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儿童外伤性脾破裂诊治体会(附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特殊性及术式选择。方法 对近10年来我院收治的13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非手术治疗成功4例,均为Ⅰ、Ⅱ级脾破裂而无其它脏器损伤者;手术治疗9例,其中脾破裂单纯缝合修补术2例,脾部分切除术1例,脾切除自体脾组织移植术6例;13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治疗则尽量行保脾手术,必要时采用联合多种术式保脾,但应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脾破裂3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的最佳治疗方法及术式选择。方法对外伤性脾破裂37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治愈18例,均为Ⅰ、Ⅱ级伤,其中3例因保守治疗效果差而转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手术治疗19例中脾修补、大网膜包裹和脾清创、止血、大网膜填塞脾缝合7例;脾部分切除4例;脾全切、自体大网膜内脾片或带血管蒂脾叶胃网膜右血管移植8例。死于全身多发伤并失血性休克和严重脑外伤各1例,痊愈17例。其中12例术后随访4个月~8年,未发生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结论Ⅰ、Ⅱ级伤应首选保守治疗。Ⅲ级以上严重损伤应急症手术,根据脾损伤部位、程度、合并伤病情及术者技术水平合理选择保脾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修补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本院普外科外伤患儿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岁5例,6~9岁4例,10~12岁3例。12例均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5例行腹部CT示脾破裂、腹腔内出血;6例行腹部超声检查证实有腹腔内积液、脾包膜下血肿、脾内挫伤、脾裂伤。10例均行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行腹腔镜探查确诊。4例行单纯大网膜包脾术,4例行脾缝合加大网膜包脾术,3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1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加脾动脉结扎术。结果12例患儿均治愈,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1~7a,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结论脾修补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是可行的,选择合适的保脾手术方法和掌握好适应证对保脾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修补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本院普外科外伤患儿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岁5例,6~9岁4例,10~12岁3例.12例均行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5例行腹部CT示脾破裂、腹腔内出血;6例行腹部超声检查证实有腹腔内积液、脾包膜下血肿、脾内挫伤、脾裂伤.10例均行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行腹腔镜探查确诊.4例行单纯大网膜包脾术,4例行脾缝合加大网膜包脾术,3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1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加脾动脉结扎术.结果 12例患儿均治愈,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1~7a,疗效满意无并发症.结论 脾修补术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是可行的,选择合适的保脾手术方法和掌握好适应证对保脾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儿童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我院1992年1月至2003年7月共收治18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其中非手术治疗8例,均经B超或CT证实,对采用非手术治疗的8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成功7例,其中1例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非手术治疗的选择率为44.4%,成功率为87.5%。8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采用经皮导管脾动脉栓塞 (SAE)治疗小儿外伤性脾破裂 1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男 12例 ,女 6例。年龄 1~ 12岁 ,平均 8.3岁。均有腹部或左季肋区外伤史 ;均经CT检查确诊 ,并按Gall和Scheele(1986 )法分为 :Ⅰ级 2例 ,Ⅱ级 13例 ,Ⅲ级 3例 ,其中 2例Ⅰ级脾损伤在非手术治疗中出现迟发性脾破裂转SAE治疗。正常体检儿童2 0例为对照组 ,男 13例 ,女 7例 ,年龄 2~ 12岁。2 .操作方法 栓塞材料用明胶海绵切制成小碎颗粒状 (1mm× 1mm× 1mm)或条状 (1mm×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脾移植在小儿外伤性脾破裂全脾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23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患儿行全脾切除 自体脾组织大网膜内移植术,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组均治愈.随访20例,随访期患儿生长、发育正常,IgM、IgG在正常范围,无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PSI)发生.结论 全脾切除 自体脾组织移植治疗小儿外伤性Ⅲ级、Ⅳ级脾破裂能降低死亡率,保留脾脏的大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儿保留脾脏的意义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14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其中保留脾脏9例(占64.2%),其中非手术治疗4例,脾修补缝合保留脾脏5例,14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果 结论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病情重,变化快,应及时诊断手术治疗.保留脾脏的原则是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对小儿外伤性脾破裂应优先考虑保留脾脏手术,根据损伤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小儿脾切除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并指导小儿脾切除术的适应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实行脾切除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切脾指征、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本组平均年龄8.3岁(2 d~14岁),以外伤性脾破裂为最多(33例,43.42%),其次为血液代谢性疾病(20例,26.32%)。均行全脾切除术,21例(27.63%)同时行门静脉断流术,25例同时行(32.89%)肝脏活检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次(14.47%),以感染(8例)为最多,无死亡病例。结论充分认识脾脏的免疫功能,正确掌握适应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小儿脾切除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儿童脾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我们对35例儿童实施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岁10个月至16岁3个月,平均年龄8岁7个月。结果35例中,2例因脾蒂血管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2例因脾脏巨大无法装入取物袋而于主操作孔处增加约5cm长辅助切口取出脾脏,其余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25min;术中失血15—200mL,平均25mL。35例患儿均恢复顺利,术后住院6~10d,平均7d。29例术后随访3~25个月无异常。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患儿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小儿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生机理、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结16年来治的6例小儿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6例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伤后出现脾破裂症状的时间均在48小时以上,经腹穿、CT或了超确诊,手术证实。结果 6例中5例行脾切除术,1例行脾修补术,术后未发生暴发性感染,均痊愈。结论 小儿延迟性脾破裂容易误诊,应掌握其发生机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是提高诊断率、降低病死率的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脾切除及保留副脾对治疗儿童戈谢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确诊戈谢病并已经接受脾切除的6例患儿(男4例,女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6例患儿确诊年龄1岁2个月~4岁9个月,平均为2岁5个月,均为Ⅰ型戈谢病,存在脾大影响生活质量及出血倾向,血小板(62~143×109/L)、血红蛋白(49~110 g/L)低于正常,手术前没有骨痛及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时平均年龄4岁9个月~9岁4个月,平均6岁7个月.2例术前接受酶替代治疗(ERT),仍有明显脾肿大及血小板降低,1例曾接受ERT半年.结果 6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行脾切除,3例患儿存在副脾,其中1例未保留副脾,2例保留副脾.所切除脾脏大小28 cm×21 cm× 15cm~31 cm×18 cm×11 cm,标本重量1.97~3.35 kg,4例脾标本肉眼可见广泛局灶性梗死.术后病理证实戈谢病诊断,5例存在局灶梗死.出院时血小板(330~1 419×109/L)、血红蛋白(87~121 g/L)得到明显改善.随访1~45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坚持酶替代治疗,但剂量减半,1例术后即停药,1例术后半年停药.患儿生长发育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血小板(368~969×109/L)及血红蛋白(100~121 g/L)升高,保留副脾的患儿恢复情况优于其他患儿.结论 脾切除可以有效缓解戈谢病患儿临床症状,减少酶替代治疗剂量,而保留副脾可能减少部分及全脾切除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虽然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在1994年制定脾脏挫裂伤的影像学分级,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很少有中心对儿童脾挫裂伤进行分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儿童创伤性脾破裂伤影像学分级与临床诊治特点,探讨儿童脾挫裂伤影像学分级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保守治疗过程中的难点.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急性创伤性脾破裂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影像学损伤分级,同时对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禁食、抗生素使用、卧床休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共纳入59例,占同期腹部损伤患儿的29.3%(59/201);男41例,女18例;年龄中位数9.5岁(3个月~16岁);跌倒/坠落伤23例,交通伤27例,其他类型损伤9例.影像学分级Ⅰ级5例,Ⅱ级26例,Ⅲ级21例,Ⅳ~Ⅴ级6例,不明确1例.其中25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临床治疗包括禁食、绝对卧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有49例患儿行2次以上CT检查.59例均行保守治疗,1例中转手术,术后无相应并发症,余58例均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对儿童创伤性脾损伤行保守治疗较为安全.发病早期行影像学分级可能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减少患儿放射性暴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小儿脾脏外伤后保守治疗的经验,探讨小儿脾脏外伤保守治疗的适应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本院收冶的47例外伤性脾破裂实施保守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诊疗经过、措施及疗效.结果 47例保守治疗患儿中,2例无效而行全脾切除术治愈;45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其中3例发生脾囊肿,随访1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Ⅰ~Ⅱ级睥外伤患儿在做好术前准备的前提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采取积极保守治疗也可获痊愈.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儿童脾切除术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病例就儿童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方法2003年4月~2004年7月,上海新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应用腹腔镜完成儿童脾切除术12例,其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脾血管瘤1例伴有血小板减少。12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脾切除术。结果2例ITP于脾门部发现副脾,游离脾门前先行摘除。11例脾脏经10mm孔在取物袋内打碎后取出,1例脾过大无法装入取物袋经下腹皮纹切口取出。1例脾蒂游离中发生中等量出血300ml,给予输血300ml。1例在脾上极游离时伤及胃底,致胃穿孔,镜下修补满意。术后12例患儿恢复好,分别于手术后第5~11d出院。术后随访1~14个月,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好,血小板计数和贫血得到纠正。结论儿童腹腔镜下脾切除是一安全有效的技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学习曲线有关。手术指征的掌握、术中出血的预防和控制、副脾的切除与否及游离脾脏能否顺利取出是能否完成手术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儿童脾切除和脾部分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机器人系统辅助腹腔镜技术行脾切除或脾部分切除的3例脾脏肿物患者临床资料。3例手术由同一术者完成,分析患者术前病历资料、手术处理过程、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3例脾脏肿物患者均顺利完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近期随访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02~185 min,机器人手术系统装机时间12~15 min,术中出血量2~50 mL,术后住院时间11~13 d。结论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儿童脾切除术和脾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1985年3月~1992年9月,采用B超监测肝脾外伤37例。年龄3~14岁。其中,肝破裂修补术后26例,脾外伤非手术治疗11例。B超追踪观察,结合声像图特征可及时发现肝修补术后并发症,确定脾外伤的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均获治愈,无延迟性肝脾破裂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儿门脉高压症脾肾静脉分流术的远期随访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观察小儿门脉高压症脾肾静脉分流术的远期疗效,随访行脾肾静脉分流术后3年以上的患儿26例。手术时最小年龄5岁。术前有呕血、便血者19例,其余均有食静脉曲张。肝功能属ChildA级13例、B 级11例C级2例。肝内型20例。1980年前10例均行传统的脾肾静脉分流术,1980年后的16例行改良脾肾静脉分流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25例(96.1%)获访,平均随访9年。死亡6例。通过对1980年前后两组对比观察,术后10年以上生存率及病死率1980年后组优于前者(P<0.05)。认为脾肾静脉分流术对控制食管静眯曲张破裂出血有肯定价值,联合手术可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12年2月作者实施脾切除术治疗ITP30例,其中12例采取LS,为LS组;18例采取OS,为OS组。两组术后均随访3—36个月。结果30例患儿均成功实施脾切除术,LS组和OS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40min、1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67mL、43.18mL,术后平均恢复饮食的时间分别为2d、2.5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5d、11.5d。治疗有效率:LS组为91.67%(11/12),OS组为94.44%(17/18),术后1周LS组和OS组平均血小板分别升高至458×10^9/L和411×10^9/L。长期随访有效率:LS组为80%,OS组为75%。结论①LS治疗ITP的疗效与OS相近,二者均可作为ITP的有效治疗措施,治疗效果与手术方式无关;②IS较OS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伤口小而美观。③LS治疗儿童ITP安全有效,可替代OS成为治疗儿童ITP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行脾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3年12月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确诊的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6例,均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病程>1年,年龄>6岁,且有活动性出血需反复住院,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行脾切除治疗后分析其疗效。结果除1例术后随访8年,血小板持续低于20×10~9/L,但出血症状减轻外,远期总有效率达83.3%;另1例血小板恢复正常,但在术后半年发生化脓性脑膜炎,2年后因发热、白细胞高确诊结缔组织病(未分化型)外,余4例患者均治愈,且无严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脾切除治疗儿童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对经一线及二线药物治疗仍无明显效果的患者可以选择脾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