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腕骨角的X线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人腕骨角的正常值和腕骨征的出现率。方法:在174名16-23岁大学生,双手后前位 X线片上测量腕骨角,用 SPSS软件统计全部数据。结果:腕骨角平均值,男为 136.96°±8. 83°,女为 134.20°± 9.61°。侧别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P< 0.01)。阳性腕骨征出现率为 2.59%±0.85%,没有性别差异。结论:国人阳性腕骨征出现率远远低于美国白人和日本人,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正常腕关节运动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确定远近侧列主要腕骨在腕关节屈伸和桡、尺偏活动时的角度变化大小。方法:24侧新鲜青年男性上肢标本用于实验。将标本进行处理后,被动活动腕关节,使其作屈曲、背伸、桡偏和尺偏运动。12侧标本采用克氏针量角器直接测量,另12侧标本采用计算机立体视觉分析。结果:腕关节屈曲时,舟骨屈曲52.0°±11.0°,月骨屈曲34.5°±10.4°,三角骨屈曲41.8°±11.7°;腕关节背伸时,舟骨背伸43.4°±10.8°,月骨背伸27.0°±8.3°,三角骨背伸32.0°±6.7°;腕关节桡偏时,舟骨桡偏7.0°±5.2°,月骨桡偏7.1°±2.2°,三角骨桡偏16.1°±5.6°;腕关节尺偏时,舟骨尺偏20.4°±3.1°,月骨尺偏20.3°±2.5°,三角骨尺偏27.5°±6.0°。结论:腕关节屈伸运动时,近侧列腕骨的角度相差很大,其中舟骨屈伸角度最大,三角骨次之,月骨角度最小。远侧列腕骨的角度运动很相近,可以看作是一个运动单位,各腕骨屈伸运动时有轻度的旋转和尺桡偏运动。腕关节作桡尺偏运动时,舟骨和月骨运动相近,而三角骨的尺桡偏最大。在桡偏的同时,近侧列腕骨有轻度的背伸和旋转;在尺偏的同时,近侧列腕骨有轻度的屈曲旋转。  相似文献   

3.
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测量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为研制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及手术方式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45侧成人腕骨标本,保留腕掌、背侧韧带,切除大、小多角骨和手舟骨,游标卡尺测量头状骨、月骨、三角骨、钩骨各骨间距;然后,解剖出上述4骨,观察各骨形态;游标卡尺测量各骨参数。结果: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有较恒定的骨性标志。头月间距最小,为(24.75±3.13)mm,钩月间距(29.46±2.85)mm、月三角间距(26.48±2.08)mm;三角骨的厚度最小,为(8.76±0.91)mm。结论:(1)按照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恒定的骨性标志制定的测量标准可具体量化形态不规则的腕骨;(2)依据测量数据及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解剖特点进行设计,可设计适于腕骨四角融合术的内固定器械;(3)按照测量数据进行腕骨四角融合术,可避免并发症,提高四角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血管分支数学模型的解剖学考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具成年尸体腹主动脉末端和髂总动脉分支情况进行了观测.测得髂总动脉间角为55.88°±7.64,左髂内外动脉间角为29.74°±11.38°,右髂内外动脉间角为31.19°± 9.20°.计算出总动脉与分动脉半径之比.  相似文献   

5.
对203例成人骨盆(男149、女54)进行了与骶髂关节闭式内固定手术有关的进针部位,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的观测,其最佳进针部位为后下象限距-x轴6.52±4.01mm,距-y轴为6.73±3.89mm(女性为9.16±4.82 mm)。进针角度;α角右侧为25.50°±4.32°,左侧为23.50°±4.24°β角右侧为8.12°±6.60°,左侧为10.88°±5.90°。进针深度为49.OO±4.16mm。  相似文献   

6.
股骨上段髓腔角度几何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设计符合大多数病人股骨髓腔形状的人工股骨柄,减少术后并发症,对股骨上段髓腔角度几何学形态进行了研究。方法:股骨标本共160根,每根标本分别拍照正位、侧位、45°内斜位和45°外斜位的X线片。对髓腔角度、颈干角、前倾角进行测量。结果:髓腔角度侧位∠1、∠2、∠3分别为13.9°±10.5°(0° ̄52.0°)、10.0°±4.2°(0° ̄22.0°)、7.6°±2.2°(2.0° ̄15.0°);内斜位分别为30.8°±9.7°(3.0° ̄57°)、7.1°±3.8°(0° ̄17.0°)、5.3°±2.5°(0° ̄40.0°);外斜位分别为49.2°±8.6°(0° ̄62.0°)、4.5°±3.5°(0° ̄16.0°)、3.7°±2.3°(0° ̄10.0°)。股骨颈干角128.4°±7.0°,前倾角为9.4°±6.6°。结论:(1)股骨前倾角、颈干角国人数据差值较大;(2)人工髋关节设计的型号需多样化,型号齐全及部件配组是解决假体匹配关键问题之一;(3)在侧位片及双斜位片上,股骨髓腔呈现2个弯曲,上部弯曲向后,下部弯曲向前,呈“S”形,而不是直的;(4)髓腔的形态在侧位及双斜位片与正位不同,并非直筒形,假体柄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弯曲角度,目前通用的直柄假体难以匹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健康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关节的相对位移和旋转角度变化,为肘关节不稳以及严重肘关节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名健康并且无上肢外伤史的受试者。应用动态双平面X线透视成像系统,测量右侧肘关节从旋后最大伸直位至旋后最大屈曲位运动过程中,肱桡与肱尺关节6自由度运动学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评价肘关节不同自由度运动的耦合度。结果 从最大伸直位到最大屈曲位,肱尺关节外翻角从15.2°±3.1°降低到5.3°±2.3°,肱桡关节外翻角从19.7°±4.2°减小到8.2°±2.4°, 肱尺与肱桡关节外翻角与屈曲角呈线性相关;肱尺关节内外旋角先内旋后外旋,呈二次非线性相关,在屈曲110°时达到最大内旋值(4.0°±4.9°),后达到最大外旋值(5.1°±4.2°);肱桡关节一直呈内旋增大变化,从内旋3.2°±16.0°增加到内旋27.2°±18.0°。结论 在正常肘关节屈伸过程中,肱尺关节存在外翻角线性减小、内外旋角先内旋后外旋的非线性变化,肱桡关节存在外翻角线性减小、内旋角线性增大的变化。在屈伸过程中,肘关节并非单纯铰链关节,并且肱尺、肱桡关节存在运动学差异。临床上治疗复杂肘关节损伤、肘关节不稳以及肘关节置换手术时,应考虑关节间不同运动特征,以提高术后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跟骨Gissane′s角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跟骨Gissane's角的数值范围、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的改变以及Gissane's角与跟骨骨折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测量120例正常跟骨侧位x线平片和30例跟骨骨折侧位x平片的Gissane's角;随访35例CrabyⅡ型以上跟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Maryland评分。结果正常跟骨的Gissane's角为123.8°±8.7°(103.3°~146.8°),无性别差异;跟骨骨折后Gissane's角为131.2°±10.2°(124.8°~157.5°),明显大于正常Gissane's角;Gissane's角正常的跟骨骨折治疗疗效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68.5%,而Gissane's角不正常的跟骨骨折Maryland评分优良率仅为5.8%。结论Gissane's角的正常范围为110°~140°,骨折后呈增大趋势;Gissane's角不是决定跟骨骨折预后的主要因素,但跟骨骨折后应尽可能恢复Gissane's角的正常。  相似文献   

9.
有关跟骨骨折复位与内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0  
目的 :为跟骨骨折的内固定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4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的一些与其骨折内固定有关的骨性标志进行测量。结果 :跟骨的长度为 68.6± 6.4mm ;跟骨前部、跟骨沟部及跟骨后部的宽度分别为 2 2 .3± 3 .2mm ,2 4.4± 2 .9mm和 3 0 .3± 3 .2mm。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 3 .6± 3 .0mm ,15 .3± 2 .2mm和 9.5± 1.2mm ,载距突与跟骨水平面存在 2 7.7°± 6.8°的上翻角。Gissane′s角为 116.7°± 8.0°。结论 :本文结果对跟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椎椎弓根的形态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颈椎弓根螺钉的设计和手术方法提供解剖学基础,采用测量方法对20例成人骨骼的颈2至胸1的椎弓根及其相关结构作了观测。椎弓根高为6.4±1.1-9.1±1.3mm,其厚为3.6±1.8-7.2±1.3mm,长为9.6±1.4-15.1±1.2mm.。根体长为25±1.1-30±1.9mm,椎弓根内倾角为26.2°±6.0°-46.0°±3.5°,体根柱角为90.7°±2.3°-105.6°±4.6°,PS值为0.5±0.4mm-4.4±1.2mm,PM值为0.8±0.2-7.4±1.2mm。颈椎弓根螺钉的直径以3.0mm以内较安全,其长度不宜短于15.1±1.2mm,不宜长于29.1±1.4mm,颈椎弓根入钉是位于关节突柱背面,可根据纵向的上关节突关节面最低点下方距离(PS值)和横向上关节突柱外缘内侧距离(PM值),在胸1此值为椎板外缘外侧距离)来确定,螺钉置入方向通过水平面上的内倾角和矢状面上的体根柱角确定。  相似文献   

11.
依据解剖特点设计手舟骨穿刺内固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手舟骨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依据舟骨血供规律及腕骨附近的骨性标志,设计了经皮穿针(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手术采用腕背伸30°,内收15°,用直径2.5mm远端带螺纹的短克氏针,自舟骨结节处经皮刺入骨内,进针角度与腕的冠状面呈45°角,与水平面呈15~20°角。经10例临床应用证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供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胸椎后凸角的数据标准。方法选用462例6~102岁正常人胸部侧位片,分别进行胸椎后凸角X线测量。结果代表胸椎后凸程度的上、下部胸椎后凸角值,各组值分别是儿童组为7.96°±1.36°,4.98°±0.67°;青年组为10.73°±2.28°,5.23°±1.82°;中年组为12.64°±1.31°,6.49°±1.28°;老年组为17.88°±1.34°,9.84°±0.98°;长寿组为21.57°±1.28°,13.58°±0.96°。结论胸椎后凸角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符合生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三维摄影测量排量头关节面形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腓骨头关节面形态,为临床上用带血管蒂的游离骨头植替代桡骨远端重建腕关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三维摄影测量法测量40例成人腓骨头标本,重建差了面数学模型,然后测量关节面倾角,弧长和曲率。结果:腓骨头关节在 后倾角为(9.96±1.47)°,内倾角为(23.07±2.14)°,关节面冠状面弧长为15.9±1.90mm,太面弧长为12.8±1.30mm,冠状面屈率为0.154±. ,矢状面曲率为0.  相似文献   

14.
人体颈部活动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介绍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颈椎活动度精确测量系统。方法 :由互成角度的两个摄像机将标尺运动的图像输入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通过对标志点的识别、定位 ,对颈椎活动度进行精确测量。实验检测了 10名健康青年男性的颈椎主动和被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颈椎前屈、后伸 ,左、右侧屈 ,左和右旋转的主动活动度分别为 :47.3°± 2 .9°、 3 8.7°± 3 .4°、41.9°± 2 .2°、42 .9°± 1.7°、68.3°± 6.3°、68.5°±5 .6° ,其被动活动度分别为 :5 6.6°± 4.0°、46.9°± 5 .5°、5 0 .7°± 2 .4°、5 0 .8°± 1.8°、74.6°± 4.1°、77.5°± 5 .5°。结论 :以计算机立体视觉为模型建立的测量系统可以精确测量颈椎的活动度 (精确度为 0 .8°)。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平地行走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小学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平地行走时的运动学参数,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名超重/肥胖儿童(年龄(9.6±1.72)岁;身高(142.16±12.19) cm;身体质量指数(BMI)(24.32±2.96) kg/m2)和50名正常体重儿童(年龄(10.26±0.72)岁;身高(139.0±7.50) cm; BMI(17.08±1.25) kg/m2)为研究对象,受试者赤足以自己感觉舒适的常速自然行走在长10 m的跑道,共3次;使用常速摄像机进行平面定点拍摄,采集他们平地自然行走时的图像,通过视迅录像解析系统获得步长、下肢关节角度等运动学指标;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学处理,受试者各项指标左右侧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儿童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1)对于相对步长,超重/肥胖儿童(0.44±0.001)与正常儿童显著不同(0.45±0.001)(P<0.05)。(2)足跟着地阶段,左髋及左、右膝在矢状面上的角度,超重/肥胖儿童(左髋(165.36±5.29)°,左膝(178.82±5.51)°,右膝(177.84±5.25)°)与正常儿童(左髋(161.99±4.28)°,左膝(174.67±4.91)°,右膝(174.67±4.91)°)显著不同(P<0.05);足跟蹬伸阶段,矢状面上的左踝关节角,超重/肥胖儿童((121.73±8.03)°)与正常儿童((118.44±6.70)°)显著不同(P<0.05)。结论 自然行走过程中,超重/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相对步长显著减小;足跟着地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在矢状面上左髋和左右膝关节角显著大于正常儿童;足蹬伸阶段,超重/肥胖儿童在矢状面上的左踝关节角显著大于正常儿童。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超重/肥胖儿童的下肢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髋骨弓状线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测量 10 9套成人髋骨双侧弓状线的弧长 ,并计算出纵向弧度 ;用几何法测算出经弓状线三等分中点骨面的横向弧度 ;同时测量髋臼中心到弓状线的垂直距离。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 :男女弓状线弧长为 (5 7.71± 5 .5 9)mm、(5 2 .0 8± 6.2 7)mm ,纵向弧度为 61.41°± 11.86°和 67.42°± 11.94° ;男女弓状线横向弧度分别为前 111.16°±12 .3 7°和 111.14°± 2 1.0 9°、中 10 6.81°± 14 .60°和 10 9.5 8°± 16.5 0°、后 13 8.0 0°± 16.60°和 14 4.46°± 15 .2 1°。男女弓状线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同性别双侧差别不显著。结论 :弓状线周围测量的数据 ,可为设计更合适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钢板 ,提供参数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伴有撕脱性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30例青少年初次创伤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内侧缘撕脱性骨折的患者,均在关节镜下采用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方法治疗。评估膝关节优良率,术后6个月及1年的Kujala髌股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的改善情况,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膝关节活动度、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结果 ①3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髌骨位置解剖复位,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2.1个月(10 ~ 18个月),均无复发性脱位或半脱位发生;②膝关节优良率、Kujala髌股关节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3.3%、(45.3±2.2)分、(36.8±2.5)分、(53.5±4.9)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93.3%、(92.9±2.2)分、(94.8±3.5)分、(98.3±5.0)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25.3±4.5)°提高至术后1年的(125.4±3.2)°,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及髌骨外移率分别由术前的(12.5±1.8)°、(19.2±1.9)°、(18.5±2.3)%降至术后1年的(5.6±0.7)°、(6.8±1.0)°、(6.9±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重叠缝合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伴有撕脱性骨折的创伤性髌骨脱位安全有效,可获得稳定的髌骨运动轨迹,术后中短期随访影像学指标和临床功能评分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新疆哈萨克族成人掌骨长度进行X线测量,探讨性别差异及回归分析方法,为法医学及人类学提供准确率较高的回归方程式.方法:随机选择健康新疆哈萨克族成人200人(男100人,女100人),进行双手后前位X线拍片,分别测量各掌骨长度和身高,将所得数据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男性第4掌骨长度以及女性第5掌骨长度左、右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无统计学意义,除男、女性第4、 5掌骨长度左、右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无统计学意义;经相关分析建立了哈萨克族成人掌骨长度推断身高的10个一元回归方程、20个二元回归方程、20个三元回归方程、6个四元回归方程、2个五元回归方程以及3个逐步回归方程.结论:建立了哈萨克族成人掌骨推算身高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临床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提供相关数据。方法:测量109副成人髓骨双侧弓状线的弧长,并计算出纵向弧度;用几何法测算出经弓状线三等分中点骨面的横向弧度;同时测量髋臼中心到弓状线的垂直距离。对所得结果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男女弓状线弧长为57.71±5.59mm和52.08±6.27mm;纵向弧度为61.41±11.86°和67.42±11.94°;男女弓状线横向弧度分别为前111.16±12.37°和111.14±21.09°;中106.81±14.60°和109.58±16.50°;后138.00±16.60°和144.46±15.21°;男女臼心弓距为22.64±3.45mm和18.71±2.55mm。男女弓状线性差非常显著(P<0.01),同性别双侧差别不显著。结论:弓状线周围测量的数据,可为设计更合适髋关节中心脱位内固定钢板,提供参数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2年6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21例。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 ~ 7岁,平均(4.85±1.4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 ~ 48 h,平均(23.05±13.14)h。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术前跟骨Böhler角7.1° ~ 11.7°,平均(9.44±1.53)°;术前跟骨Gissane角153° ~ 170°,平均(160.62±5.26)°。所有患者均采用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术中引导方式分为:超声组11例,采用术中超声引导下跟骨闭合复位;透视组10例,采用术中透视下跟骨闭合复位。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VAS评分和AOFAS评分,测量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及关节软骨塌陷高度。结果 超声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均少于透视组(P<0.01),而出血量与透视组相似(P>0.05)。超声组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VAS评分和AOFAS评分与透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的关节软骨塌陷高度为(1.91±1.14) mm,透视组为(2.90±1.45) 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3,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撬拨复位内固定,应用在低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辐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复位效果满意的优点,可以作为该骨折类型的可选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