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21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15例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者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跳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鼻咽温度在(33±1)℃,均在心脏空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毕后顺利停机,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低,无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空气栓塞,早期死亡率0.93%(2/21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应用于绝大部份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2.
心肌保护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关键,直接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降低心肌温度,使心肌代谢迅速减低,是保护缺血性心肌的重要措施。多年来各种心肌保护法,包括冷血灌注、温氧合血灌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常温冠状动脉搭桥。对于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单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欠佳,如何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成为影响搭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应用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对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例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根据停跳液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主动脉根部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冠状动脉桥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分别于搭桥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2 h、6 h、24 h取血标本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搭桥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监测指标。结果与结论:肌钙蛋白Ⅰ复灌后2-24 h;CK复灌后5 min到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复灌后6,24 h,主动脉根部灌注+冠脉桥灌注组与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明显低于主动脉根部灌注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多巴胺应用等临床监测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应用心脏停跳液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的同时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搭桥可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4.
心肌保护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的关键,直接影响术后心功能的恢复.降低心肌温度,使心肌代谢迅速减低,是保护缺血性心肌的重要措施.多年来各种心肌保护法,包括冷血灌注、温氧合血灌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阻断升主动脉,灌注高钾停跳液,故未能完全避免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1].近3年来本院手术室采用3%乙醇氯化钠制作冰屑,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共260例,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21例患者行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及经双上肢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结果 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全部患者均见冠状静脉窦扩张,经左上肢静脉注射双氧水后,可见冠状静脉窦内充满微气泡;而经右上肢静脉注射双氧水后,仅于右房及右室内充满微气泡,冠状静脉窦内则无微气泡显示,结论 常规心脏超声检查结合经双上肢行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可准确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提高此类患者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及心内导管插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在上臂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技术的效果。方法在血管超声的导引下,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在超声直视下穿刺和间接超声引导下穿刺,对患者上臂摸不到和看不见的血管进行PICC置管。结果261例血管条件差、用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99.23%。结论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能极大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以改变传统PICC置管穿刺部位,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无静脉炎的发生,用超声技术还可以及时纠正异位到颈静脉的导管,避免了事后调整导管异位的繁琐和导管感染机会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放置冠状静脉窦(CS)导管是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拌融术的基本技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径路为经左锁骨下静崩和右颈内静脉。对于新学习此项技术的导管医生来说,放量CS导管是一项技术难题,也是导管医生接触放射线较多的厉因之一。我们结合临床工作的体会以及复习有关资料,总纠适用于初学者经左锁骨下静脉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殊左侧旁路射频导管消融中的策略。方法选取2013年全年行射频导管消融的左侧旁路患者288例,其中,11例在消融中有一定特殊性,包括6例存在裂隙现象,3例为左侧慢旁路,1例合并小儿麻痹,外周血管严重迂曲,1例为阵发性房颤、房扑合并房室显性旁路。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二尖瓣心室侧、穿间隔途径在二尖瓣心房侧及冠状静脉窦内行射频消融。结果 11例患者均消融成功。6例经主动脉逆行途径,在二尖瓣心室侧消融成功;4例经房间隔穿刺,在二尖瓣心房侧消融成功;1例经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成功。术后无并发症。6例在低频率(周长400 ms以上)刺激时无室房逆传,在高频率(低于350 ms周长)刺激时出现旁路逆传,室房逆传呈现裂隙现象。3例为左侧慢旁路,心室逆传时VA间期明显延长,靶点处VA不融合。1例为外周血管严重迂曲,经主动脉逆行途径无法到达靶点,后改为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成功。1例为阵发性房颤、房扑合并左前壁房室显性旁路,成功隔离肺静脉电位及阻滞三尖瓣环峡部线后,在距离冠状窦口约7 cm处,左心耳根部及冠状静脉窦内远端消融成功。结论左侧房室旁路导管射频消融存在特殊情况时,需仔细鉴别,通过不同的方法及途径消融,仍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唐小平  杨颖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4-744
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法[1]效果确切。由于是有创故只用于紧急情况和困难气管插管,此方法病人痛苦大,导管软(硬膜外导管)不易逆行送入口腔,且不能解决紧急情况下的缺氧问题。我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实行“紧急通气兼改良式逆行导丝引导插管法”。改良后的方法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改善病人的缺氧(可通过穿刺针通气),亦可顺势逆行导丝引导插管。因为改良后的“导丝”强度大,易逆行经气管送入口鼻腔,甚至还可直接送到口腔或鼻腔外,这样提高了气管插管的成功率,赢得了抢救病人的时间,现介绍如下。1 用具成人硬膜外穿刺针1根,另用脑组织穿刺针制成1根比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24例左侧房室旁道射频消融的特殊心电现象与处理对策。方法1例左后侧壁显性房室旁道经心内膜标测和消融不成功,改冠状静脉窦标测和消融,术中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其结构。2例射频消融后旁道呈间歇性逆传,采用心室RS2刺激法进行标测与消融。6例冠状窦电极显示激动的先后顺序不明显,其中1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和心房侧均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多次试放电失败,最终在左中间隔消融;另5例消融导管在明显高于冠状窦电极的部位才标侧到满意靶图。10例消融导管在二尖瓣环心室侧始终未标测到满意靶点图,或反复消融仅能一过性阻断旁道,改动脉途径逆行法心房侧消融。7例心室起搏下消融不成功而采用窦性心律下放电。结果全部病例消融成功。结论极少数左侧房室旁道由于其特殊的电生理现象往往需采用不同的标测和消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