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风作为病名由来已久,但唐宋以后所指的中风,专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之证而言,以其发病急暴如风矢之中人,故名中风。即《内经》所载的,“大厥”、“击仆”,“偏枯”等病。论中风病因,唐宋以前多从外风立论,金元以后多从内风立论,分为真中风,类中风。辨证上延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以脏腑经络作为病变深浅层次的辨证纲领,这种分类方法从纵向上对中风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作了概括,但是对揭示疾病的性质,确立治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口眼(口呙)斜,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中经络中脏腑分病之轻重。对其治疗,中医针灸不失为一种简便、廉验的好方法,本人在多年临床中接诊口眼(口呙)斜患者27例,采用针刺为主,辅以相应中西药物,除未接受全程治疗的5例外,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 ,中医学称为“口眼口呙斜” ,《灵枢·经筋》篇扼要地叙述了本病的特征 :“卒口僻 ,急者目不合”。春、秋两季发病较高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而多数患者为 2 0~ 4 0岁间 ,男性略多。面瘫的病因病机有外感及内伤之分。外感口眼口呙斜在临床上较多见 ,多因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袭阳明 ,少阳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 ,经筋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 :“贼邪不泻 ,或左或右 ,邪气反缓 ,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 ,口呙僻不遂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内伤口眼口呙斜在临床上较少见 ,多由血虚及风…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此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之范畴。《内经》称为击仆、偏枯,自《金匮》起把它称为中风。中风以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多因内风而起,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犹如“暴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历代医家对中风病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眼(口呙)斜,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明代以后,中风治法发生了重大变革,多执"木必先枯也,而后风催之.人必先虚之,而后风入之."的观点,改变了以前单纯调气的治法,使中风治疗进一步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口眼斜是中医学至今一直沿用的常用术语。早在《内经》中即有“口喝”,“口僻,急者目不合”等记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则称为“僻不遂”。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唯词语不甚统一,有“口眼斜”、“口眼僻”、“偏风僻”、“口面偏斜”、“口眼歪斜”等。但其涵义则,即歪;斜,指偏斜。口眼斜是指口眼皆不正的一种颜面病象,临床表现为口角下垂、目不能紧合等。中医学把这一症状作为中风的主证之一。《内经》已有关于“中风”的论述,《金匮要略》之后,中风病名遂相沿成习。汉唐以降,千余年中不论  相似文献   

7.
定中风为病名,又称卒中,主要指内中风。一、诊断标准 (一)病名诊断: 1.主症:口眼(口呙)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半身不遂,神识昏蒙。 2.起病急骤,如暴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 3.病发多有诱因,末发之前常有先兆症状。 4.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有主症两个以上,起病急骤,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病名诊断。 (二)分证标准: 1.中络: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以口眼(口呙) 斜为主者。 2.中经:以半身不遂,口眼(口呙) 斜,偏身麻木,舌强言蹇,为主症,而无神识昏  相似文献   

8.
口眼(口呙)斜症,中医古籍早有记载:“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足阳明与太阳之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正视,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按本症病因由于血液既亏,内风易动,寒热交乘,缓急失其平衡,故形成(口呙)僻。例一:梁××,女,62岁,工厂职工。一诊:1971年7月3日。右眼(口呙)斜,流口水,四肢软倦,指、趾麻痹,晨起口干,舌黄  相似文献   

9.
中风从痰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斜不遂为主的一种疾病,见于西医的急性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中医神经内科专家王永炎教授,治疗中风急症经验丰富,主张中风从痰治疗。他认为中风病因极为复杂,风、火、痰、瘀、虚常相兼为患,涉及心、肝、脾、肺、肾多脏,但痰常是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和病机,治疗常以化痰为主。根据病情佐以散风,通络,活血,益气,养阴等,每获显效。在王永炎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笔者将从痰治疗中风分为八法,应用于临床初见成效。1 豁痰开窍熄风潜阳法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罹病后极易死亡或致残.患者多表现为猝然昏仆,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症.笔者用补阳还五汤随证化裁治之,取得较好效果.列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中风病属于脑血管意外的范畴,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等。中风之病,突发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肢体偏废。正如《内经》所云:“血见与气,并志于上,则为大厥”。径临床验证,中风病除辨证治疗外,配以水蛭粉焙干研末冲服,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现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中风有二义,一为风寒表虚,二是肝阳化风。一般情况下均指后者,即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口呙)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等临床特征。以其发病突然如矢石之中的,类似暴风催残树木而枝断干摇,故名曰中风。这已被中医界所公认,也被人们所习称。然而追溯中风的表里不分、内外混合的历史不可谓短,《灵》、《素》之下,竟达千载之余。迨金·刘河间始一反往昔谬误之说,首创中风内风论,以将息失宜,热极生风而独树一帜,别开中风病机之生面、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被历代医家所推崇。本文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们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有血瘀见证的几种重危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请同道指正。一、风湿性心脏病并发脑栓塞有风湿病史的青壮年患者,逐渐出现左心房乃至右心室衰竭表现,具有独特的二尖瓣狭窄心脏病征,突然出现昏厥、肢体瘫痪、失语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则支持本病之诊断。由于临床表现以突然昏仆、语言不利、肢体瘫痪、口眼(口呙)斜等为主,当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中风之发生,其本每为阴阳偏胜,气血逆乱;其标多为风火交煽,痰气壅塞,乃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也有因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及于心,心气被抑而  相似文献   

14.
中风起病急骤,病情危重,以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为主症、中脏腑常遗留偏瘫等后遗症.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中风后遗症多见肾虚痰瘀征象,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分述如下.1 基本病机,肾虚血瘀痰阻中风多发于中老年人,肾脏功能多已虚弱.肾为元阴元阳之根,若肾阴亏虚,阴血不足,血行涩滞而致瘀;或肾阳虚生内寒,寒则血凝,也将导致瘀阻脉络;肾气虚气化失职,可致痰阻,日久络瘀.因此,肾虚血瘀痰阻相关并存.由于肾虚失养,痰瘀阻滞经络,筋脉不用,则半身不遂、口眼(口呙)斜为主症;肾虚精气不能上承,以致痰瘀互结,阻塞经络,窍络失灵,则失语或语言不利.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记忆力减退等,则为肾虚见症,故中风后遗症属本虚标实之肾虚痰瘀证.  相似文献   

15.
概言之,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中风之后,由于脏腑虚损或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气血津液逆乱,血瘀、气滞、浊阻、痰结、火郁遂作,正气亏耗,病邪稽留,日久缠绵,致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面存如语言蹇涩、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之疾。中风后遗症与急性期之病机虽均属本虚标实,但两者不尽相同。急性期以标实为突出,风、火、痰、瘀或单现,或兼见,较为显著,而本虚则相对不够明显;后遗症之见证,标证相对较少,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其本虚证则较显著,其中尤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肾阳虚为多。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当前大抵注重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16.
<正> 中风首见《内经》名曰:薄厥、偏枯”,至仲景理法方药俱备。然时迁月移,作者继承前人经验,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诊治体会有。 1 中风的病位在脑 现代医学认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疾病,故称脑中风,与祖国医学的中风、类中风病相吻合。祖国医学对脑早有认识,《内经》曰:“上属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入于脑;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的位置和实质。李时珍更明确提出了脑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有关,他说:“脑为元神之府”。同  相似文献   

17.
<正> 家父樊美章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且尤擅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兹据家父口授及临证笔记就其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整理介绍如次。1.病机认识不可囿于经络当深究脏腑一般认为中风后遗症的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为病在经络。当然,从外在形症上看这一认识是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风后遗症的经络形症与内在脏腑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由于脏腑之证转遗而来的中风后遗症更应重视与内在脏腑的关系,这种情况下虽然临床表现为经络形症,但主要病机仍在脏腑。《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据此家父强调:中风后遗症的主要原因在于:脏腑功能未能完全改善,而使外络肢节功能不能完全恢复。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固然与多气多血之阳明经腑有关,但心肝肾等脏腑的失调未复亦当重视。加之后遗症患者多情怀不舒沉闷不乐或急躁易怒,这样以来可进一步导致或加重心肝功能之失调。脾主四肢,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不遂,活动减少,且因患者多思多虑,病情日久必然使脾之气结,运化功能呆滞不醒。中风后遗症患者多为中老年之人,所以多有元阴元阳不足的病机存在。诸如此类,内在脏腑功能切切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风后遗症患者确立比较完善的针灸治疗方案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僻”、“面瘫”范畴,是由外邪侵袭,脉络阻滞而发病。临床表现为口眼口呙斜,患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流泪,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食物时,食物常滞留在齿颊间隙。并可有舌前味觉减退,少数有听觉过敏,病程长者可有患侧面肌挛缩。口角反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有肌肉跳动,而部板滞不适,而不合并肢体瘫痪。临证结合全身情况和舌脉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常获满意效果。现分为6型进行论治。1风寒外袭,脉络闭阻型1.1主证风邪外袭,突然口眼口呙斜,或发热,或不发热,全身酸楚,微恶风寒,头痛,口不渴,尿清长,舌淡红,苔薄…  相似文献   

19.
丁元庆  宋代波 《河南中医》1996,16(3):182-185
经方治疗中风病应用概况丁元庆山东中医学院(250014)宋代波山东省聊城地区中医院(252000)主题词中风(中医)/中医药疗法经方/治疗应用综述《伤寒杂病论》对以口呙僻不遂为特征的中风病有明确的记述,却未提出证治方药。历代医家应用经方治疗中风病的经...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口呙)僻不遂为主的病证。中风苏醒后,又往往留有后遗症。祖国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有较详的记载。历代医家也有不少补充与发挥,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本文自1977~1981年间,通过对135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初步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