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男性安氏Ⅰ、Ⅱ、Ⅲ类错He唇形态和位置的对比 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广东省男性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上下唇形态及位置的特点及差异,为临床诊断和设计提供帮助.方法取广东省男性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各25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并对十三项软组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广东省男性安氏Ⅱ、Ⅲ类错(牙合)软组织差异主要表现在下唇厚度、上下唇的突度及表现唇肌松紧度的颏唇沟深、H角.广东省男性安氏Ⅱ类错(牙合)多表现为双颌前突.结论诊断和设计时应注意唇的形态和位置,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广东女性安氏各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进行对比分析 ,为临床设计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各 2 5名患者 ,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 ,描绘并测量 13项软组织及 2项硬组织。结果 广东女性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软组织对比分析中 ,H角、上唇齿距、颏唇沟深、上唇长度、上下唇厚度和上下颌突度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东女性安氏Ⅱ类错牙合软硬组织特征 :上唇短缩 ,下唇组织往往过多且张力小 ,颏唇沟深 ,形成典型的开唇露齿 ,上颌前突的侧貌面容。广东女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软硬组织特征 :上唇短而厚 ,上颌后缩 ;下颌前突 ,下唇薄而颏唇沟平 ,下唇张力大。这与安氏Ⅱ、Ⅲ类错牙合的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哈尔滨地区安氏Ⅰ、Ⅱ、Ⅲ类错畸形患者唇形态的差异,探讨头影线性测量与头影区域测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哈尔滨地区18~25岁女性错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前头颅定位侧位片上∠ANB大小划分为Ⅰ、Ⅱ、Ⅲ类骨型,每类骨型各有40例患者,要求型与骨型一致。对其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上21项唇部软组织项目进行测量,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结果安氏Ⅰ、Ⅱ、Ⅲ类错畸形患者唇形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安氏Ⅱ、Ⅰ、Ⅲ类为序,上唇-审美平面距、上唇突度、上下唇突度差、软组织ANB角、下唇中部面积呈递减趋势,下唇倾角、下唇基角和上唇上部面积呈递增趋势。以安氏Ⅱ、Ⅲ、Ⅰ类为序,颏唇沟角和Z角呈递增趋势,下唇-审美平面距呈递减趋势。上下唇长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Ⅱ、Ⅲ类错畸形的唇形态有一定差异,按照Ⅱ、Ⅰ、Ⅲ类的顺序,唇部软组织覆盖有倾向于减小上唇突度和增加下唇突度的趋势。头影区域测量能够准确反映唇部组织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东女性安氏各类错的软硬组织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设计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安氏Ⅰ、Ⅱ、Ⅲ类错各25名患者,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描绘并测量13项软组织及2项硬组织.结果广东女性安氏Ⅰ、Ⅱ、Ⅲ类错软组织对比分析中,H角、上唇齿距、颏唇沟深、上唇长度、上下唇厚度和上下颌突度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广东女性安氏Ⅱ类错软硬组织特征:上唇短缩,下唇组织往往过多且张力小,颏唇沟深,形成典型的开唇露齿,上颌前突的侧貌面容.广东女性安氏Ⅲ类错的软硬组织特征:上唇短而厚,上颌后缩;下颌前突,下唇薄而颏唇沟平,下唇张力大.这与安氏Ⅱ、Ⅲ类错的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5.
安氏各类错(牙合)软硬组织侧貌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正常(牙合)及安氏各类错(牙合)软硬组织侧貌形态间的差异,加深对错(牙合)畸形面型特征的认识.方法:选择12-15岁间(牙合)型与骨型一致的错(牙合)患者共260例,Ⅰ类错(牙合)97例,男 50,女 47;Ⅱ类错(牙合)95例,男51,女44;Ⅲ类错(牙合)68例,男29,女39.另选择12-15岁正常恒牙(牙合)者49例做对照,男25例,女24例.选择能充分体现软硬组织侧貌表面形态特征的13对指标,在正常(牙合)、安氏各类错(牙合)之间,对这13对指标的差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反映软硬组织侧貌面型差异的对应指标的差值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软组织侧貌比骨性侧貌凸,变凸的程度随Ⅱ、Ⅰ、Ⅲ类增大;上下唇突距与对应硬组织指标的差值、女性上下唇倾度与对应硬组织指标的差值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反映出软组织分布随Ⅱ、Ⅰ、Ⅲ类的变化增大上唇突度、减小下唇突度的趋势.结论:安氏各类错(牙合)间软组织覆盖分布特征存在差异,软组织分布对矢状向骨骼发育异常、前牙关系不协调有一定的补偿和掩饰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男女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省口腔医院就诊的男女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各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进行15项软硬组织指标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人群中,就唇齿关系而言,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于开唇露齿,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其它软硬组织对比分析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诊断和设计时应注意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在上颌唇齿关系上的性别差异,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男女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广东省口腔医院就诊的男女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各25例,对其头颅侧位片进行15项软硬组织指标测量分析.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人群中,就唇齿关系而言,女性比男性更趋向于开唇露齿,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其它软硬组织对比分析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诊断和设计时应注意安氏Ⅱ类错(牙合)人群在上颌唇齿关系上的性别差异,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8.
不同错类型患者面部软组织侧貌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3种安氏错类型患者面部软组织的协调程度。方法 选择安氏3种错患者的矫治前头 颅定位侧位片各20张,测量硬组织项目1项和软组织项目12项,测量结果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 与安氏Ⅰ类错相比,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上下唇突度增加,但整体面部凸度二者无差异;Ⅲ类错患 者的上唇倾斜度增加,上颌发育不足,下唇形态、软组织面角及Z角与Ⅰ类错无差异。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 类错患者相比,除上唇倾斜度、鼻唇角、颏沟倾角、下唇-E线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3种错类型患者之间,唇部的位置和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但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在整体面部协调方面 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代偿机制;鼻唇角只能反映上唇本身的形态变化,不能直接反映面部侧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广东女性安氏I、Ⅱ、Ⅲ类错He软硬组织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广东女性安氏各类错He的软硬组织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设计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安氏I、Ⅱ、Ⅲ类错He各25名患者,均摄X线头颅侧位片,描绘并测量13项软组织及2项硬组织。结果 广东女性安氏I、Ⅱ、Ⅲ类错He软组织对比分析中,H角、上唇齿距、颏唇沟深、上唇长度、上下唇厚度和上下颌突度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东女性安氏Ⅱ类错He软硬组织特征;上唇缩短,下唇组织往往过多且张力小,颏唇沟深,形成典型的开唇露齿,上颌前突的侧貌面容。广东女性安氏Ⅲ类错He的软硬组织特征;上唇短而厚,上颌后缩;下颌前突,下唇薄而颏唇沟平,下唇张力大。这与安氏Ⅱ、Ⅲ类错He的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每一类错(牙合)进行软组织敏感指标筛选,以探讨简化繁杂临床诊断分析过程的方法。方法选择150例个体的X线头颅侧位片。其中正常(牙合)组60例、错(牙合)组90例(安氏Ⅰ类双牙弓前突、Ⅱ类、Ⅲ类错(牙合)各30例,男女各半),测量结果经SPSS8.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 1.安氏Ⅰ类、Ⅱ类错(牙合)筛选出的敏感指标相同,共有6项,符合率为84.44%。2.安氏Ⅲ类错(牙合)筛选出敏感指标3项,符合率为96.67%。3.对以上软组织指标有影响的硬组织测量项目7项。结论 敏感指标的筛选为简化临床诊断过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错(牙合)类型患者面部软组织侧貌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 3种安氏错类型患者面部软组织的协调程度。方法 选择安氏 3种错患者的矫治前头颅定位侧位片各 2 0张 ,测量硬组织项目 1项和软组织项目 12项 ,测量结果用SPSS 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安氏Ⅰ类错相比 ,安氏Ⅱ类 1分类错患者的上下唇突度增加 ,但整体面部凸度二者无差异 ;Ⅲ类错患者的上唇倾斜度增加 ,上颌发育不足 ,下唇形态、软组织面角及Z角与Ⅰ类错无差异。安氏Ⅱ类 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患者相比 ,除上唇倾斜度、鼻唇角、颏沟倾角、下唇_E线无显著差异外 ,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3种错类型患者之间 ,唇部的位置和形态具有一定差异 ,但安氏Ⅱ类 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在整体面部协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代偿机制 ;鼻唇角只能反映上唇本身的形态变化 ,不能直接反映面部侧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 11~ 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 45例 ,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 4例 ,安氏Ⅱ1错牙合 2 1例 ,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 :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 (P <0 .0 5 ) ,而SNA、PP SN、OP SN、GoGn 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 2 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12):751-75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1~14岁的年轻恒牙列病例45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24例,安氏Ⅱ1错(牙合)21例,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两者颅面结构的差异.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SNB、ANB、SNPg、FMA的测量值大于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P<0.05),而SNA、PP-SN、OP-SN、GoGn-SN的测量值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差异是下颌位置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舌骨位置的差异,探讨舌及舌骨位置与错(牙合)畸形矢状向牙和颌骨位置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3.7岁,男7例,女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平均年龄14.3岁,男4例,女11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舌体位置(U'O、S'O、ET、HET和Ltg1-7),舌骨位置(C3H、H'H、GoGn-H)以及牙、颌骨的矢状向指标.采用SPSS15.0软件包对2组测量值进行成组t检验,并分析两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舌体高度大于安氏Ⅰ类,差异有显著性(P<0.05).舌体长度、姿势位及舌骨位置均无显著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组,HET与CoA显著相关(r=0.691,P<0.01),S'O分别与CoA、U1L1显著相关(r=0.689,P<0.01;r=-0.673,P<0.01),C3H与ANB相关(r=-0.519,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组,HET分别与CoA、CoGn显著相关(r=-0.528,P<0.05;r=-0.569,P<0.05),S'O分别与CoA、CoGn、GoGn及GoGnSN显著相关(r=-0.551,P<0.05;r=0.535,P<0.05;r=0.626,P<0.05;r=0.531,P<0.05),GoGnH分别与MP、OP显著相关(r=0.540,P<0.05;r=0.617,P<0.05).结论:安氏Ⅰ类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舌体高度存在显著差异,舌体高度及舌体垂直位置和上颌长度相关.舌体及舌骨的位置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和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矢状向颌骨及牙位置上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