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肝细胞癌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元平  何光耀 《癌症》1996,15(4):315-316
人肝细胞癌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定量分析的方法学研究周元平1彭文伟1姚集鲁1何光耀2倪尔葭3胡萍春黄曲霉毒素(AF)是一组真菌毒素,自六十年代发现以来,已一再在动物实验中证实AF可诱发肝癌,其中致癌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AFB1)[1,2]。本研究试图...  相似文献   

2.
涂文升  刘宗河 《癌症》1997,16(2):140-141
去黄曲霉毒素灵在肝癌高发现场的试用涂文升刘宗河黎远冬黎丹戎陈艳华杨寅中关键词黄曲霉毒素B1去黄曲霉毒素灵肝癌高发区中图号R730.23R73-31黄曲霉毒素B1(简称AFB1)与肝癌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已为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动物实验所证实。广...  相似文献   

3.
韦薇  李瑗  苏建家  曹骥  欧超  杨春  班克臣  岳惠芬 《肿瘤》2006,26(2):123-126,138
目的:观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mRNA和蛋白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树的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对其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和对比,探讨CuZn-SOD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以及这些动物癌发生前自身的活检肝组织和相应对照组织中CuZn-SOD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且在35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结果:CuZn-SOD mRNA和蛋白在树鼩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低于癌旁及癌前组织,也明显低于实验组虽经AFB。处理但最终未发生肝癌的动物以及正常对照动物的同期活检肝组织。人肝癌组织的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与树鼩相似,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并且分化较低的肝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更显著。结论:CuZn-SOD可能是肝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之一,它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4.
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实验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小娴  覃柳亮 《癌症》1996,15(1):21-23
本文报告单剂量黄曲霉毒素B1(AFB1)致大鼠肝癌作用短期实验模型的研究。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经腹腔一次性注射不同剂量(0、0.50、0.75、1.00和1.50mg/kg体重)的AFB1,作为启动剂,两周后,饲以含0.015%的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4周,实验第三周末,施行肝大部分切除术(PH)。所有动物于实验第6周处死,取肝组织作Gamma-谷氨酰转肽酶(GGT)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5.
人c-myc基因辅助黄曲霉毒素B1体外转化大鼠肝上皮细胞袁宝珠,孙宗棠我们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探索黄曲霉毒素B1(AFB1)在人c-myc基因辅助下,转化体外原代大鼠肝上皮细胞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利用EcoRI和KpnI将人c-myc基因从pBR322...  相似文献   

6.
启东肝癌病人GSTu基因缺失频度初步观察励雁峰,吴万垠,张学理,旷双远,万曙光,钱耕荪(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上海200032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上海200032)启东是我国肝癌高发区,黄曲霉毒素(AFB1)污染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之一,并认为AFB1是造成启...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属黄曲霉毒素低含量区,而乙肝病毒感染则普遍,本实验对该地区24例石蜡包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的P53蛋白(突变型)进行了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果显示33.3%(8/24)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为阳性。说明肝癌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不仅仅发生在黄曲霉毒素高含量区病人,其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雄性激素受体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探讨雄性激素受体作为肝癌标志物的意义,作者用受体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RBA)测定了63例行手术治疗的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7例无肝硬化的非肝癌肝组织的雄性激素受体含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和非肝癌肝组织中存在雄性激素受体。(2)肝癌组织与癌周组织中雄性激素受体含量无显著差别,但肝癌组织和癌周组织分别与非肝癌肝组织相比,雄性激素受体含量明显增高。(3)肝癌根治术后1年复发组的肝癌组织中,雄性激素受体含量较未复发组明显增高。实验结果提示,肝癌的发生可能与肝癌组织中雄性激素受体含量的升高有关,雄性激素受体与肝癌术后的复发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曲霉毒素人血清白蛋白加合物(AFT-HSA)水平与肝癌危险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在江苏省海门市进行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象64对血清、一般人群中1987年和1992年分别采集的血清12份和24份,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黄曲霉毒素血清白蛋白加合物水平。结果病例组中加合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3.5098,P<0.001),且肝癌危险度随加合物水平升高而明显增高(χ2趋势=15.142,P=0.0001)。比较1984年、1992年和1996年当地居民加合物水平,1992年和1996年明显下降。结论改粮使得当地居民摄入黄曲霉毒素量有所下降,但黄曲霉毒素污染仍可能是当地肝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HBV和AFB1在树Qu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和黄曲霉素素B1(AFB1)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印迹杂交检测树Qu肝和肿瘤组织。结果:两次实验中,感染HBV又摄入AFB1的A组树Qu肝细胞癌(HCC)发生率分别为52.94%和66.7%,单纯感染HBV的B组分别为11.1%和0,只摄入工的C组分别为12.5%和30%,空白对照组D均无HCC发生。A组HCC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各组(P〉  相似文献   

11.
逆转录病毒介导人细胞色素p450IA_2cDNA在V79细胞中稳定表达及其代谢活化黄曲霉毒素B_1袁宝珠,孙宗棠目前认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是肝细胞致癌剂,它经肝细胞内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代谢活化成最终致癌剂。为了加强...  相似文献   

12.
转化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GF-β1多克隆抗体对29例人原发性肝癌组织进行ABC免疫组化标记,并做半定量分析。结果:在25例肝细胞肝癌中TGF-β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及癌旁组织。高危转移组患者其表达明显高于低危转移组。  相似文献   

13.
OLT对AFB1致树Qu肝癌前病变的化学预防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瑗 Kensl.  T 《癌症》1999,18(1):34-36
目的:应用树Qu进行Oltipraz(OLT)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化学预防研究。方法:实验树Qu按不同处理方法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B组:AFB1;C组:AFB1+药1(OLT7次/周,共5周);D组:AFB1+药2(OLF1次/周,共5周)。动物处死后肝细胞作低温石蜡连续切片,分别染γ-GT、GST-P及HE。结果:C组与A组树Qu肝内均有较多沿汇管区分布的γ-GT阳性肝细胞群;而  相似文献   

14.
探讨CYP3A4在黄曲霉毒素B1(AFB1)实验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雄性、4周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FB1组和对照组;AFB1组腹腔注射AFB1,对照组则给与溶媒二甲基亚砜。在诱发肝癌过程中,分别于第13、23、33、43、53、63周对大鼠进行肝活检;实验至第73周处死全部动物取肝组织;利用大鼠肝组织微粒体混合酶体外代谢体系,采用荧光分光光度定量法动态检测肝标本中CYP3A4酶活性。结果:AFB1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58.8%(10/17);对照组肝细胞癌发生率为0(0/16),两组间肝癌发生率比较,AFB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大鼠肝组织代谢酶CYP3A4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肝组织CYP3A4活性从13 w开始逐渐升高,至23 w达顶峰,然后逐渐降低,到43 w又升高,出现双波峰变化;从13 w至53 w不同时段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至63 w时AFB1组肝组织CYP3A4活性基本接近对照组(P=0.5086)。结论: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受到抑制,可能是由于癌变早期的细胞减少对致癌物质的活化有关;CYP3A4活性在AFB1诱癌过程中的表达起伏变化,是由于基因多态性较大程度上影响蛋白表达水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细胞间粘着分子-1(ICAM-1)的表达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斑点印迹方法测定ICAM-1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生长转移状态和肿瘤特性的关系。结果肝ICAM-1的含量在肝癌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和正常组织(P<0.01),而与肿瘤大小和有无包膜无关(P>0.05)。有转移组肝癌组织中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而癌旁组织中两组无差别。结论ICAM-1有可能作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跨种属策略研究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3个不同种属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CM7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CM7蛋白在人、大鼠、树鼩的肝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人和大鼠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应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均 < 0.05),在树鼩肝癌组织中MCM7蛋白的表达水平亦高于其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MCM7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其在人、大鼠、树鼩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及正常肝组织(P均 < 0.05);MCM7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肝癌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相关(P均 < 0.05)。而3种属的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比,两种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MCM7蛋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关键分子的作用,并与人肝癌的临床分期,肝外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黄曲霉毒素与肝癌的关系,黄曲霉毒素暴露与p^53基因突变一致,AFB1解毒酶变异、AFB1加成物、p^53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培新  张启南 《中国肿瘤》1999,8(7):305-306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和黄曲霉素素(AF)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562例HBsAg阳性的肝癌高危人群和719例HBsAg阴性的对照人群进行10年前瞻观察,同时采用抗AFM1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系统,以免疫浓和高压液相(HPLC)系列测定由25例肝癌和125例非肝癌对象组成的病例对照人(1:5)尿中AFM1排出量。结果 (1)HBsAgbj ntg xeg efh ukkmw rh f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微囊藻毒素LR(MCLR)和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大鼠肝脏的促癌作用,采用二阶段中期动物试验模型进行了研究。6周龄雄性Fisher344大鼠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DEN,20Omg/kg)作为起始剂,在第2周未腹腔注射AFB_1(0.5mg/kg),第3周至第8周每周2次腹腔注射MCLR(l或10μg/kg)。所有大鼠在第3周末进行2/3部分肝切除,第8周末全部处死,通过在肝切片上测量单位面积肝组织中胚胎型谷胱甘肽8转移酶(GST-P)阳性灶的数量和面积作为肝脏癌前病变的指标。结果表明MCLR和AFB_1在DEN起始下能显著增加GST-P阳性灶的数量和面积,MCLR单独作用也能显著增加GST-P阳性灶的面积,提示MCLR为大鼠肝脏的促癌剂,并且MCLR与AFB_1具有协同促癌作用。这对肝癌高发区动员居民改饮沟塘水为深井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年树鼩分成三组:A组(AFB1 HBV 茶多酚组)、B组(AFB1 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2、bax、survivin、GSTA1、SOD1、IL-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鼩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鼩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鼩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