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患者男,43岁。间歇性胸痛1年半入院。疼痛为持续性钝痛,以右侧胸部疼痛较为明显。X线表现:右纵隔影增宽,可见向肺野内突出的块状密度增高影(图1),大小约4.0cm×5.0cm,边缘光滑呈椭圆形,侧位片该肿块影位于前中纵隔。X线诊断:右上纵隔占位性病变,考虑胸腺瘤。CT表现:前上纵隔胸腺区可见类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图2);大小约为4.3cm×5.2cm,密度不均匀,内部可见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中度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肿块与纵隔内血管影分界清楚。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非侵袭性胸腺瘤。术后病理诊断:胸腺成熟性囊性畸胎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总结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结果 6例中除1例表现为不规则结节,边缘见分叶及毛刺外,其余5例均表现为肺内边缘光整的类圆形肿块或结节, 4例行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的PSH均中高度较均匀强化,延迟期CT值升至最高,较平扫期 CT值升高了(69±7)Hu. 6例中2例可见钙化,其余4例密度均匀.所有病例未见空洞、胸膜凹陷征及转移征象.结论 螺旋CT在PSH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15例,男12例,女3例。其中7例仅作平扫,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多数密度均匀(8/9),边缘光整,肿瘤强化大多均匀一致,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侵袭性胸腺瘤6例,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多数密度不均匀(4/6),强化不均匀,中心见低密度区,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层消失,纵隔结构受侵犯(6/6)。结论CT对判断胸腺瘤是否有侵袭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7岁.胸透示纵隔内肿瘤可能性大.CT所见:右中上纵隔见约5 cm×6 cm×8 cm肿块,外缘规则较光整,内缘伸入中纵隔气管.血管间隙.平扫密度欠均,实质部CT值约为41.8 Hu,其内有点状分布的致密钙化影,另见肿块前内侧有小结节影(图1,2).增强扫描见肿块呈中等程度强化,CT值约101.4 Hu(图3,4),其内未见明显液化坏死低密度,两肺无殊.诊断:右中上纵隔占位,考虑可能为:①胸腺瘤;②畸胎瘤;③巨淋巴结增生症.手术病理诊断:胸腺瘤(淋巴细胞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肺炎性假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积累此疾病的CT诊断及减少其误诊的经验.方法 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为: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周,形态多样,边缘见毛刺或棘状突起(桃尖征);病灶内见不规则钙化影或小空洞;病灶边缘可见尖角状粘连(尖角征)及刀切样改变;肺门及纵隔内无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明显;动态观察,病灶长时期无变化,少数病灶经治疗后可缩小.结论 掌握肺炎性假瘤的较典型CT表现并充分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肺炎性假瘤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病理证实的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螺旋CT表现.3例病灶区加扫薄层;4例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呈周围型(7例)、中央型(4例)及纵隔型(2例);周围型边缘光整锐利,伴浅分叶;中央型伴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增强后呈中等强化.1例出现纵隔内淋巴结肿大.未见钙化及空洞.结论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无明显特征,需经组织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天跃 《中国临床研究》2011,24(4):323-324,260
目的观察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12例术前均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位于右肺7例,左肺5例;边缘光整8例,有浅分叶4例;肿块密度均匀9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3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增强。结论 CT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良性表现,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增强,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螺旋CT对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用螺旋CT(spiralCT ,S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共2 5例 ,其中侵袭性胸腺瘤 (invasivethymoma ,IT) 11例 ,包括 2例胸腺癌 ;非侵袭性胸腺瘤 (noninvasivethymoma ,NIT) 14例 ,通过分析胸腺瘤的各种表现和强化形式以及与纵隔结构的关系判断其侵袭与否 ,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 ①IT大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轮廓 (9/ 11,占 81.8% ) ,强化不均匀中心低密度 (8/ 11,占 72 .7% ) ,对纵隔结构侵犯 (11/ 11,占10 0 % ) ,2例胸腺癌均表现为肺内转移 ;②NIT表现为类圆形 ,有完整的包膜 (14 / 14 ,占 10 0 % ) ,肿瘤强化大多呈均匀一致(12 / 14 ,占 85 .7% ) ,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结论 螺旋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李勃宁  张志诚  陈天福 《临床医学》2006,26(12):7-8,F0004
目的分析肺原发性肉瘸影像学表现,增进对诊断肺原发性肉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本组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有X线胸部正侧位片及CT扫描结果。结果4例表现为举发病灶,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有分叶。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偶有局部组织粘连,CT值均为35-60Hu。结论病灶直径在5cm以上,发生在肺叶周边部,轮廓清楚,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较少发生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胸腺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胸腺神经内分泌癌(TNC)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TN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5例,MR检查2例。结果:5例TNC患者表现为占据前上纵隔为主的,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偏侧或双侧性生长,纵隔大血管及邻近结构有明显的包绕、侵犯征象。CT、MR扫描示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坏死区较小,增强一般呈轻、中度强化。2例行MR扫描患者,病灶内可见“星芒”状低信号。5例患者都可见纵隔淋巴结的肿大,4例见单侧或双侧肺内结节,2例伴胸腔积液。结论:TNC影像学上一般表现为前上纵隔体积较大的实质性肿块,坏死区小,具有侵袭性和易转移的特点,结合临床,有助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胸腺瘤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与18例血管前间隙淋巴瘤MS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0例胸腺瘤中,24例良性胸腺瘤与邻近大血管分界清晰,肿块表现"D"字或反"D"字状,平扫CT值16~59 Hu,增强CT值20~110Hu;6例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平扫CT值23~42 Hu,增强CT值23~60 Hu。18例淋巴瘤中,单发于前上纵隔者6例,其余12例呈多结节、肿块状,侵入血管间隙生长,致大血管受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其它部位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与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1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均为单发包块,10例位于前上纵隔左侧,4例位于前上纵隔右侧。9例呈分叶状,边缘不清楚;5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肿瘤最大直径5~16cm。1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粗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CT平扫密度均匀,CT增强呈轻度均匀强化。6例见心包积液,5例显示胸腔积液,10例累及邻近的大血管。3例见肺转移。结论 CT对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胸部放线菌的X线平片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胸部放线菌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3例经支气管纤维镜活检、1例经CT穿刺、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5例X线正、侧位胸片显示团块和大片密实影,未见空洞、气体和液化灶;CT示病变共累及9个肺叶,26个肺段.4例以团块为主要病灶(其中2例见2个肿块),周围肺见多发斑点、斑片及条索状模糊影;5个团块内均见空洞,薄壁,内壁光滑;空洞内充满低密度液化灶和散在悬浮的气体影,但未见气-液平面,是本组病例较典型的CT表现.5例均见邻近胸膜增厚,4例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右肺斑片状影合并纵隔脓肿.结论 以团块内出现空洞为主要表现的胸部放线菌CT表现具有特征性:空洞壁薄、内壁光滑、空洞内充满液化灶和散在悬浮的气体影且不形成气-液平面,可显示病灶的细节征象.X线平片诊断此病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LCD的CT和MRI(7例均行CT检查,仅有2例行MRI检查)表现。结果本组7例LCD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位于中纵隔2例、右肺门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1例。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分支状和斑点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强化。MRI检查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等、高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影像学显著持续强化的特点,有助于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在声门区肿块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6例声嘶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和CT检查,并与病理结果或喉镜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6例声门区肿块中,超声检出肿块126例,CT检出肿块119例,超声对声门区肿块的检出率高于CT87.5Voo,P=0.039)。结论超声对声门区肿块的检出能力优于CT,在声门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PC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病变好发于肺外围,呈单发或多发结节块影3例;单发或多发斑片影3例;斑片影与结节影混合病灶1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6例,胸水1例,晕征3例,空洞2例。结论肺隐球菌病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但CT上仍有一定的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乳腺分叶状肿瘤的临床及超声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分叶状肿瘤(PTB)的临床及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B患者的临床和乳腺超声影像资料。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9岁,病程1周~5年。首发症状为乳腺无痛性肿块。所有肿块触诊质地坚韧,表面光滑,可以活动。乳腺超声检查共显示瘤体10个,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7/10)。所有肿块按超声声像图不同表现分为3个类型:其中分叶形6个,圆形、椭圆形或呈浅分叶状的3个,不规则形状1个(内部呈囊实混合性)。肿块直径1.5~9.5cm。按WHO分类标准,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2例,恶性2例。多数交界性和恶性PTB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多为Ⅱ级和Ⅲ级。肿块内均未见钙化灶,未见异常血管图像,无邻近组织结构紊乱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PTB在临床及超声影像表现上与纤维腺瘤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中年妇女乳腺发现较大肿块且短期内迅速长大并结合一些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应高度怀疑PTB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