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资料 女,23岁,因腹痛、腹泻6月余,每日5~7次黄色稀便,便内含食物残渣,无粘液浓血便,经院外口服和静脉用氯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螺旋霉素药物治疗均无效,于1996年6月10日入我院。查体:呈慢性消瘦病容,腹平软,肠鸣音活跃每分钟5~8次,B超示肝胆系正常;纤维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血常规、肝功、肾功正常;大便为黄色稀便,显微镜下除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外可见多个霉菌团,大便培养可见霉菌生长。诊断:霉菌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2.
感染霍乱弧菌后多在48~72h内发病,少数延迟至142h。霍乱病人因感染的菌量不一及个体免疫力的差异,临床表现轻重有别。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1前驱期部分病人可有前驱症状,如轻微头昏、疲乏、厌食、腹胀、肠鸣。历时数小时即出现典型腹泻、呕吐症状。前驱症状中以肠鸣音发生率最高,多局限于脐部;次为腹胀、头昏与乏力。前驱期表现轻微、短暂,病人一般不能叙述。2泻、吐期多数病人以突发的无痛性腹泻起病,每日大便数次~10余次,甚至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腹泻不可数。大便质地初为黄色稀水便,有粪质,继而因胆汁分泌减少及大量…  相似文献   

3.
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我院地处海拔 2 80 8m地区 ,腹泻病治疗中因缺氧因素影响 ,使疗程延长。自 2 0 0 1年以来 ,应用复方丹参液辅助治疗轻、中型腹泻 2 8例 ,发现能够缩短疗程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观察组 2 8例 ,对照组 2 5例 ,各病例年龄均在 1个月~ 3岁 ,均在发病 (2~ 5 )天就诊 ,病因均为饮食不当、受凉后起病。  两组腹泻病大便主要表现为 :黄色稀水样或黄绿色稀水样便 ,每日大便次数 (4~ 2 0 )次 ,大便镜检未见异常 ,或以脂肪球…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89年10月6日收治1例腹痛、腹泻伴里急后重、大便呈黄色粘液样便患者。大便常规检查:WBC~(++)/HP,RBC2~4/HP,初诊为急性菌痢。入院后大便培养,检出一株“布洛克兰沙门氏菌”,鉴定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胡波  谭华炳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2):1438-1439
病例女,42岁,咳嗽、发热4 d,头痛、呕吐、腹泻2 d,于2011年4月13日入院。4 d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发热,咳少量白痰;2 d前头痛、呕吐、腹泻、乏力,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呈黄色稀糊样,无喘息、胸痛、心慌、咯血、呕血、腹痛、便血、尿痛、尿频等。病后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小便正常,体力下降。从事农业生产,无外伤、肝炎、结核、高血压、药物过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是一种肠道综合征,包括感染、肠功能紊乱菌群失调症,发病率极高,是儿科常见病,四季皆可发病,夏秋季节最常见。腹泻的传统治疗是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虽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由于破坏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常致腹泻反复再发或迁延不愈。我科于1990年5月~1995年5月期间应用“乳酸菌素片”综合治疗150例小儿腹泻疗效较为明显,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凡夏秋两季节年龄在4岁内的轻或中型腹泻患儿、大便为稀水样或稀糊状、镜检有少量脂肪球和白细胞者列为选择对象。按随机分配原则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1.2 病人:选用病例来自从1990年5月~1995年5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腹泻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为150例,其中男98、女52,年龄1~3岁。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病例男性 60岁住院号1812035 5年前感左下腹隐痛、腹泻,继而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大便间断少量带血。3年前大便变细,次数增多(3~4次白),近2年反复便血,食欲下降。本次因消化道出血入院。物理检查无明显异常发现。钡剂灌肠见直肠上段有3cm长的肠腔狭窄,中心可见0.3cm的线状钡影(线样征),管壁僵硬,考虑克隆氏病?肠癌?肠镜见距肛门9cm处可见环行肠腔狭窄。表面糜烂、坏死,布满污秽物。腔内直约0.4cm,内镜不能通过。2次活检病理均诊为慢性肠炎、溃疡形成。血常规无异常。临床诊断:肠癌?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为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饮食不当,极易引起腹泻。其常见原因如下: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沙门杆菌、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嗜盐菌)食物中毒以及葡萄球菌、内毒杆菌毒素中毒。这类食物中毒的特征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数小时至2-3天)、易集体发病,以及发病者均与摄人毒性食物有关。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摄入了被病菌或其毒素污染而未经加热或加热不足,或加热后又受到污染的食物。由于食人量和机体反应的差异,患者可表现出轻重不同的症状,但大多数见有发烧、腹痛、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洗肉水样…  相似文献   

9.
副溶血弧菌肠炎9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产食品常因被副溶血弧菌污染而引起食物中毒 ,也可通过皮肤引起伤口感染或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1]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将我院 2 0 0 1年收治的副溶血弧菌肠炎 91例特点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6 0例 ,女 31例 ;年龄 13~ 70岁 ,平均 2 8 8岁。均经大便培养鉴定证实为副溶血弧菌肠炎。有明确不洁饮食史 4 0例。其中食用海鲜类食物后发病 36例。均有腹泻 ,每日大便多于10次 19例 ,5~ 10次 5 2例 ,5次以下 2 0例。伴发热 4 2例 ,呕吐 5 7例 ,腹痛 81例 ,里急后重 2 0例。1 2 实验室检查 黄色黏液便 4 5例 ,黄色稀水样…  相似文献   

10.
1 发病情况 1995年3月7日,沈阳市和平区泰兴小区发生1例腹泻病人。以后几天中陆续有腹泻病人发生,到3月14日止,共发病76人。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发热,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呈脓血状。实验室检查:血像高,大便镜检有红、白细胞。采9名患者大便标本做细  相似文献   

11.
1 病历简介患者 ,女 ,2 1岁。频繁腹痛并恶心、呕吐 2个月入院。自小有腹痛史 ,曾行驱蛔虫及利胆治疗 ,未见缓解。 2个月前 ,患者一日进食较多 ,次日晨即剧烈腹痛后恶心 ,呕吐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液 ,其后腹痛即可明显缓解。发病以来 ,大小便正常 ,无发热、黄疸等病史。体检 :神志清 ,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腹软 ,未见肠型 ,右中腹部触及大小约 4.0cm× 4.0cm× 6 .0cm包块 ,质地中等 ,轻度压痛。大便黄色糊状 ,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及中量浓球。钡灌肠示右半结肠长 ,盲肠下垂至盆腔内 ,盲、升结肠左移 ,升结肠外带见软组织阴影 ,其中可见…  相似文献   

12.
病例资料患者,男,72岁。因反复腹泻两年余入院。入院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多为进餐后数小时,不成形便,伴有少量鲜血,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同时出现指甲脱落,手、脚色素沉着,头发眉毛脱落。服用小剂量强的松后可缓解症状。两年内患者反复出现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伴指甲脱落,无粘液脓血便,无发热,于营养补液支持治疗后好转。1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无明显血便。患者发病至今,体重下降约25 kg,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症状。患者第六肋骨陈旧性骨折改变。家族中无类似息肉病及遗传病的患者。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可,呈慢性病容,轻度贫血貌,形体消瘦。全身毛发较为稀疏,四肢可见色素沉着,指(趾)甲变薄易脆裂。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计数5.7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9%,粪隐血(-),白蛋白25 g/L。钙1.34 mmol/L,磷0.5 mmol/L。腹部增强 CT 提示:胃及肠腔内多发息肉样改变(图1、2)。胃镜提示胃十二指肠弥漫性粘膜增生(图3),病理示息肉样增生,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结肠镜检查提示全结肠多发息肉改变(图4),病理示增生性息肉,小肠CT提示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直肠多发息肉样病变。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为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56岁.主因腹胀、腹泻半年余,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下降、厌油腻、腹泻,大便呈黄色稀糊状,每天5~6次,每次约150 ml.当地医院诊断为"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胃炎",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诊断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患者的MRI形态及信号表现特征。结果 23例脉络丛黄色肉芽肿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双侧发病。MRI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晰,T_1WI均呈低信号,T_2WI均呈高信号,DWI均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检查病灶边缘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中心均无强化。结论脉络丛黄色肉芽肿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多为双侧发病。DWI病灶多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DWI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患儿邱某,男,1岁半,20天前开始腹泻,每天7~8次,为黄色粘液稀粪,粪中曾两次带有少量血丝,不发热。经某卫生所治疗,诊断为菌痢,而给予合霉素口服,腹泻次数减少,粪中血丝消失。10天前突然发热39℃,持续一天,经服退热  相似文献   

16.
病例 女,19岁。因反复腹痛、腹泻4个月入院。现病史:2006年4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呈发作性绞痛,大便为黄色水样便,每日3~5次,排便后腹痛可缓解。此后腹痛、腹泻反复发作,一出现腹痛,即有便意,便后腹痛稍缓解。自2006年7月底,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腹痛、腹泻次数增加,伴全身乏力、出汗、失眠、头痛。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山  肖钧刚  高翔 《武警医学》2000,11(10):619-620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病,易发病,占儿科住院病人的25%~30%左右,占儿科门诊病人的40%左右。由于治疗小儿腹泻病过程中不恰当使用抗生素造成婴幼儿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现象逐渐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重视。我们近年收治115例婴幼儿肠道微生态平衡失调患儿,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5例原发病均为原因不明的腹泻患儿,均系使用口服抗生素后腹泻无好转、加重或迁延不愈者,其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1个月~4.5岁。口服抗生素后仍腹泻14~32d。腹泻次数4~10次/d13例,11~20次/d86例,>20次/d16例。大便性质呈黄绿色蛋花汤样便3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结果:CT平扫,23例均为单侧发病,肾实质内可见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病变常向肾周蔓延,多数伴肾盂或近段输尿管结石;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边缘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肾功能多不同程度受损。结论:CT检查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我科应用复方丹参治疗急性婴幼儿腹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47岁。住院号:495。2个月前开始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3~5次/日。近1个月来有柏油样便。消瘦,食欲减退,无腹痛呕吐。钡灌肠检查:结肠袋消失,直肠至盲肠肠壁边缘毛糙,可见多数突出于肠壁轮廓的刺状或扭扣样龛影(图1)。X 线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