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7 毫秒
1.
为阐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苯乙醇苷类组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机制,该研究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的苯乙醇苷类组分进行提取分离,基于UPLC-Q-TOF-MS/MS技术,借助UNIFI软件对保留时间、一级、二级质谱信息等进行分析,初步鉴定了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的11个苯乙醇苷类组分,并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给药后幼龄大鼠血浆中的化学成分作为研究对象,从血浆样本中鉴定出69个苯乙醇苷相关代谢产物。此外,该研究模拟儿童体内肠道菌群转化体系,探讨肠道菌群对苯乙醇苷类组分中代表性成分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红景天苷的代谢影响,建立了小儿食积胃肠积热模型,以研究苯乙醇苷类组分的差异性代谢产物。通过对代表性成分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红景天苷入血成分及肠菌转化产物之间的对比分析,发现主要代谢途径为脱氢、氧化、乙酰化、硫酸化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研究结果揭示了苯乙醇苷类组分在胃肠道的转化规律,通过初步探讨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新的认识,对儿科中药复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袁飞东 《光明中医》2023,(8):1415-1418
目的 分析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依据用药方法分为利巴韦林合布洛芬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组(利巴韦林合布洛芬治疗基础上加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统计分析2组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等。结果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组患儿的体温、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利巴韦林合布洛芬组(P<0.05)。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于利巴韦林合布洛芬组(P<0.05)。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低于利巴韦林合布洛芬组(P<0.05)。2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照组70例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均每日3次,疗程4 d。比较2组退热时间及愈显率。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及愈显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小儿发热常伴随食积,中医认为儿童发热时退烧兼顾导滞,可有效避免发热损伤。该文以高糖、高脂饲料饲养的SD大鼠乳鼠联合注射角叉菜胶,建立发热食积模型,评价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清热导滞的药效水平并探讨潜在作用机制,为药效作用及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有效降低模型乳鼠肛温,改善机体炎症环境[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数等],也可有效修复小肠损伤,增强肠道推进功能。在确证其散热疗效的基础上,基于LTQ-Orbitrap MS/MS及UPLC-QQQ-MS/MS液质联用技术,采用非靶向及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对其散热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QI软件结合SIMCA-P软件对脑组织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筛选出可显著调控的内源性代谢产物22种,MetaboAnalyst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其干预机制主要集中在酪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肌醇磷酸代谢等通路上。同时,脑组织样本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可中枢性改变消化系统活力、抑制能量异常代谢及炎症反应等,从多个层面发挥清热导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观察组予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5.56%,两组比较形成显著差异(P0.05)。结果: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对120例急性扁桃体炎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疗效率95.25%,对照组总疗效率为50.87%,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具有良好的效果,值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予耳尖放血联合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对照组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治疗。结果: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消退时间、进食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尖放血结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与病毒唑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27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组136例)和对照组(病毒唑组142例)。2组对症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每日3次,3~5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病毒唑口服10~15mg/kg·d,3~5d为1个疗程。结果:疗程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为75.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显著缩短疗程及缓解症状,优于病毒唑,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7例。治疗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治疗5 d后评估其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7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7例。治疗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治疗5 d后评估其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74%,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用药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手足口病7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2组患儿发热及皮疹消退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皮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李伟  钟世华 《中医药导报》2009,15(12):72-73
目的:建立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栀子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采用背景消除法,检测栀子总环烯醚萜苷含量,波长:228 nm.结果:栀子苷在0.52-2.6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8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27%,RSD%=0.87%(n=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栀子苷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0年我院收治的480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0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记录并分析对比两组临床病症消失率、不同时间段体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相比对照组,临床病症消失率、不同时间段体温均明显较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病症,短时间内平稳降低体温,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的疗效。方法患儿14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照组服利巴韦林颗粒,疗程4d。比较两组退热时间、退热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同时检测并比较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TNF-α及IL-6水平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显著。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感高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小儿豉翘清热颗粒(XiaoerChiqiaoQingreGranuel)对比利巴韦林(Ribavirin)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比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2009年至2019年7月。2名研究者采用NoteExpress独立的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共1 250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在退热疗效总有效率[RR=1.25,95%CI(1.18,1.32,P0.000 01]、完全退热时间[MD=-19.58,95%CI(-20.6,-18.55),P0.000 01]、咳嗽消失时间[MD=-27.36,95%CI(-34.49,-20.23)]、咽痛消失时间[MD=-29.24,95%CI(-33.39,-25.09),P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利巴韦林颗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该研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优于利巴韦林颗粒,但受文献数量和质量影响,上述结论尚需更严谨的RCT论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喷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蒲地蓝口服液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53.3%,治疗组有效率为97.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退热和手足口皮疹消退或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2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周期均为7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流涎停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2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依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接受利巴韦林颗粒治疗,观察组接受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比较研究两组的退热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5%,高于对照组的7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为(31.93±4.65)h,对照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为(53.69±4.58)h,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15 mg/(kg.d),连用7天,并根据病情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蒲地兰消炎口服液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7天。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体温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例数均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6.72%,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蒲地兰消炎口服液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对流行性感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流行性感冒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较早,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流行性感冒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中医证候,促进临床症状消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