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甘遂不同炮制品及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实验对象,评价甘遂不同炮制品及提取方法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回流提取方法制备甘遂不同炮制品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将它们的提取液按几何级数设置浓度梯度,添加到鱼生活的水中,观察给药后96 h鱼只的死亡情况,以此为判断待测药物毒性大小的依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17软件计算不同炮制品水提液和醇提液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斑马鱼对甘遂不同炮制品的水提液和醇提液均表现出急性毒性反应,且毒性作用呈现出明显的量-毒关系;不同炮制品水提液LC50明显高于相应醇提液;同一提取方法不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为甘遂生品>清炒品>醋润品>醋炙品。结论以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甘遂生品的醇提液急性毒性最强、甘遂醋炙品的水提液急性毒性最低。本实验为进一步认识与评价甘遂毒性及醋炙减毒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醋炙火候对甘遂毒性的影响.方法:将甘遂用醋浸润后,分别用文火和武火炒干,用改良蔻氏法测定甘遂及两种醋炙甘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以半数致死量为依据设计不同剂量给药,观察其提取物对小鼠肝脏的毒性.结果:武火炮制品较文火对小鼠的肝脏毒性小.结论:醋炙火侯对甘遂毒性有一定的影响,醋炙甘遂工艺中有必要明确对炮制火候的要求,以武火(280 ℃)10 min炒干为佳.  相似文献   

3.
石典花  孙立立  张军 《中国药房》2013,(43):4070-4072
目的:为甘遂醋炙减毒增效机制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甘遂生品和醋灸品的石油醚部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成分分析:色谱柱为RESTEKRxi.5ms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载气为高纯氦气,载气流量为1ml/min,汽化室温度为240℃,采用程序升温,电离方式为电轰击电离,电离电压70eV,离子源温度为200℃,接口温度为280℃,质量扫描范围为30~450amu;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甘遂生品和醋炙品各检出21个成分,其中生品和醋炙品的共有成分有16个;甘遂经醋炙后9个成分的质量分数增大了,7个成分的质量分数降低了,新产生了5个成分,消失了5个成分。结论:甘遂醋炙后石油醚部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量变,也有质变。  相似文献   

4.
甘遂和醋甘遂醇提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药效和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甘遂和醋甘遂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部位的泻下作用和毒性。方法采用炭末推进法进行肠推进试验,观察甘遂和醋甘遂醇提物及其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肠水分吸收的影响;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甘遂、醋甘遂醇提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可明显促进小肠推进运动。但与生品比较,醋制后各组墨汁推进率皆有所降低,泻下作用有所缓和;甘遂醋制后醇提物毒性下降4倍左右,石油醚部位毒性下降1倍左右,乙酸乙酯部位毒性下降4倍左右,而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无毒。结论甘遂醋制后泻下作用减弱,毒性显著降低:甘遂的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既是其药效学部位,又是其毒性部位。  相似文献   

5.
生甘遂和醋甘遂提取物急性毒性和刺激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生甘遂和醋甘遂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刺激性。方法:将生甘遂和醋甘遂分别用水和醇提取。提取物分别配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并用其对小鼠进行半数致死量(LD50)急性毒性实验,对家兔进行眼和皮肤刺激性实验,对照品为0.9%氯化钠溶液。结果:生甘遂醇提取物的LD50为(24.64±6.57)mg/g,95%可信区间为18.07~31.21mg/g,醋甘遂醇提取物LD50为(106.35±15.88)mg/g,95%可信区间为90.47~122.23mg/g,醋甘遂醇提取物的毒性显著低于生甘遂醇提取物(P<0.01)。生甘遂醇提取物具有强烈刺激性,醋甘遂醇提取物刺激性显著降低,二者相比以及二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生甘遂水提取物与醋甘遂水提取物均不具备刺激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甘遂水提取物与醋甘遂水提取物几乎无毒性或刺激性。醋甘遂醇提取物的毒性和刺激性明显低于生甘遂醇提取物,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
甘遂炮制前后各部位刺激性和泻下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生甘遂和醋甘遂各极性部位的刺激性和泻下作用。方法以家兔皮肤刺激和眼刺激的评分标准为依据,观察各受试物组的刺激性。以黑色炭末为指示剂,以正常小鼠首次排黑便时间和数量为指标,观察各受试物组的泻下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品乙酸乙酯部位和二萜部位具有明显刺激性,醋制后刺激性显著下降,生品石油醚部位有轻度刺激,醋制后稍有下降,正丁醇部位刺激性不明显。甘遂各部位组均能缩短小鼠第一次排黑便时间,使排黑便粒数增加。其中生品石油醚和二萜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生品乙酸乙酯部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醋制后各组作用皆有所降低。结论甘遂的刺激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和二萜部位,泻下成分主要集中在石油醚和二萜部位,炮制后作用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甘遂醋炙减毒机制的主要途径及靶点。方法 取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甘遂组(850mg/kg)、醋甘遂组(850 mg/kg),每组8只。空白组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生甘遂组、醋甘遂组给予相应的供试品药液,连续给药20 d,第20天收集大鼠12 h尿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MS)技术分析尿液样本。经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进行数据前处理,经BioCyc、HMDB等数据库进行代谢物结构鉴定,应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种方法观察不同组别是否呈现各自聚类现象;基于MetaboAnalyst进行通路分析,对甘遂醋炙减毒机制潜在靶点进行预测。结果 鉴定出20个有显著性差异的内源性代谢物,其中有N-乙酰基-L-天冬氨酸、3-磷酸羟基丙酮酸等10个目标生物标志物为醋甘遂减毒机制作用靶点,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包括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及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对通路中所有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有毒中药京大戟与甘遂生品、醋制品中大戟二烯醇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两者炮制前后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98∶2),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大戟二烯醇进样量在0.42~6.23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京大戟和甘遂生品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8%和99.80%,RSD分别为1.69%和1.83%(n=9)。京大戟中大戟二烯醇的含量明显高于甘遂,且醋制不会对大戟二烯醇的含量造成显著影响。结论:本方法能准确测定京大戟和甘遂中大戟二烯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黄芪蜜炙、盐炙、醋炙工艺,并比较不同炮制品水溶出物溶出率、黄芪甲苷含量差异。方法:采用均匀设计试验,以加辅料(蜜、盐、醋)倍数、浸泡时间、炒制时间、炒制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水溶出物溶出率、黄芪甲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优选炮制工艺;采用香草醛-硫酸比色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结果:蜜炙、盐炙、醋炙最优工艺为加蜜、盐、醋倍数分别为1:7、1:1、1:1(均为V/V),炒制时间分别为13、5、5min,炒制温度分别为70、240、70℃,浸泡时间均为0.5h;盐炙黄芪水溶出物溶出率高于醋炙品,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3种炮制方法下黄芪甲苷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所选工艺稳定、可靠;不同炮制方法对水溶出物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精氨酸盐(Aescine-Arginine,ACA)抗炎作用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并探讨AC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合成的影响。方法70只♂小鼠随机分成7组,即生理盐水组、双氯芬酸钠(10mg·kg-1)组、ACA(0.5、1、2、4和8mg·kg-1)组,采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以小鼠腹腔渗出液中伊文思兰的渗出量为指标,观察ACA抗炎作用的量效关系;90只♂小鼠随机分成9组,即生理盐水组、双氯芬酸钠(10mg·kg-1)组及ACA(2mg·kg-1)给药,1、2、4、8、12、16和24h组,采用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以小鼠腹腔渗出液中伊文思兰的渗出量为指标,观察ACA抗炎作用的时效关系;用脂多糖(LPS)作为巨噬细胞(RAW264.7)的NO合成诱导剂,加入不同浓度的ACA,培养后取上清液,用Griess试剂测定NO产生量。结果ACA的2,4和8mg·kg-13个剂量皆能明显降低腹腔渗出液中伊文思兰的渗出量,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ACA在给药后4,8,12,16和24h能够明显降低腹腔渗出液中伊文思兰的渗出量;LPS在1mg·L-1浓度作用于RAW 264.7细胞,可诱导大量NO合成。ACA对LPS诱导的NO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ACA的抗炎作用在4h起效,药效可持续24h,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ACA降低LPS诱导的炎性因子NO的产生,可能是ACA减轻炎症反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板蓝根在不同制备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乙醇将板蓝根水提液进行分级沉淀,并结合二乙基氨基乙基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柱,凝胶色谱柱分离纯化得到IP-Ⅰ、IP-Ⅱ、IP-Ⅲ…IP-Ⅷ8个粗多糖部分及IP-Ⅸ、IP-Ⅹ、IP-Ⅵ、IP-Ⅻ4个均一多糖部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板蓝根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板蓝根多糖各部分均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板蓝根多糖对淋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的最适剂量为IP-Ⅸ(0.125mg.mL-1)和IP-Ⅻ(0.125mg.mL-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相同生药量浓度下制草乌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煎剂对H9c2心肌细胞毒性的差异。方法 以不同浓度制草乌配方颗粒与同批次原料饮片煎剂作用于H9c2心肌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e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核形态并半定量统计分析;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测定细胞LDH释放率。结果 H9c2细胞在制草乌饮片煎剂的干预下,高剂量组细胞活力下降,LDH释放率提高,且呈浓度依赖,较配方颗粒组有显著性差异;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下可见细胞核固缩碎裂等,相同浓度下饮片煎剂组荧光强度强于配方颗粒组(P<0.05)。结论 在相同生药浓度下,制草乌中药配方颗粒对H9c2心肌细胞的毒性显著小于制草乌饮片煎剂。  相似文献   

13.
阔叶山麦冬与麦冬的鉴别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爽 《海峡药学》2012,24(5):29-31
目的 通过对土麦冬Radix Liriopes Platyphylla的系统鉴定,明确其与正品麦冬的区别.方法 采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对土麦冬进行鉴定,并与正品麦冬比较.结果 土麦冬在原植物特征、性状特征、显微特征、理化特征上与正品麦冬差别显著.结论 土麦冬与麦冬应区分使用.  相似文献   

14.
陈海洋 《中国药房》2007,18(6):442-443
目的:对天冬混淆品(山文竹)进行生药学鉴定。方法:对山文竹原植物、生药性状、显微特征及理化特性等进行分析;并列表将天冬与山文竹进行对比鉴定。结果:二者原植物不同,生药性状、显微特征有明显区别,但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基本相同。结论:山文竹能否作为天冬的代用品,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芷提取物对地塞米松致大鼠脾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地塞米松致大鼠免疫抑制模型,考察白芷提取物对大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白芷提取物(5.0g/kg)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脾淋巴T细胞增殖能力有升高作用,但对脂多糖(LPS)诱导脾淋巴B细胞增殖能力未见明显影响,对脾淋巴细胞的NK细胞活性也有增强作用。结论白芷提取物(5.0g/kg)曲能提高大鼠脾淋巴T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部位F022对脂多糖(LPS)刺激鼠单核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取BALB/C小鼠腹腔内单核细胞,实验设计为6组。其中,实验组根据F022浓度分为1%、0.5%、0.25%、0.125%4组,分别加入板蓝根F022部位液后再加入LPS液;LPS阳性组仅加入LPS液;阴性组加入1%F022液。之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3种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LPS可刺激鼠单核细胞过度释放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NO;与阳性组比较,实验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板蓝根抗内毒素活性部位F022对LPS刺激鼠单核细胞过度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