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早期干预对减少残疾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应用的脑损伤高危儿童发育与运动评估量表,脑瘫儿童痉挛、运动功能及综合能力评估量表进行综述。推荐不同情况下选择使用一种或多种评价工具来满足评价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的:评价早期干预对防治围产期高危儿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所有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新生儿期采用NBNA法进行评价,婴儿期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进行评价。同时进行体格测定。结果:纠正年龄l周及4周时,高危儿组除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P〉0.05)外,其他各因素高危患儿组NBNA评分与正常儿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生后l周及4周比较各组新生儿NBNA评分均获得显著进步(P〈0,05)。在婴幼儿期,随着干预的进行,高危儿各组与正常儿组之间神经运动发育的差距逐渐缩小,且高胆红素血症组有超前现象。在体重、身高、头围方面,高危儿各组除高胆红素血症组外在3个月时与正常儿组比较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过干预,于12个月时与正常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市儿童医院住院康复治疗的脑瘫高危儿患儿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早期干预治疗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治疗前及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的粗大运动商(GMQ)、精细运动商(FMQ)评定儿童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GMQ、FMFM、FM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GMFM、GMQ、FMFM、FM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OT能更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围产期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早期干预的作用。方法:将61例高危儿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高危儿30例,以月为单位,按照儿童发展规律,由医务人员对小儿家长进行早期教养指导,提供科学育儿资料,并要求其每日给小儿练习1-2次,常规育儿组31例,不给任何干预,32例正常足月儿为正常对照组,全部小儿一岁时用婴幼儿智力测定(CDCC)随访发育状况,结果:干预组一岁时智能发育高于常规育儿组及正常儿组,结论:早期干预在有利于促进围产期高危儿的智力恢复及提高。  相似文献   

5.
2019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举办国家级继教学习班通知 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及高危儿早期干预培训班 暨Peabody发育评估与干预方案培训班 内容: ①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是一个通过观察来评估0—18个月龄婴儿运动发育的工具,与以往经典的里程碑式的运动发育量表相比,它更注重对婴儿的运动质量的评估,因此可以较早地识别运动发育不成熟或运动模式异常的婴儿,适用于高危儿早期监测,并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②以2016年翻译出版的?婴幼儿期脑性瘫痪:目标性活动优化早期生长和发育?为教材,讲授高危儿或脑瘫早期干预思路和技术要点。该书以大量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儿童发育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脑瘫儿童的异常特征及其对功能的影响,提出了以终为始的早期干预策略和技术,剖析了有针对性设计的活动导向性训练对优化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培训班主讲教师由黄真主任医师及部分参译专家承担,将紧密联系临床,强调实用性。授课内容不仅有助于治疗师学习规范的评定和治疗技术,更有助于提高康复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 时间: Alberta培训班2019年5月9—11日(8日报到),紧接在往年Peabody培训班之后;Peabody培训班2019年5月5—8日(4日报到)。参加两个培训班者获两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证。报名方式:Alberta学习班报名可电子邮件联系王翠:wangcuibill@sina.com,也可电话联系:13811093176;Peabody学习班报名可电子邮件联系田甜:cnhc_pku@aliyun.com,也可电话联系:18710030337。  相似文献   

6.
1040例高危新生儿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高危新生儿早期发育状况,评价早期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对1040例高危儿出生后建“跟踪服务卡”,定期检查,并进行早期教育指导,结果 确诊脑瘫2例,1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发育落后和姿势异常,通过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异常姿势部分消失,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0-3岁高危儿跟踪测查和早期教育指导,可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矫治,避免伤残儿发生及减轻伤残程度。  相似文献   

7.
脑瘫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高危因素的损伤(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 已发生或可能将会发生中枢性运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婴儿[1,2], 这些临床诊断为脑瘫高危儿的婴儿不一定发展为脑瘫患儿, 但其患脑瘫的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婴幼儿[3], 为降低其患脑瘫的风险, 应该尽早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 而不是观察、等待或是仅仅给予简单的早期干预[4,5]。目标-活动-运动集成(goals activity motor enrichment, GAME)疗法[6]是一种以运动学习为原理, 以家庭为中心, 以功能目标导向训练为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 它是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手段[7], 本研究将此措施应用于临床, 进一步观察GAME疗法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结合婴儿抚触对高危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将120例高危儿随机分成干预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仅干预组接受早期干预结合婴儿抚触,两组患儿于1岁时来院进行Gesell智能测定。结果:干预组在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自我照顾,认知社交四部分内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DQ分级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结合婴儿抚触,能有效改善智力及运动发育。  相似文献   

9.
张怡文  郭津 《中国康复》2019,34(2):101-104
<正>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刺激的教育活动,是根据婴幼儿神经发育规律,促进高危儿的潜能发挥,预防其发展为脑损伤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视听障碍和行为问题等),使其发育尽可能赶上正常儿童[1]。儿童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是根据大脑发育关键期的神经生理变化而形成的[2]。早期干预是利用大脑发育早期的代偿功能,针对高危儿等采取一系列刺激和训练活动来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减少高危因素带来的不利后果,使存活的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家庭康复对脑瘫高危儿(IHRCP)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脑瘫高危儿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6个月,干预组另加用门诊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3及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进行疗效评估。纠正胎龄后12月龄进行随访,判定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GDD)、脑性瘫痪(CP)、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ASD/IHRASD)的人数。结果:干预后3及6个月,2组GMFM评分、FMFM评分、适应性行为评分、语言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1)。纠正胎龄后12月龄,干预组诊断为GDD、CP、ASD/IHRASD的人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家庭康复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认知、语言功能,能够改善脑瘫高危儿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区块链技术在高危儿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高危儿按照诊断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2021年4-8月就诊的100例高危儿纳入对照组,2021年9月-2022年1月就诊的100例高危儿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儿童保健门诊常规检查指导与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组建高危儿健康管理团队、构建区块链技术下的高危儿健康管理平台、实施区块链技术下的高危儿健康管理。参照《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观察生长发育指标;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监测神经运动发育情况,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评估2组母亲在高危儿2月龄、4月龄、6月龄时的育儿胜任感。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高危儿身长、体重、头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月龄、6月龄时的神经运动发育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6月龄时的行为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亲育儿胜任感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健康管理可满足高危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提高高危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早产儿、低体重儿、高危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生率。脑瘫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运动功能是脑瘫康复的首要任务。于是如何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成为目前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早期干预促进围产高危儿智能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围产高危儿的范围影响儿童智能发育的后天因素有环境高危因素和生物学高危因素。围产高危儿属后一种。围产高危儿包括: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围产期窒息、持续低氧、颅内出血(Ⅲ~Ⅳ级)等,由于近年来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ICU)的建立和发展,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由1952年4%提高到50%~60%,甚至更多。由于存活率的提高,特别是早产儿中脑损伤数量增加,主要是脑瘫、精神发育障碍(智商或发育商<70),其他有听力或视力障碍,运动功能发育延迟,肌张力异常,社交、适应能力低,注意力不集中等。甚至有人认为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表现发育正常,并不预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整体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制定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方法 基于ICF的理论架构和ICD-11的疾病诊断,从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角度,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理解、注意和思维等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及身体活动的身心交互理论,构建针对学习障碍儿童以功能为导向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结果 学习障碍儿童的身体功能障碍集中表现在精神功能方面,在活动和参与方面体现为学习和应用知识、完成一般任务、与人交流等的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且学校环境中的教育用品和技术及其服务、政策和体制等因素也都会影响学习障碍儿童。运动康复有利于学习障碍儿童改善精神和运动功能,并有效提升智力、认知、注意力、沟通、活动等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根据《WHO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以及相关国家身体活动指南中针对儿童的部分,选取适合学习障碍儿童的运动方案,进行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至少每天60 min,以及每周不少于3次的高强度训练,配合适宜的体育游戏和休闲体育活动可有效改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障碍影响。结论 运用ICD-11和ICF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疾病、功能障碍和运动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基于身心交互作用理论和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建立了整体康复和功能导向的运动康复方案,这些方案推荐每天进行至少60 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有氧运动和体育游戏等,以及每周至少3次且时长不低于30 min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肌力训练和体育竞赛等。结合儿童的学习障碍和运动功能特点,制定基于功能的个别化运动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学习障碍儿童认知、注意和思维等功能,改善学习障碍,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ICF-CY对脑瘫儿童主要功能障碍及康复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方法使用脑性瘫痪ICF-CY的核心分类集,并综述相关文献,分析脑瘫儿童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状况,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基于ICF-CY的理论架构,根据儿童发展的理论,探讨脑瘫儿童的康复策略。结果脑瘫儿童主要功能障碍在身体结构和功能方面表现为脑结构的异常以及脑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在活动和参与方面,认知、活动、自理等存在障碍,参与游戏、休闲和教育活动有局限,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脑瘫儿童的康复策略要从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以及环境因素考虑,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方案。结论应用ICF-CY分析脑瘫儿童的功能障碍,构建个别化的康复策略,促进脑瘫儿童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对脑瘫儿童的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基于ICF-CY的理论架构以及对脑瘫儿童的临床诊断标准和功能特点的分析,根据儿童发展的理论,探讨针对脑瘫儿童以功能导向为基础的个别化体育活动与运动康复策略。结果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有利于脑瘫儿童改善身体功能,包括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等,并提升认知、活动、自理、沟通交流等活动能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根据ICF-CY对其功能状态分析,可以制定个别化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方案,促进脑瘫儿童的整体发展。结论应用ICF-CY构建功能导向的体育活动和运动康复个别化方案,可改善身体功能,提升整体活动水平,促进脑瘫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防止智力低下。方法:把94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未干预组,对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定期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体格发育监测,智能发育及神经运动检查,制定出干预方案进行指导训练。以CDCC进行智能发育评估。结果:1岁、1.5岁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未干预组。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8.
李英 《当代护士》2007,(10):31-32
目的通过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促进高危儿的行为智能发育,降低高危儿的伤残率。方法采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将78例高危儿随父母意见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自新生儿期开始实施系统干预和综合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和育儿,2组均在3、6、9、12个月时分别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进行智能发育测评。结果干预组高危儿心理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比对照组高危儿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为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明显减少伤残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引导式教育在脑瘫高危儿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6月至12月月龄的脑瘫高危儿,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引导式教育,比较两组早期康复护理前和早期康复护理3个月后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总运动商(TMQ)评定结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儿TM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儿TMQ值均有提高,试验组的TMQ值提高更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瘫高危儿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引导式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儿TMQ,进一步促进运动功能、社会适应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期间接受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的高危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出院后至门诊复评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并且每月至门诊随访1次接受常规儿童保健指导至纠正6月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两组患儿在纠正6月、12月龄均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运动发育商(TMQ)进行评估。结果:不安运动阶段末次,观察组的正常不安运动数量多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纠正6月、12月龄时,观察组GMQ、FMQ、TMQ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结论:0—6月龄分级早期干预有助于促进高危儿粗大、精细运动功能发育,对改善高危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