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扫描( Fibroscan)动态检测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两年肝脏硬度值的变化情况,了解抗病毒治疗对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抗病毒治疗前,治疗后6月,1年,2年分别行Fi-broscan检测,了解肝硬度变化情况;并根据使用抗病毒药物不同,分为LAM组,ETV组,ADV组,LDT组以及LAM+ADV组,对照不同药物组之间肝硬度的差异;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 HA)、HI型前胶原( PcⅢ)、层黏蛋白(LN)和1V型胶原(cIV)。结果治疗6月较治疗前,治疗2年较1年肝硬度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1年较6月则无明显下降(P>0.05)。不同抗病毒药物组在治疗后6月,1年,2年肝硬度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Fibroscan很容易观察到肝纤维化测量值的动态变化;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进行性改善慢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不同核苷类药物对肝纤维化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苗圃 《中国药业》2013,(18):104-104,F0003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口服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黏连蛋白(LN)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门静脉血流量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大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门静脉主干内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85%(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可提高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门静脉血流量,降低Ⅲ型前胶元、透明质酸及层黏连蛋白等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双甲软肝片与凯西莱联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双甲软肝片联合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8例,与使用福康泰治疗的52例对照,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以及改善血清HA、PCⅢ、LN、CⅣ等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0.05),抗病毒作用与福康泰相似(P>0.05)。结论:双甲软肝片与凯西莱联合疗法具有显改善肝功能、抗病毒及肮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生长因子合用丹参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合用丹参与各自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140例患分为肝细胞生长因子合用丹参组,肝细胞生长因子组,丹参组及对照组。比较四组治疗前后的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等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各组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联合治疗组HA与治疗前及对照组,HGF组治疗后相比P<0.01,与丹参组治疗相比P<0.05;LN与治疗前及对照组,丹参组治疗后比P<0.01;Ⅳ-C与治疗前比P<0.01,与对照组,HGF组治疗后比P<0.05;PCⅢ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合用丹参对慢性乙肝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效果优于单用HGF或丹参(P<0.05或0.01),以HA的改善最为显。  相似文献   

5.
安珐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丽  张丽瑶  吕丹  尹波  安平  曹艳雪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64-3265
目的:观察安珐特(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口服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检测,观察用药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Ⅳ-C)的变化,12例作了肝活组织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组织病理检查,纤维化程度可下降1~2个等级。结论:安珐特有明显改善肝脏纤维化指标的作用,对于预防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2例,口服大剂量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中药;对照组21例,口服甘利欣、肌苷、维生素C片,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P〈0.05),但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中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和水飞蓟素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服用小柴胡汤和水飞蓟素,对照组40例服用水飞蓟素,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用药前后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及乙肝病毒标志物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对乙肝病毒的清除作用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和水飞蓟索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明确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学冬 《河北医药》2016,(13):2041-2044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肝功能、树突状细胞、门脉系统的影响,并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方法1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7例。恩替卡韦组应用恩替卡韦片治疗,1次/d,0 S.5 mg/次,患者出现病毒血症或耐药突变,治疗剂量调整为1次/d,1.0 mg/次。联合治疗组在恩替卡韦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化瘀胶囊,5粒/次,口服,3次/d。2组均连续治疗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总胆红素( TBIL)和白蛋白(ALB)]、树突状细胞(MHC-DR、CD1a,CD83、CD86)水平和治疗前后门脉系统情况,对治疗后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ALB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治疗组ALT、AST、TBIL水平明显低于恩替卡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MHC-DR、CD1a,CD83、CD86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门静脉直径、脾脏长度、厚度均低于治疗前,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脾静脉直径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门静脉、脾静脉直径,血流速度,脾脏长度与恩替卡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值分别为4.7537、4.1778, P <0.05),其中联合治疗组肝脏炎症0级和纤维化程度1级发生率明显高于恩替卡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延缓患者肝功能损伤和纤维化程度、调节患者体内免疫应答,改善门脉系统血流和组织损伤,较单一应用恩替卡韦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薛冬英  叶军  陈蓓  殷霞 《药品评价》2008,5(5):216-218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和炎症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及对症处理,治疗组56例患者同时给予扶正化瘀胶囊口服,治疗24w后,采用固相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2、IL-10水平;Bayer公司ADVIATM1650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肝功能;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A、PC-Ⅲ、LN、IV-C水平。结果(1)治疗组炎症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TNF-α和IL-6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伊〈0.05),而IL-2和IL-10明显增/JD(P〈0.05),其中TNF-α和对照组相比降低明显(P〈0.05),IL-2较对照组升高显著。(2)治疗组ALT、AST、GGT、Tbil等肝功能指标和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LN、IV-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伊〈0.05),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AIb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相关炎症纤维化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同时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在慢性乙肝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保肝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1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10 d为1个疗程,间隔20 d治疗1次,共治疗3个疗程,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生化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门静脉系统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 <0.01);2组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系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试验组变化情况更为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史为涛  王勤英  赵雪  赵龙凤 《中国医药》2013,8(10):1418-14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与抗病毒远期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核苷类似物初治的CHB患者为病例组(92例),另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入选对象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病例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d抗病毒治疗,定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及肝功能等。结果治疗48周时,完全应答、部分应答和无应答者分别为11、69、12例。治疗前病例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明显高于对照组[(8.2±5.2)%比(3.0±0.7)%,P〈0.05]。无应答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完全应答组和对照组[(11.6±1.6)%比(5.6±1.3)%、(3.6±0.8)%、(3.0±0.7)%,P〈0.01];部分应答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和对照组(均P〈0.01);完全应答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远期疗效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和正常T细胞表达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在干扰素α-2b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选择5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予以普通干扰素α-2b治疗,根据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情况分为完全应答A组(32例)、部分应答B组(12例)、无应答C组(6例).Luminex液相蛋白芯片法检测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2周血清IP-10、RANTES水平,并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ALT水平和HBV标志物.结果 治疗前,三组间血清HBV DNA、RANTE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A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IP-10、RANTES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三组间IP-10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最高(24.05±7.68),B组次之(20.85:±:4.85),C组最低(11.25±5.6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A组血清IP-10、RANTES水平开始下降(P<0.05),B组、C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12周时,三组IP-10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28±4.25、-8.34±1.10、+1.68±0.22)(P<0.05),RANTES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8.57±3.54、- 13.87 ±3.14、-6.65±1.79)(P<0.05);C组的IP-10、RANTES水平在治疗4、12周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三组HBV DNA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1±1.13、2.62±0.52、0.98±0.80)(P<0.05);三组ALT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7.2±26.8、-39.2±11.4、+3.7±8.9)(P<0.05);50例患者血清IP-10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ANTES水平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治疗前IP-10水平与治疗12周时的HBV DNA下降水平呈正相关;应答组44例治疗12周的IP-10、RANTES下降水平与ALT下降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干扰素α-2b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减轻,与IP-10、RANTES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CL7与IL-6、TGF-β1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探讨CCL7在慢性乙型肝炎( 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分别为18、24和6例,另选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取研究对象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IL-6、TGF-β1、CCL7血清水平。结果相关分析发现CHB患者血清CCL7与IL-6、TGF-β1水平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35、0.322、0.288, P <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TGF-β1、CCL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CCL7血清水平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发生与进展呈进行性增高,可作为评估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103例HBeAg阳性和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穿刺活检,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同期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10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r=0.164,P>0.05)。81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326,P<0.01;r=0.267,P<0.05)。结论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可作为抗病毒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eAg阳性(e+CHB)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e-CHB)病毒学、病理学及肝组织免疫组化的特征、差异及其内在规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e+CHB患者107例;e-CHB患者102例。检测生化学;乙肝五项;HBV DNA定量;肝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及网状纤维染色,进行病理诊断;Knodell HAI评分,纤维化评分;肝组织免疫组化半定量法检测HBsAg、HBcAg。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e+CHB组62.6%,e-CHB组72.5%;e-CHB组纤维化程度较e+CHB组重,纤维化评分较高(P〈0.01)。e+CHB组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e-CHB组,有统计学差异(t=5.38,P=0.000)。e-CHB组HBV DNA载量和G分级、评分间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24,P=0.041);肝组织HBcAg表达强度与血清HBV DNA定量间正相关(P〈0.01)。结论 e-CHB患者肝组织病理损害较重;e+CHB和e-CHB患者绝大部分存在病理损害。提倡适时进行肝穿刺活检,准确诊断和及时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多角度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与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为HBsAg定量结果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肝病理活检,同时检测HBsAg定量与HBV—DNA的18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资料。从3个角度分组分析各组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的线性关系:依据182例患者HBV.DNA载量结果(0.000~5.745)的分布规律,分为低载量组(0.000-1.915)、中载量组(〉1.915~3.830)和高载量组(〉3.830~5.745),即相当于原始结果的0~104、〉104~106、〉106-108U/mL;依据乙肝e抗原(HBeAg)结果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依据纤维化病变的程度分为无明显纤维化组(S0-S1期)、明显纤维化组(S2-S3期)和早期肝硬化组(s4期)。结果HBV.DNA低、中、高载量组间HBsAg水平差异比较:总体水平以及HBV.DNA高载量组与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DNA低、中载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载量与HBsAg水平的线性关系:总体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48,P〈O.01];HBV—DNA低、中栽量或HBeAg阴性时,二者均无相关性(P〉0.05);HBV.DNA高载量、HBeAg阳性及肝纤维化病变各组二者呈高到低度负相关(r=-0.553、-0.635、-0.459,P〈O.01);随肝纤维化病变程度的进展,二者相关性下降(r=-0.535、-0.459、-0.218,P〈O.05),HBeAg阳性时的相关性最高(r=-0.635,P〈O.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HBsAg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但不能直接反映HBV复制的状态.实际工作中对HBsAg定量结果应依据病程和HBeAg等相关检查进行分析和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用黄芩苷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六个月后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HBeAg及HBV-DNA阴转、CD+4、CD+8以及NK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BeAg及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CD+4T及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D+8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黄芩苷和干扰素联用在抗炎、抗肝纤维化、促进HBeAg和HBV-DNA转阴及改善细胞免疫状态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14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大黄蛰虫丸、恩替卡韦治疗12个月。观察2组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8.9%、73.5%(P>0.05),总胆红素复常率分别为88.2%、91.7%%(P>0.05);治疗组治疗后玻璃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肽的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2例发生了轻度的药品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更有利于阻滞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及病毒变异后血清中Th1型[γ干扰素(IFN-γ)]和Th2型[白细胞介素(IL)-10]细胞因子水平,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后的细胞因子动态变化。方法选取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病毒变异及未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20例,另选取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检测患者血清IFN-γ、IL-10的水平。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时,未变异组血清IFN-γ、IL-10水平与变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毒变异后,变异组IFN-γ水平均低于未变异组,IL-10水平则高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出现变异后,机体细胞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