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泪道疾病CT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泪道疾病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1例泪道疾病患者均经轴位双层螺旋CT薄层扫描,同时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观察冠状位图像。结果研究证实,本组21例中有泪囊炎5例(24%),鼻泪管阻塞6例(28.5%),单侧鼻骨骨折4例(19%)以及眶内侧壁骨折合并鼻泪管骨折6例(28.5%)。结论薄层螺旋CT扫描结合MRP重组能清晰显示泪道阻塞的部位、范围及其致病原因,对临床明确诊断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朋  陶海  王贵生 《武警医学》2013,(5):376-378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囊炎CT造影多平面重组的检查方法,研究外伤性泪囊炎CT造影的特点。方法采用泪道CT碘化油造影多平面重组的方法,分析40例外伤性泪囊炎的CT检查和结果。结果泪道CT良好地显示了泪囊的大小、泪囊与鼻泪管的关系、泪道阻塞的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其中诊断泪囊向外向前移位19例,泪囊向后移位2例,泪囊扩大3例,泪囊萎缩5例。骨性鼻泪管骨折20例,骨性鼻泪管重度狭窄5例,鼻泪管上段阻塞10例。伴有面部骨折情况36例,伴有鼻部病变8例。结论外伤性泪囊炎CT造影表现复杂多样,泪道CT造影多平面重组能较清晰地显示泪道外伤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可用于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在泪道阻塞性疾病诊断中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在泪道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86例泪道阻塞病例,分别进行螺旋CT扫描及X线泪道造影。按阻塞位置的检出准确率及并发疾病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中单纯泪小管阻塞者11例,CT无法检出,由X线泪道造影检出7例;单纯泪囊阻塞者18例,螺旋CT检出5例,泪道造影检出15例;单纯鼻泪管阻塞者45例,螺旋CT检出41例,泪道造影检出38例;有两种阻塞情况并存的7例,三种阻塞情况并存的5例,均通过二者联合检出。而对其中63例并发其他疾病的检出中,螺旋CT检出为57例,泪道造影为24例。统计学分析,螺旋CT在前两种阻塞情况与泪道造影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在鼻泪管阻塞,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并发疾病的检出,螺旋CT明显优于泪道造影(P<0.05)。结论:螺旋CT在泪小管及泪囊水平的阻塞检出率较差,而在鼻泪管阻塞的检出率中与泪道造影相近,但在并发疾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泪道造影,二者互补检出率则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骨性泪道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浪  漆剑频  张菁  李劲  张进华 《放射学实践》2004,19(11):809-811
目的 :运用多层螺旋CT测量正常成人及原发性鼻泪道阻塞 (PNDO)患者的骨性泪道的长度和最狭窄处直径 ,了解骨性泪道的长度和直径与PNDO的关系。方法 :43例正常成人和 2 1例PNDO患者行多层螺旋CT轴位平扫 ,并用多平面重组 (MPR)技术行矢、冠状位的二维重组 ,并测量骨性泪道的长度和最狭窄处直径 ,采用两两比较t检验判断正常组和PNDO组的测量结果。结果 :正常成人和PNDO患者骨性泪道平均长度分别是 (13 .2 3± 1.5 8)mm和 (13 .70±1.17)mm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成人和PNDO患者骨性泪道平均最小直径分别是 (4 .11± 0 .5 3 )mm和 (3 .0 6±0 .40 )mm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及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准确测量骨性泪道的长度及狭窄处的直径 ,表明长和窄的骨性泪道较容易导致PNDO。  相似文献   

5.
CT泪道造影方法研究(附36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泪道造影中对比剂及扫描体位的合理选择方法。方法:36例(49侧)溢泪患者行CT泪道造影检查,分别选用300mgI/ml泛影葡胺、40%碘化油行CT横断面、冠状面扫描,观察CT对泪道、阻塞平面及周围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CT泪道造影对49侧泪道中的48侧(98%)获得满意效果,均显示了泪道的全程或阻塞平面以上扩张部分,明确了泪道阻塞的部位和程度。结论:CT泪道造影应根据病情或观察目的选择适宜的对比剂和扫描体位。  相似文献   

6.
难治性泪道阻塞是指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的阻塞已经多方的治疗 ,仍有溢脓及泪道冲洗不通畅者。我院自1999年 9月~ 2 0 0 1年 9月 ,采用KTP倍频Nd :YAG激光(以下简称KTP激光 )加泪道插管治疗难治性泪道阻塞 3 1例 3 2眼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 1例、3 2眼 ,年龄最小 3 6岁 ,最大 77岁 ;男 13例 ( 14眼 ) ;女 18例 ( 18眼 )。病史最短者 0 5a ,最长4 2a。1 2 阻塞部位 泪小管合并泪总管阻塞 3例 ( 3眼 ) ,泪总管合并鼻泪管阻塞 6例 ( 6眼 ) ,泪小管、泪总管合并鼻泪管阻塞 7例 ( 7眼 )。泪…  相似文献   

7.
泪道阻塞的数字减影泪道造影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泪道造影(DSDCG)对泪道阻塞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189例患者253只眼,临床表现为溢泪4-5级。采用数字减影机进行数字减影泪道造影,根据数字减影泪道造影的表现,将泪道阻塞分为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泪囊颈部以上的泪囊阻塞及泪囊颈部以下的鼻泪管阻塞,并结合泪囊扩大情况及阻塞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253例患眼的DSDCG检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其中泪小管阻塞12只眼(4.7%),泪总管阻塞22只眼(8.7%),泪囊颈部以上阻塞24只眼(9.5%),泪囊颈部以下阻塞195只眼(77.1%),其中泪囊明显扩大67只眼(26.5%),泪囊颈部以下不完全性阻塞39只眼(15.4%)。结论:数字减影泪道造影可清晰地动态显示泪道全程,应作为泪道阻塞患者术前的常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成人和原发性泪道阻塞(PNDO)患者骨性泪道,探讨骨性泪道的长度和直径在PNDO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2名正常成人和78例PNDO患者行多层螺旋CT轴位平扫,三维重组后测量骨性泪道的长度和直径.结果 正常成人骨性泪道长度[(13.17±1.34) mm]较PNDO患者[(13.72±0.91) mm]短(P<0.01).正常成人骨性泪道最窄直径[(4.13±0.66) mm]较PNDO患者[(3.41±0.37) mm]大(P<0.01).PNDO手术治疗后无效组较治愈组的骨性泪道长度更长、直径更小,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可以协助临床更好地诊断和治疗PNDO.  相似文献   

9.
刘慧霞  高平  张康玉  金伟 《武警医学》2015,26(2):201-202
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疾病。阻塞的原因有多种。阻塞的部位也可以是泪道系统的任何地方,如泪小点闭锁或狭窄,泪小管、泪总管、鼻泪管阻塞或狭窄。复合泪道阻塞是指泪道两个以上(含两个)部位的泪道阻塞。传统治疗方法有多种,如:泪点切开、泪小管切开、泪道探通、泪道激光、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等。泪道激光治疗对于单纯一点阻塞有效[1],但对于泪道多点阻塞的患者,单纯激光治疗或单一治疗往往效果欠佳。我院自2012-02至2014-02,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泪囊造影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间进行CT泪囊造影检查的33例泪溢患者之影像资料。结果本组33例45眼泪囊造影均获得了成功,根据泪道阻塞的有无及阻塞部位的不同,CT表现可分为4型:Ⅰ型泪道无阻塞(9眼),泪小管、泪囊、鼻泪管及同侧鼻腔显影;Ⅱ型鼻泪管下段阻塞(11眼),泪小管、泪囊及部分鼻泪管显影;Ⅲ型鼻泪管上段阻塞(19眼),泪小管、泪囊显影;Ⅳ型泪囊及以上阻塞(6眼),仅泪小管显影。结论 CT泪囊造影可直观显示泪道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KTP激光联合置管治疗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TP激光联合置管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KTP激光联合置管治疗泪道阻塞患者232例250只眼,术后置管放置3个月,拔管后平均随诊2个月。观察泪道功能恢复情况,判断疗效。结果总治愈率为82.5%。泪总管阻塞的治愈率高于泪小管和鼻泪管阻塞,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泪小管与鼻泪管阻塞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男女患者各部位阻塞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KTP激光联合置管治疗泪道阻塞方法简便,组织损伤小,疗效肯定,对不同阻塞部位的泪道阻塞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评价激光治疗的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分析各类不同位置的泪道阻塞的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泪道阻塞性患者307例,泪道阻塞性疾病阻塞部位可分为:泪小点闭塞,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泪鼻管阻塞,或全泪道阻塞。根据不同阻塞部位相应地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激光泪小点成形,单纯泪道激光成形术,泪道激光成形联合义管植入,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等。所有病例随访时间6~60个月,治愈标准:患者泪溢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否则判为未愈。结果:307例(325只眼)中单纯泪小管阻塞29只眼,治愈23只眼,治愈率79.3%;泪小管及泪总管阻塞135只眼,治愈113只眼,治愈率83.7%;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98只眼,治愈77只眼,治愈率78.6%;单纯鼻泪管阻塞31只眼,治愈23只眼,治愈率74.2%;慢性泪囊炎32只眼,治愈24只眼,治愈率75%,有8例激光失败需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结论:激光联合手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具有操作方便,组织损伤小,泪道再通效果好,颜面部不留瘢痕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患者男,47岁。因右眼流泪10余年入院就诊。查体:右眼泪囊区皮肤无红肿,无皮下包块,右眼上下泪小管距离泪点8mm处遇软性抵抗,加压均不能突破软性抵抗至泪囊内侧骨壁。冲洗液上冲下返,下冲上返,均不能入咽。泪道CT造影三维重建提示鼻泪管阻塞,泪囊大小正常,未见泪囊肿物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d 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泪道阻塞患者128例(143眼)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6例74眼采用Nd YAG激光照射阻塞部位,阻塞解除后以0.2 mg/ml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5 min;对照组62例69眼仅用激光照射阻塞部位.2组患者阻塞解除后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冲洗泪道,术后泪道内注入科恒滴眼液.结果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治愈率治疗组分别是100%(8/8)、100%(9/9)、91.7%(11/12)及66.7%(30/45),总治愈率为78.38%(58/74);对照组分别是85.7%(6/7)、75.5%(6/8)、60%(6/10)及54.5%(24/44),总治愈率为60.86%(42/69).2组总治愈率存在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Nd 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CT多平面重组技术与常规CT轴位图像测量单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骨性鼻泪管不同位置的径线。探寻两种测量方法各自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泪道探通手术失败的单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的CT检查。常规应用CT轴位图像测量骨性鼻泪管高度,起始段、中段及末段骨性鼻泪管的横径、垂直径;再经过CT多平面重组技术调整测量角度后测量上述径线。同时对比患侧及健侧的结果。结果 CT轴位图像测量法与MPR测量方法高度差异明显(P0.01),两种测量法的起始段、中段及末段骨性鼻泪管垂直径相互间差异明显(P0.01),横径测量结果显示,患侧末段有差异(P0.01),余各测量部分差异不明显(P0.05),并且MPR测量法可以观察到鼻泪管的弯曲走形、开口情况,两种方法都可以明确的观察到患侧较健侧各径线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常规CT轴位图像测量方法相比较,CT多平面重组技术对骨性鼻泪管形态、走形更为全面,测量结果更可信,但对诊断准确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KTP倍频Nd:YAG激光治疗泪道阻塞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观察KTP(KTiPO4)倍频Nd:YAG激光治疗各种原因所致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泪道阻塞患者460例520眼,男性213例,女性247例;年龄2月至75岁。病程2个月至35年。其中包括新生儿泪囊炎、泪点闭塞、泪小管阻塞、泪总管阻塞、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后、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用带针芯的泪道探针探查泪道至阻塞处,拔出针芯,再插入KTP激光导光纤维,发射激光,清除阻塞,疏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泪道阻塞患者 1 2 8例 (1 4 3眼 )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6 6例 74眼采用Nd∶YAG激光照射阻塞部位 ,阻塞解除后以 0 2mg/ml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 5min ;对照组 6 2例 6 9眼仅用激光照射阻塞部位。 2组患者阻塞解除后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生理盐水冲洗泪道 ,术后泪道内注入科恒滴眼液。结果 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治愈率治疗组分别是 1 0 0 %(8/8)、1 0 0 %(9/9)、91 7%(1 1 /1 2 )及 6 6 7%(30 /45 ) ,总治愈率为 78 38%(5 8/74 ) ;对照组分别是 85 7%(6 /7)、75 5 %(6 /8)、6 0 %(6 /1 0 )及 5 4 5 %(2 4 /44 ) ,总治愈率为6 0 86 %(42 /6 9)。 2组总治愈率存在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结论 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筛骨骨折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外伤性筛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常规轴位颅底5mm螺旋扫描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常规组),复查时接受2.5mm薄层螺旋扫描1.25mm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薄层组),共108例,比较这两种扫描方法的骨折诊断情况.结果:108例筛骨骨折患者中,骨折线仪累及筛骨右侧40例,仅累及左侧47例,累及双侧21例;线性骨折37侧,凹陷性骨折71侧;筛骨骨折伴内直肌肿胀、迂曲46侧,筛窦眶内容物疝57侧,内直肌与纸样板间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85侧.脂肪间隙增宽9侧,脂肪间隙混浊98侧;眶内积气29侧,眼球内陷12侧,眼球突出18侧,伴视神经肿胀23侧,筛窦外伤性积液、积血59侧.比较两组骨折显示率:常规组为78.20%;薄层组为100%,经统计学(U检验)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组扫描法能显示筛骨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能很好地分型,有诊断价值;缺点是漏诊率较高.薄层组扫描法对筛骨骨折的正确分型以及显示骨折的直接和间接征象的能力都明显地优于常规组,能克服常规组的不足.能充分发挥16层螺旋CT的优势,对法医伤情鉴定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的效果。方法 采用KTP激光泪道成形术对 15例 (15眼 )难治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进行治疗 ,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 6~ 2 4个月 ,治愈率为 93 3%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激光泪道成形术能够安全、有效治疗难治性先天性鼻泪管阻塞。  相似文献   

20.
正目的:探讨激光探通泪道联合置入双管治疗泪道阻塞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1)局麻;(2)充分扩大上下泪点和泪小管;(3)用激光探针插入下泪小管后,顺着泪总管方向前行,通过激光去除泪道阻塞物,进入泪囊后沿鼻泪管向下行进,直至泪道通畅;(4)分别从上下泪小管插入探通导引针,下送针芯至前鼻孔,分别向上送入引线;(5)通过线锯疏通全泪道;(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