5%)、半球间裂>6mm(占62%)、外侧裂>8mm(占75%)、环池>3mm(占74.5)、VT/ST<15%(占62.5)。结论:CT诊断外部性脑积水是一种可靠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本组23例外部性脑积水,男19例,女4冽,年龄1个月至1岁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1例;抽搐6例;发热、抽搐伴外伤1例;化脓性脑膜炎治愈后1例;头围增大、步行困难,前囱早闭各1例;有外伤史而无其他不适1例。全部病例均作横断面CT扫描。详细分析了它们的CT所见,并探讨了它们与临床的关系。结果:23例均有双侧额部对称性蛛网膜下腔增宽,相应部脑沟加深,并延至双项部老13例,延至双侧颞部者4例;23例均有前纵裂增宽;双外侧裂池增宽20例;鞍上池扩大7例;哈(Huckman)氏值大于35mm者18例。结论: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位于额预部,与前囱末闭有关。外部性脑积水的原因很多,多见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期。外部性脑积水可能与蛛网膜粒发育迟缓或脑脊液分泌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外部性脑积水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显像法诊断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的可行性。本组选一岁以内正常儿童70名,CT诊断EH患儿50名全部进行超声检查。使用高频线阵探头,经前囟作冠状及矢状切面探查。测量额项部蛛网膜下腔的深度及宽度。结果显示:正常组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深度<0.25cm;半球间裂(大脑纵裂)宽度<0.3cm;顶叶中央沟宽度<0.2cm。患儿组上述各参数测值均大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对48例对象研究,正常组30例,经CT诊断为EH的18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正常组蛛网膜下腔2.5mm大脑半球间裂3mm,EH组蛛网膜下腔3~8mm,大脑半球间裂4~10mm。两项指标,患儿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 由于超声能清晰显示婴儿颅内组织结构,应用方便,易于观察蛛网膜下腔及大脑半球间裂的变化,使超声检查成为诊断EH的一种准确、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发育期婴幼儿脑室及脑外间隙随月龄变化的特征,并探讨外部性脑积水MRI诊断标准。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就诊宝鸡市中心医院疑诊脑部疾患小儿,经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671例3岁以内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按月龄分为9组,在T1WI上测量脑室大小,即前角指数、体部指数,计算脑室颅腔横径(VT/ST)比值,在T2WI上测量脑外间隙、前纵裂、外侧裂的宽度;149例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采用上述相同的测量方法,并动态观察外部性脑积水的变化。结果 1脑室体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其前角指数[(0.32±0.05)mm]及VT/ST比值(14.09%±1.56%)较恒定;脑外间隙随年龄增长呈先增宽后变窄的趋势,〉3~6月龄组为这种趋势的转折点。2外部性脑积水患儿额部蛛网膜下腔、前纵裂及外侧裂间隙均超过相应年龄组标准值上限,VT/ST比值〈15%。结论婴幼儿脑室及脑外间隙各年龄组标准值为评价小儿脑发育提供依据,其中前角指数和VT/ST比值是判定脑室大小的可靠指标;蛛网膜下腔和半球间裂宽度及VT/ST比值可作为诊断外部性脑积水的客观指标。对于继发性外部性脑积水,应采取积极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诊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12例的临床资料及螺旋CT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本组11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中,轻度86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硬膜下血肿3例;中度21例,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2例;重度5例,均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和脑积水各1例。结论:螺旋CT检查能早期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水肿、颅内出血,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病情估计、疗效评估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诊断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新生儿的出血类型及CT表现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临床意义。结果:在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生儿中,有8例属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有脑积水现象患者6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21例。结论:采用CT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检查,其结果具有显著性特征,诊断符合率可以达到90%,其对判断预后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78例经头颅CT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组行常规治疗加用脑脊液置换和仅用常规治疗,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积水发生率明显减少,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措施积极,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可快速消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剧烈头痛,对脑积水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CT检查增多 ,对小儿外部性脑积水的认识逐渐深化[1~ 4 ] 。现根据 15例的影像学特征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 1992年 5月~ 1998年 - 10月 ,经CT发现的外部性脑积水 15例。男性 12例 ,女性 3例。年龄1~ 18个月。病因 :(1)巨颅 3例 ,头围超过标准差 3SD。(2 )因惊厥 ,面色苍白 ,前囟紧张 ,膨隆。疑似颅内出血 5例 ;(3)疑似化脑 5例 ;(4 ) 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 ,治疗后随访复查发现脑外部性积水。 (5 )因颅脑外伤后。1 2 影像学表现 :CT扫描显示 :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间隔增宽 ,宽度为 6mm~ 10mm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CT表现。方法分析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13d(平均10.5d),其梗死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薛春明 《临床荟萃》2007,22(24):1773-1773
外部性脑积水是非梗阻性脑积水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骨缝尚未闭合的新生儿、婴儿早期,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脑发育异常,并表现在脑CT上具有特征性改变的征候群。我院1998~2005年共诊治外部脑积水48例,现将其脑CT的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情况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外部性脑积水患儿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2个月至20个月。就诊原因:惊厥10例,头围增大35例,前囟膨隆15例,呕吐19例,烦躁哭闹21例,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史者13例,有化脓性脑膜炎史2例,头部外伤史2例。1.2辅助检查本组全部病例均行颅脑CT检查,表现为额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30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结果 EH的CT特征为大脑半球叶间裂前部增宽(〉6mm),前纵裂池增宽(〉7mm),后纵裂池不宽,额顶叶脑沟回增宽加深,严重者可伴双侧侧裂池增宽及鞍上池增大,脑室不扩大或仅轻度扩大。结论 根据婴儿短期内有头围异常增大,前囟膨隆,抽搐以及特有的CT表现,对EH的诊断并不困难,CT检查对EH的临床诊断、病程观察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脑积水(hydrocephalus)是指小儿脑脊液分泌过多,流出道梗阻或吸收减少产生的脑脊液异常增多,使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扩张,压迫脑实质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疾病。病因主要有先天畸形、感染、出血、肿瘤、头外伤,本文收集临床证实的12例脑积水患儿重点分析临床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SAH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继续再出血,防治血管痉挛及正常压力脑积水,去除病因防止复发。我科于2004年5月~2007年1月收治的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开展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无明显脑血管痉挛,蛛网膜粘连,交通性脑积水,死亡率明显下降,收到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建鹏  王浩馨  陈爱梅 《临床荟萃》2012,27(16):1425-1426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检查能清楚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和范围,确定有无并发症及其程度,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和必查项目。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因可分创伤性、自发性二大类。近年来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增多,CT表现多样,且多合并复合型颅脑损伤。本研究报道138例,对其CT表现特征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经验,提高CT检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30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结果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为脑沟、脑裂和脑池铸型高密度影、条带状影,或局部脑沟、脑池不对称性密度增高。结论CT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位、定性准确,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