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结核外科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脾结核患者15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例与对照组7例,对照组给予脾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保留脾脏手术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治疗,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观察组在术后发生发热1例,对照组在术后发生发热3例,腹部不适2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切除与保留脾脏手术治疗脾结核都有很高的成功率,不过保留脾脏手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对肾上腺结核使用CT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0例已经临床确诊的。肾上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CT资料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强化特点、钙化特点在鉴别诊断中有何意义,其中10例患者进行CT平扫,余下10例患者同时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有16例患者是双侧发病、4例患者是单侧发病;3例患者的肾上腺有并体积缩小、10例患者并体积增大、7例患者失去了肾上腺的正常形态;4例患者没有钙化低密度的病灶,16例患者有钙化低密度的病灶;实行CT增强扫描的10例患者都有明显的出现边缘强化。结论肾上腺结核患者CT特征性表现是钙化、病灶边缘强化,程度是和患者病程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依赖结核分枝杆菌肺结核的临床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实验室诊断为药物依赖的结核分枝杆菌的复治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和随访追踪,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5例;病程3个月~21年,病灶范围≤2个肺野3例(20%),病灶范围≥3个肺野12例;15例患者经培养及药敏证实均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其中依赖RFP 9株(60.0%),依赖INH 6株(40%),依赖SM 5株(33.3%),依赖EMB 1株(6.7%),同时依赖2种药物4株(26.7%),同时依赖3种药物1株(6.7%)。15例患者中13例为耐多药结核,1例为广泛耐药结核,1例为多耐药结核。15例患者经药敏证实为耐药结核后均予以耐药方案治疗。6例强化静脉抗痨3~6个月后痰菌转阴性,2例空洞闭合,3例空洞明显缩小1/2,5例病灶静止,3例出现肝功能及胃肠道反应和(或)耳毒性无法完成静脉或注射剂抗痨而改口服,1例因经济困难中断治疗,1例失访。结论由分析可见,结核药物依赖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规则使用抗结核药物,使大多数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并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在有条件的各级医院大力提倡检测药物敏感性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耐药患者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6,(5):339-340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住院的2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25例,咳嗽14例,咳痰11例,身体乏力23例,腹痛14例,腹泻4例,盗汗4例,胸痛4例。给予结核组患者临床治疗后,胸片病灶吸收好转10例,胸片显示病灶有吸收3例,死亡5例,给予非结核患者临床治疗后,结果显示在10例患者中,临床症状好转6例,胸片显示病灶有吸收3例,死亡1例。结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分枝杆菌合并感染率较高,对其临床诊断存在较大的难度,尤其对免疫力较差,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的患者,经过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抗结核治疗,多数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腰骶部结核的前后路手术方法的疗效做临床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腰骶椎结核患者12例,给予前后路病灶清除术、同体髂骨移植术治疗;另取腰骶椎结核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腰骶椎结核均治愈,3例有低热、盗汗症状,经后续药物治疗恢复健康;而对照组腰骶椎结核均未痊愈。结论:前后路手术疗法可有效清除结核病灶,为患者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结核患者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实行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1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的患者,术后采取临床护理路径。评价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按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愈8例,好转3例,无一例复发,所有患者的局部症状消失,活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效减少颈椎结核患者行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的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成祥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3):89-89,91
目的观察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观察术后效果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年8个月,23例患者均临床治愈。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例,不全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本院186例胸壁结核患者术前抗痨治疗2周行彻底病灶清除术,术后正规抗痨治疗.结果:186例患者切口均1期愈合,术后随诊3年,6例复发行2次手术,1例复发行3次手术.结论:规范的综合治疗,有利于胸壁结核的治愈.  相似文献   

9.
廖永华  余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02-103
目的:探讨对转移性肿瘤实行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转移性肿瘤患者20例,在原发病灶手术切除或介入治疗的基础上行转移病灶介入栓塞化疗。结果:2例乳腺癌右肾转移患者,介入治疗后转移灶明显缩小,随访至2010年12月患者已生存2年3个月;5例食管癌肝转移患者,转移灶介入治疗后明显缩小,随访至2010年12月,3例患者生存时间为2年8个月,2例患者死亡;6例胃癌肝脏转移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后,3例患者出现其他部位多发转移灶死亡,3例至今已生存2年4个月。3例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后转移灶缩小,效果明显,3例患者随访2年至今生存。全部患者两年生存率为68.75%(11/16)。结论:对于转移性肿瘤患者在原发病灶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对转移病灶进行栓塞治疗,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胸椎结核手术78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郑大二附院胸椎结核手术的治疗体会,为临床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对郑大二附院2007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胸椎结核患者78例行经肋骨、横突病灶清除植骨术,观察外科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结果 7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肋骨、横突病灶清除植骨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复发率低、植骨融合、脊髓神经恢复情况良好,优良率92.3%。结论经肋骨、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可以较彻底地清除胸椎结核病灶,解除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术后联合抗结核治疗可减少结核复发,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28例胸椎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椎结核有明显效果。结论:肋横突切除病灶清除植骨术治疗胸椎结核的方式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后外侧一期病灶清除内同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后外侧人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椎弓根钉内同定,术后常规抗结核,并定期随访,复查X片。结果所有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植骨及内固定良好,畸形矫正,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4个月结核无复发。结论胸腰椎结核后外侧一期病灶清除内固定能够有效地清除病灶,固定牢靠,后凸矫正效果好,融合快,结核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据病灶部位的不同对64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不同的入路及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随访18个月,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后凸畸形及骨髓损害情况。结果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钢板内固定35例,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后路经弓根钉棒内固定21例,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前路钢板后路钉棒联合内固定8例。治疗后X线检查显示病灶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后凸畸形情况、合并脊髓损害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均取得较满意效果,3种入路及内固定方法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能明显缓解脊柱结核的症状,有效清除病灶,改善神经功能,并且术后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稳定,治疗效果明显,但应注意据患者的病灶部位等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4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胸片和病灶体层检查,并对其检查资料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35例患者病灶出现在多个肺段,13例患者出现在单个肺叶或者肺段,其中14例患者病灶出现在普通肺结核少见的部位。病灶形态呈大片融合或斑块的有20例(20/48),本组病例中发现空洞的有14例(14/48),结节影8例(8/48),肿块影3例(3/48),散在小斑块影3例(3/48)。血糖控制及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大多好转,X线及CT可见38例患者病灶缩小或吸收。结论糖尿病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在病灶的分布、形态及病灶内外的情况具有特点,临床检查及治疗时应注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6例Ⅰ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2~24个月,评价椎间融合率,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结果26例患者植骨块均完全融合,融合率100%,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病灶清除植骨术并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刚  袁忠治  李继云 《河北医药》2005,27(11):807-808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治疗.结果46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获治愈,平均随访11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3.7月,后突矫正角度20度.治疗优良率达95.5%.结论胸腰椎结核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同期前路内固定是安全和有效的,并在重建脊柱稳定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63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中血糖控制理想者34例,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空洞缩小或关闭。血糖控制尚理想者19例,15例吸收好转,2例无好转,2例死亡。血糖控制不理想者10例,3例吸收好转,4例无好转,死亡3例。结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应积极控制血糖,早期抗结核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较好的控制结核,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保守治疗必要时结合手术干预治疗小儿脊柱结核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54例小儿脊柱结核患者进行1~14年的回访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探讨小儿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分析单纯病灶清除与前路植骨对小儿脊柱结核后凸畸形的影响。结果 54例小儿脊柱结核患者保守治疗痊愈17例,单纯保守治疗治愈率31.48%。保守治疗结合手术干预治愈37例(68.52%)。54例长期随访病灶愈合率100%,半年未愈3例,1年后复发1例。1年未愈复发率5.56%。术前后凸畸形发生23例,畸形发生率42.59%。23例后凸畸形手术病例中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8例,术后畸形较术前矫正Cobb角13°~26°,平均17°。结论小儿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治疗有约1/3的患儿可通过单纯保守治疗治愈。对合并较大脓肿、窦道、死骨、截瘫、畸形等明确手术指征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矫正和减少后凸畸形发生,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腹壁下动脉插管行化疗药物区域灌注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效果,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及术后随访观察,来评价腹壁下动脉插管行化疗药物区域灌注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腹壁下动脉插管行化疗药物区域灌注2~4疗程后,重点观察宫颈局部的病灶变化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2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和1例宫颈鳞腺癌患者经过区域化疗后,宫颈局部病灶均明显缩小达到显效;其中3例患者宫颈局部病灶完全消失(术后病理结果也证实);1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和2例宫颈腺癌患者经区域化疗后,宫颈局部病灶缩小达到有效;1例宫颈腺癌患者经区域化疗后病灶无缩小即无效。结论对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腹壁下动脉插管区域化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刘国焰 《江西医药》2012,47(6):506-50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采用肝动脉以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选择脾中、下支动脉),同时给予肝动脉内化疗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血常规、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后1个月CT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象,缓解临床症状,复查CT提示肝癌病灶缩小,脾脏部分坏死状态.结论 肝癌合并脾亢患者进行双介入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治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